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磁带。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朗读 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品味全诗 本诗主
2、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
3、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讨论活动竞赛抢答活动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 )(指应天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4、()(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分小组进行比赛布置作 业1、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2、用自己的
5、话说说诗意和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设计古诗二首登飞来峰千寻塔 欲穷千里目见日升 站得高不畏 看得远只缘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理解句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蕴含的哲理,感受诗的意境。2、 体会作者通过诗歌告诉我们的哲理。3、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复习导入1、 指名背诵登飞来峰。2、 说说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哲理。3、 出示板题,读题、释题。(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2、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祥元年有黄州贬赴
6、汝州任团练副使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的。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自由读诗了解句意1、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对诗意的理解。2、 是补充,帮助理解。1 从正面看庐山像绵延的小岭,从侧面看庐山像险峻的山峰。2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3 不了解庐山真正的样子。4 只是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3、 指名串讲诗意。4、 指导感情朗读全诗。生自由读。体会诗蕴含的道理1、庐山真正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诗人看出来了没有?从那一句诗表示诗人没有看出来?诗人没有看出庐山真正的样子,因为诗人站在山中。进了庐山,看来看去都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却看不清庐山的全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看出。2、这首诗中那两句诗点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拓展延伸1、用一句格言来概括诗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背一背有关庐山的其他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布置作业1、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园区改造拆除协议
- 2025年餐巾布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净化抹纸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宠物运输安全协议样本
- 2025年度扶贫电商合作推广协议
- 2012版地勘合同范本
- 信贷居间协议合同范本
- 快餐店装修合同样本
- 2025年度体育产业就业协议书范本(含赛事运营)
- 工业固废处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四年级下册音乐课件第一课时-感知音乐中的旋律三
- 教科版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中国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学会反思》教案
-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四年级-《障碍跑》教学设计
- DB32-T 2860-2015散装液体化学品槽车装卸安全作业规范-(高清现行)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完整)
- T∕CIS 71001-2021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安全要求规格书编制导则
- 福利院装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25页)
- 环境空气中臭氧的测定
- 第七章 化学物质与酶的相互作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