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_第1页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_第2页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_第3页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孰为夫子?(论语·微子)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 ·告子上)(比较 “谁欺 ”和 “欺天 ”、 “谁敬 ”和 “敬兄 ”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於予与何诛?(论语

2、83;公冶长)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策)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Word 文档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策)何由

3、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愈:祭十二郎文)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仲淹:楼记)将何适而非快?(辙:快哉亭记)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 “何如 ”又说成 “如何 ”,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 ”、 “怎样

4、 ”或“怎么办 ”。例如: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释之唐列传)古书上还有 “若何 ”、 “何若 ”、“奈何 ”的说法(含义与 “何如 ”、 “如何 ”相同),但没有说成 “何奈 ”的。例如: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事将奈何矣?(战国策·策)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Word

5、 文档先生助之奈何?(同上)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 ”(战国策 ·齐策)古代又有 “如 .何 ”“若.何 ”“奈 .何 ”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 “把(对) .怎么样(怎么办)”。例如: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晋侯谓庆曰: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力拔山兮气葢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史记 ·项羽本纪)( “奈若何 ”就是 “奈汝何 ”。)文子见武子曰:“将如君何?

6、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古代汉语里, “如之何 ”“若之何 ”又是一个凝固形式, 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 “怎么 ”;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 “怎么样 ”。例如: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诗经 ·齐风 ·南山)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谁 ”字跟现代汉语的“谁 ”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战国策

7、·齐策)Word 文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 “孰 ”字经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论语 ·雍也)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论语 ·先进)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丑上)(以上指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 ”字读 yuè,其余 “乐 ”字读 l è。)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以上指

8、事物。 )“孰 ”字用来指人时, 也有不表示选择的; 这时,它就和 “谁 ”字没有分别了。 相反地,“何 ” 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例如: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於斯三者何先? (论语 ·颜渊) 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 “谁 ”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 “孰 ”字,但是 “孰 ”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 “何”字了。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 ”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孰与勿救?”(同上)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史记 

9、83;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 “孰与 ”和论语 ·颜渊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里的 “孰与 ”不同。 第一个例子是说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第二个例子含有Word 文档“救与勿救孰得孰失”的意思。第三个例子是说“您看廉将军与王比较,谁强谁弱?”“何 ”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 ”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孟尝君曰: “客何好? ”(战国策 ·齐策)门人问曰: “何谓也? ”(论语 ·里仁)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谁 ”“何 ”都可以用作定语( “孰 ”字不能),但是 “谁 ”字后面一般用 “之”字, “何 ”字后面不能用 “之 ”字。例如:

10、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何 ”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 ”“怎么 ”的意思。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先生坐, 何至於此? (战国策 ·策)当它用作状语的时候, 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例如:吾何快於是?(孟子·梁惠王上)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2)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先看用作宾语的例子: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

11、3;策)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吾对曰: “定於一。 ”(同上)( “恶乎 ”等於说 “於何 ”。)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Word 文档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战国策·策)“途之人可以为禹 ”,曷谓也?(荀子 ·性恶) “安 ”“恶 ”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

12、“哪里 ”;“胡 ”“奚 ”“曷 ”和 “何 ”字相当, 可以译成 “什么 ”。作为宾语, “恶 ”字只用於 “恶在 ”“恶乎 ”,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再看用作状语的例子: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策)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同上)先生又恶能使王烹醢梁王?(同上)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若不阙,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风 ·伐檀)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论语 ·为政)天曷不降威?(尚书·商书 ·西伯戡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 ·王风 ·

13、;君子于役)作为状语, “安 ”“恶 ”“焉”一般表示反问, 可以译成 “哪里 ”“怎么 ”;“胡 ”“奚”“曷 ”一般询问原因, 可以译成 “为什么 ”;但是最后一个例子里的 “曷 ”字是询问未来的时间的,这种用法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别的古书上很少见到。此外, “曷 ”字用作状语时,和 “盍 ”字相通,表示 “何不 ”的意思,这里不详细叙述了。(二)疑问语气词( 1)乎,诸Word 文档疑问语气词 “乎 ”字,表示纯粹的疑问。 “乎 ”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 “吗 ”,有时要译成 “呢 ”,这要看它用在什么样的疑问句里。在是非问句里,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

