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1页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2页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3页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4页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咳 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

2、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

3、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

4、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饮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痰找抗酸杆菌,痰培养等化验,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 2.1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5、 2.2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 4.1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喘 证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

6、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 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 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 5 本病应与哮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喘1 风寒闭肺 主症: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例方:麻黄汤。 2 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

7、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 例方:桑白皮汤。 3 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腻,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 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例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 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

8、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例方:五磨饮子。 虚喘 1 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 例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 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 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甚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镇摄肾气。 例方:参

9、附汤合黑锡丹。 。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饮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痰找抗酸杆菌,痰培养等化验,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 1.2 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 2 中药针剂 2.1 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 2.2 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3 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

10、用。 3 针灸疗法 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配穴为: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4 西医疗法 4.1 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4.2 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疗胸痹 胸痹是由邪阻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诊断 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 胸闷心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

11、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 应查心电图,或做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动态观察,明确诊断。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测定。 辨证论治 1 寒凝心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例方:当归四逆汤。 2 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12、。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例方:柴胡疏肝散。 3 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 4 瘀血痹阻 症状: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例方:血府逐瘀汤。 5 心气不足 症状: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治法:补

13、养心气,鼓动心脉。 例方: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6 心阴亏损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例方:天王补心丹。 7 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例方:参附汤合桂甘龙牡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低盐低脂饮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肌钙白,D-二聚体等化验,予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速效救心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14、含服。适用于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者。 1.2 冠心苏合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适用于胸痹心痛,气滞寒凝者。 1.3 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胸痹心痛,气虚明显者。 1.4 补心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胸痹心痛,阴虚明显者。 2 中药针剂 2.1 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丹参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3 蝮蛇抗栓酶0.50.75单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4 参麦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15、,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西医疗法 3.1 胸闷憋气或心前区疼痛者应给予吸氧。 3.2 可酌情选用止痛、扩冠、镇静治疗。 眩 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 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检查。 3

16、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例方:龙胆泻肝汤。 2 风阳上扰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例方:天麻钩藤饮。 3 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4 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光,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例方:归

17、脾汤。 5 肝肾阴虚 症状:眩晕日久,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例方:左归丸。 6 瘀血阻窍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例方:通窍活血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低盐低脂饮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肌钙白,同型半胱氨酸化验,予心电图,头颅CT,颈椎X片,心脏彩超,颈血管彩超等检查。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或生田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阻

18、窍证。 1.2 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2 中药针剂 2.1 黄芪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注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2.2 瘀血阻窍者,可酌情选用川芎嗪、血栓通、蝮蛇抗酸酶、丹参注射液治疗。 3 针灸疗法 可选内关、列缺、太冲为主穴,酌配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等穴,每日针12次。 4 西医疗法 4.1 高血压病者可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4.2 贫血者可适当输血,补充铁剂等治疗。4.3 眩晕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镇静剂对症治疗。胃 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

19、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

20、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

21、,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软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淀粉酶化验,予心电图,电子胃镜,腹部彩超等检查。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 西医疗法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腹 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

22、西医许多疾病中,如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寄生虫,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痉挛、输尿管结石等,当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2 性质包括冷痛、灼痛、隐痛、绞痛、胀痛、刺痛等。 3 应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腹部X线及B超检查有助诊断。 4 应与胃痛、胁痛、霍乱、淋证、疝气、肠痈等鉴别。 辨证论治 1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较剧,遇冷则甚,得温痛减,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 湿热壅滞 症状

23、:腹痛拒按,脘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兼见烦渴引饮、大便滞下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而厚,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治法:清热通腑,导滞止痛。 例方:大承气汤。 3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寒,痛时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气短,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例方:理中汤合小建中汤。 4 气机郁滞 症状:脘胀腹痛,拒按,走窜攻冲,嗳气或矢气痛减,兼痛连少腹或及两胁,恼怒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5 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较剧,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腹痛经久不愈,兼见大便色黑,肌肤甲错,

24、腹部积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例方:少腹逐瘀汤。 6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痛而欲便,便后痛减,大便酸臭或便秘或泻下稀烂,完谷不化,舌苔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枳实导滞丸。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软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淀粉酶化验,予腹部立位平片,电子肠镜,腹部彩超,泌尿系彩超等检查。其它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和丸、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酌情选用天枢、气海、期门、肝俞、合谷、中脘、足三里、 曲泉、三阴交、归来等穴。 泄 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

25、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2 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3 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 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5 大便常规、大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6 本病应与痢疾、霍乱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暴泻 1.1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

26、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例方:藿香正气散。 1.2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葛根芩连汤。 1.3 伤食泄泻 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保和丸。 2 久泻 2.1 脾虚泄泻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27、治法:健脾益气。 例方:参苓白术散。 2.2 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例方:四神丸。 2.3 肝郁泄泻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肠鸣,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例方:痛泻要方。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软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淀粉酶化验,予电子肠镜,腹部彩超,泌尿系彩超等检查。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保济丸、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等治疗。 2 针灸疗法 可取足三里、天枢、

28、中脘、上脘、天枢、关元等穴治疗。 3 中药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泄泻可用锡类散溶液或中药汤液保留灌肠。 4 西医疗法 4.1 感染性腹泻可选用抗生素治疗。4.2 暴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者可给予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对症治疗。头 痛 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头痛为主症,可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跳痛、剌痛、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发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

29、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 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和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3 应注意与类中风等头痛症状突出的疾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外感头痛 1.1 风寒证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舌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例方:川芎茶调散。 1.2 风热证 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例方:芎芷石膏汤。 1.3 风湿证 症状:头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30、:祛风胜湿。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内伤头痛 2.1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2.2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例方:大补元煎。 2.3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例方:八珍汤。 2.4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浊止痛。 例方

31、:半夏白术天麻汤。 2.5 瘀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剌,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或涩。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例方:通窍活血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低盐低脂软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凝四项,予头颅CT,颈血管彩超,颈椎X片等检查。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正天丸、全天麻胶囊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川芎嗪注射液120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血瘀头痛。 2.2 参脉注射液406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3 针灸疗法

32、可取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丰隆、百会、头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 痹 证 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入人体,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表现以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的病证。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退行性变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本病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 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

33、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3 血沉、抗“”试验、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和线检查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痿病、膝眼风、痛风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曲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风通络。 例方:宣痹达经汤。 2 痛痹 症状: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 例方:乌头汤。 3 着痹 症状: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但不红,四肢活动不便,面色苍黄而润,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治法:渗湿通络。 例方:薏苡仁汤。 4 热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喜冷恶热、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 例方:白虎加桂枝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