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详案_第1页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详案_第2页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详案_第3页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详案_第4页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单元 9 古诗两首教学详案设计说明古诗的学习要“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在“意、境、情的世界中深化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本课设计突出朗读的指导,情境的创设,如秋天图片的欣赏、感悟,在上课伊始就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在诗句的品味中注重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对于诗情的感悟采用抓住诗中详细词句的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忆家乡,念家乡的深沉情感。教学目的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难点:通过诵

2、读,品悟诗情。课前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表达思乡之情的音乐。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风光的一些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2出示课题:秋天是美丽的,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无限的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夜书所见?。设计意图:出示图片,直观引入,感受秋天,同时用语言浸透本诗的感情基调,为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根底。二、介绍背景,理解诗题1结合课下查阅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本诗的背景资料,同学互相补充。2再看题目,如何理解?理解:“书“所见,再连起来完好说说诗题的意思。书:写。所见:看到的设计意图:

3、交流理解诗人的资料及故事创作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作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能为后面的理解诗句意思起到铺垫的作用。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2学习生字。1出示“促。指生读字音强调平舌音,组词,老师介绍字理帮助学生识记。2出示“深。指生读强调翘舌音,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组多个词,说一句话。3学写这两个字,随老师书写,一边写一边强调本卷须知。4练写生字,互相评议。5听录音,再读古诗,学习朗读。自由练习。指生读师生评价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才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

4、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那么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可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根底。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学习第一、二行诗。1读诗:先学习前两句,指生读一读这两行诗。2理解“萧萧。风声设疑: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听了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感受?3悟情:第二行诗句中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创设情境,质疑:播放音乐萧萧的秋风吹下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行走在这江畔,假设你就是这个孤独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4指生读,说出读诗

5、后的感受和心情。5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心情,秋天,这个飘零的季节,更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之情,这就是“动客情。再指生读,师生评价,齐读。6老师小结:同学们真是诗人的知音,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了作者的寂寞,体会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把这两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学习第三、四行诗。1过渡:正当作者触景生情,满怀浓浓思乡之情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后两句诗,试着理解,遇到问题可以结合课下注释,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还可以借助插图。2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3师追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

6、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作者是怎么知道有人在捉蟋蟀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4说诗意: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找一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适当调整诗句的顺序,使表达更通顺。5走入角色:此时你就是诗人,说说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老师模拟采访6朗读展示:那就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诗,齐读,评价。注意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可以略微明快一些,语调可以上扬。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深化体会“动客情,由

7、书本到生活,从作者到自己,使得诗句的理解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让孩子承受。后两句是作者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在理解诗句之后,通过追问“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有人在捉蟋蟀进一步深度考虑,体会出作者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样与作者情感达成共鸣,体悟了诗的内涵。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出情感。预设:生1:孤独。那就读出你的孤独生2:思念。那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再来读一读生3:快乐。带着对童年的美妙回忆,读出那一份快乐2指生配乐读,说说你听出了怎样的情感?同学评价。3个性朗读:自由读诗,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将你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指生展示,评价,全班齐读。4积累诗句:1积累游戏:

8、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课件出示:声、情、知、灯,同学说出整句诗。2老师出示图片课件出示,学生猜相对应的一句诗。5指生试背古诗。设计意图: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此处设计也是突出这一点,再用音乐渲染气氛,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读与悟交相照应,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化的内涵。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搜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工工整整书写下来,最好能给古诗配上一幅插图,班级搞一次思乡古诗展。2观察一处秋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看后的感

9、受也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古诗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卷,积累古诗,给诗配画,既加强了诗的个性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感受古诗文化的魅力,练笔能让学生的学习场所转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素材,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源头活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理解课题,交流资料1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又是什么节?老人节、登高节在你的记忆中重阳节有什么风俗?2忆:想念,思念。3“山东指的是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作者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交流资料:小组内整理课下搜集的资料,包括诗人的资料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资料,交流汇报。设计意图:交流课前搜

10、集的关于古诗的资料,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诗有初步感知。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古诗,学生仔细听,注意字音。2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韵律。3指生读,师生评价朗读情况,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4学习生字,重点强调“插、逢、佳的字形。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识记的。5指导书写:板书示范“插,强调笔顺。“插尤其要注意右下部的写法;“逢在书写时要注意构造;“佳在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竖不是一笔写下去的。设计意图:要重视书写的指导,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要写整洁,还要写美观。三、学习诗句,品悟诗情1范读,

11、齐读古诗。2有什么好方法学习古诗?学生交流讨论。老师相机归纳:1先将古诗读通顺、读流畅。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3也可以借助插图和背景资料理解古诗。3汇报。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解诗句:先理解“异乡、异客、佳节,再解释诗句。追问:你是怎么学懂的?提示: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预设答案:我是借助背景资料理解的。当时王维只有17岁,在长安考取功名。正好赶上重阳佳节,他一个人在外,看到别人团聚,一定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悟诗情:和“异乡、异客相反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相反的是故土和主人,人在异乡是客,在故土是主人。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

12、还有思念家乡的情感。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诗句: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作者家乡重阳节有什么风俗?登高、插茱萸理解诗句的意思。提示: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兄弟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悟诗情:想象作者在家过重阳节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有感情朗读。指生读,老师指导重点抓住“独、异乡、遥等词语体会作者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再指生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让自己总结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方法学习诗句。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的方法。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追问学生“你是怎么学懂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古诗一定要结合背景资料。通过“异乡、异客体会到了什么?帮助学生从文字的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