14、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 “乎 ”字,这种 “乎 ”字要译成 “吗 ”。例如:孟尝君问: “公有亲乎? ”(战国策 ·齐策)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论语 ·微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在选择问句里,“乎 ”字要译成 “呢 ”。例如:襄王曰: “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战国策 ·楚策)孟子曰: “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 ·告子上)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先时代,句中已经用了疑问代词的所谓特指问句,极少用“乎 ”字,这可以从本节通论所举的若干特指问句里看到。这是因为既然句中

15、用了疑问代词把疑问之点提出来了,不用“乎 ”字,仍然可以了解为疑问句。汉以后,特指问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例如: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轸列传)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特指问句里的“乎 ”字要译成 “呢 ”。“乎 ”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 ”字、 “宁 ”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例如: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策)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先生独未见夫仆乎?(战国策·策)计中国之在海,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庄子·秋水)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

16、3;齐策)Word 文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涉世家) 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跟疑问代词相呼应的 “乎 ”字译成现代的 “呢 ”,其余的 “乎”字译成现代的 “吗 ”。“乎 ”字跟 “其 ”(表示委婉语气) 、“无乃 ”(表示恐怕是的意思) 、“得无 ”(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於现代的“吧 ”字。例如: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其恕乎!(论语 ·卫灵公)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策)有时候, “乎 ”字并不表示疑问,

17、而是表示感叹。例如:长铗归来乎!(战国策 ·齐策)必也正名乎!(论语 ·子路)善哉!技盖至此乎! (庄子 ·养生主)“诸 ”字是 “之乎 ”的合音。 “诸 ”字用於句尾的时候,可以用 “之乎 ”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例如: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 ·先进)(注意比较 “行诸 ”和 “行之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2) 与(欤),

18、邪(耶)“与 ”(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 “吗 ”字或 “呢”字。 “与 ”和 “乎 ”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 “与 ”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用 “与 ”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Word 文档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因此,纯粹表示疑问的 “乎 ”字不能换成 “与 ”字,例如 “伤人乎? ”不能换成 “伤人与? ”“公有亲乎? ”不能换成 “公有亲与? ”下面是一些用 “与 ”字的例子: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同上)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然则废衅钟

19、与?(孟子·梁惠王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丑上)上面这种是非问句中, “与 ”的疑问语气不是很强的。但是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 “与 ”字的疑问语气强得多。例如: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邪 ”(耶)字和 “与 ”(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有的古书只用 “与”不用 “邪 ”,如论语孟子;春秋三传也只有左传用了一个 “邪 ”字。老子庄子用 “邪 ” 很多,荀子也是用 “邪 ”多於 “与 ”。“邪 ”和“与 ”古音相近,它们

20、的不同大概是方言不同的缘故。下面是一些用 “邪 ”字的例子: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老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 ·齐策)治乱,天邪?(荀子·天论) “与 ”和“邪 ”也都能用於反问。例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战国策·策)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Word 文档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庄子·秋水)(3) 哉“哉 ”字的主要用

21、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哉 ”字表示反问略等於现代的 “呢 ”字(只有和 “岂 ”字相呼应时才等於现代的“吗 ”字)。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 ”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例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乎哉 ”连用时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 “乎 ”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 “哉 ”字只是加强 “乎 ”字的语气。例如: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22、哉?(孟子·梁惠王上)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万章上)但是,有时候是“乎哉 ”连用表示反问。例如:吾何慊乎哉?(孟子·公丑下)( “慊 ”qi àn,恨。)“哉 ”字表示感叹时,略等於现代的“啊 ”字。例如:管仲之器小哉! (论语 ·八佾)硜硜然小人哉! (论语 ·子路)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 ·告子上)“哉 ”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 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例如:贤哉回也!(论语 ·雍也)野哉由也!(论语 ·子路)Word 文档上面我们叙述了两类疑问词 -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讨论一下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1) 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第一, “不亦 .乎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不亦 .乎 ”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第二, “何以 .为 ”。例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