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从众教案_第1页
剖析从众教案_第2页
剖析从众教案_第3页
剖析从众教案_第4页
剖析从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剖析从众教案第三单元第六课 第一节实习学校:乐山市实验中学 实习专业:政治实习生姓名:杨欢 实习生性别:男实习生年龄:23岁 上课班级:八年级6班上课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2014年10月23日上午第四节指导教师姓名:杨学平1、 教材分析“剖析从众”是本课的第一框,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从众及其两重性,从而避免盲目从众。本框共设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众种种”,主要通过从众现象分析从众的含义及表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从众现象,从而正确认识从众。第二层次:“从众的利及弊”,主要通过阅读材料分析从众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2、 学情分析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

2、其交往重心开始由父母、师长转向同学与朋友,开始向往独立、自主,可另一方面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同时心理上,他们开始挑战父母及师长的权威,当自身能力不足,很容易陷入对同龄伙伴的盲目从众的泥潭中。因此“剖析从众”成为不能回避且必须帮助青少年解决的问题。3、 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与区分是非的能力。(3) 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4、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避免盲目从众行为。(2) 教学难点:对从众

3、两重性的认识。5、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问答法。6、 教学课时1课时7、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8、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哈韩一族”这个词?学生:听过(大部分人回答)教师:该词主要指盲目追求韩国潮流的一群年轻人。并进一步问:你们认不认识这两个人?学生:认识,李敏镐与金秀贤。教师:你们是怎么认识这两个人的呢?学生:看韩剧(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从大家刚才的回答中,我已经了解到大家对这一话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那么除此之外,你们对韩国还了解什么呢?学生:服装、食品、整容技术、电子产品、“现代”汽车。教师:这些东西你们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的呢?学生:从网上看

4、到、广告上看到、亲人朋友的谈话中听到(大部分人的答案)。教师:很明显大部分人都是从亲人朋友那里听说的,我们把大家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自己也开始感兴趣,这样的现象叫做“从众现象”。那么,什么是从众现象呢?(二)新课展开教师:什么是从众现象?学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教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大家看一下这种现象:在市场上,两个相距只有几步远的水果摊,同样的品种、质量与价格。甲摊前有一些人购买,乙摊一时无人光顾,后面的顾客不问青红皂白全挤到甲摊。其想法是:甲摊的货一定比乙摊的好,要不怎么有这么多人买呢?请问大家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学生

5、:这是从众现象。教师:既然这是一种从众现象,那么请你们来举一举在你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哪些从众现象呢? 学生:看着别的同学上课讲话,自己也跟着讲话;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专心地做作业,自己不好意思,也就跟着做作业;有两个餐馆,一个餐馆没有人,另一个餐馆有很多的人,于是自己看到后,就去了人多的那个餐馆。等等常见的从众现象。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从众现象有什么不同呢?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及我讲的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学生:材料一属于心理从众,材料二属于行为从众。教师:我们可以得出从众

6、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学生: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与行为从众。教师:非常好!总之,从众现象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比如在学习习惯、业余爱好、消费方式与生活习惯等等方面。既然生活中从众现象无处不在,那么它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如果有影响,那又是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看这个例子,思考一下这个从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小陈走在校园中,见到几个同学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他也跟着捡起了垃圾,别的同学见了也参及了进来。 学生:回答是在正确答案范围内,但不完整。教师:1、有的从众有利于个人识大体、顾大局,保证团队成员统一认识与行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提高团队活动的效率。2、 有的从众

7、有利于个人获得一种安全感与自信心。3、 有的从众有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与误会。从众覆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每个人都有从众的行为,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从众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呢?学生:不是,其实从众也有对我们有害的一面。教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情景一:在课堂上,教师的解题方法明显不对,同学们都没有提出不同意见。自己虽然知道正确的方法,但是因为怕同学与教师说自己“出风头”,也不敢指出。情景二:在班级工作中,有时教师或班干部的意见明明有问题,但很多人表示赞成,由于惧怕提出反对意见会对自己不利,自己只好违心地赞成附与。情景三:大家一起讨

8、论问题,当自己的观点及大多数人不同时,即使自己是对的,也感觉不妥,于是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随大流”。情景四:面对不合理的集体活动,明明自己有反对与拒绝的正当理由,但为了及大家保持一致,也选择了“委曲求全”地参加。请问大家从这四种情景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从众影响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这些从众是有消极影响的。教师:从众既然有消极影响,那么具体有哪些消极影响呢?学生:还是回答不完整。教师:1、盲目从众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与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与创造力等等。2、 盲目从众会影响到集体的事业。3、 不少青少年违法犯

9、罪就是从违法犯罪开始的。前面我们分析了从众的含义、表现以及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从众呢?A、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B、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C、如果盲目地跟从他人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消极与有害的。D、盲目从众不仅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与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与创造力,也会影响到集体的事业,更严重的是容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3) 课堂小结1、 什么事从众现象?2、 从众现象的表现有哪些?3、

10、 从众的影响有哪些?4、 怎样来认识从众的影响?(4) 课堂练习1、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与行为从众。下列属于从众现象的是()(1)人云亦云 (2)随波逐流 (3)标新立异(4)墙头草,随风倒 (5)坚持己见A.(1)(2)(3) B.(1)(2)(5)C.(1)(2)(4) D.(3)(4)(5)2.盲目从众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它会()(1)弱化自我意识 (2)窒息个性的发展(3)增强自信心 (4)扼杀创新精神(5)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6)影响集体的事业A.(1)(3)(4)(5) B.(2)(3)(4)(5)C.(1)(2)(4)(6) D.(3)(4)(5)(6)9、 教学反思对教材要充分地理解与掌握,这是基础也是前提。我认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表面上对教材内容熟悉、掌握。例如,我在讲述本课时,课本上主要讲述的是“从众现象”的定义及理解,而在教参以及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