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学习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2通过探
2、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教学重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教学难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教学课时】共4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
3、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
4、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
5、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
6、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
7、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
8、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
9、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
10、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1、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
12、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讨论等(略)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
13、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
14、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学生:回答问题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
15、下。活动:要求学生: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多媒体展示问题: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2纬线的形状?3纬线长度及变化?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形状长度及变化指示方向纬线垂地轴,环地球圆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东西
16、60;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学生回答:1纬线定义(看书得
17、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2纬线是圆的。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
18、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学生:活动、讨论等。学生:发言等。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学生:发言等。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19、,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学生:活
20、动、讨论、发言等等。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
21、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三、认识经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活动:要求学生: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多媒体展示问题:1经线的定义,仿照对纬线的描述,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2经线的形状?3经线长度及变化?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经线指示的方向?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等。教师引导:纬线是圆的。所以
22、,用手指沿着任意一条纬线走一圈,发现是光滑的,没有阻挡的。同样,用手指沿着任意一条经线走一圈,感觉一下。教师引导:如果不能连贯的绕着地球走一圈,你还能说经线是圆的吗?教师总结:因为在南北极点不连贯,所以我们说经线是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了一个大圆。过渡:第3、4个问题,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是什么?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教师启发提问:为什么说经线指示南北呢?教师点拨:同学们不仅理解了纬线的特点,还能迁移应用到经线上,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区分经纬线,了解各自特点,并体会了经纬线在图上和地球仪上的区别,知道了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那么这么多经纬线如
23、何区分呢?这是下节课讨论的内容。 学生:活动、讨论35分钟,交流收获: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经线长度。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收获:1经线是:垂纬线、连两极。2意见不统一。有的说是圆,有的说半圆。学生:体验(用手指沿着经线走不光滑,在南北极点被地轴挡一下),谈感受。学生:不能学生回答:3经线等长。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学生迁移应用:因为顺着经线走,是往南或者北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从赤道上经度的排列分析其特点。呈转:通过刚才的讨论学习和练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仪上纬度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接下来,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来看看地球仪上经度的
24、分布特点和规律又是怎样的。 学生:听教师讲述,思考、体会。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注意提醒学生如何在地球仪的正确位置找到经度的数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可能会存在问题,在地球仪上找不到经度,或者很盲目,因为地球仪上信息太多。)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找到经度在地球仪上标注的位置(经度标在赤道上,纬度标在180度经线上)。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纬线即赤道的具体位置,回答问题。四、认识经度教师承转:和前面我们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度的分布特点一样,我们还是通过一个活动来认识地球上区分经线的经度的划分规律。活动安排: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
25、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经线上标注的经度度数,看看经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经度的标注)。学生:活动、讨论等。学生:发言等。讲述:与纬度相似,地球仪上的经线也有无数条,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提问:同样的道理,经度的起点也是0°,那么,0°经线在哪儿?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经线呢?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经线具体位置,回答问题。归纳总结:0?经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算经线,又叫本
26、初子午线,这是一条人为造就的特殊经线,请大家通过资料来了解这条特殊的经线:打开教材p8,阅读材料图110“格林尼治0°经线”,请一位同学来读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学生:听讲,思考。学生:读资料,其他同学思考、理解。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经线,那么,其它的经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经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经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经度的分布规律:1经线的度数范围是0?180?,本初子午线为0°,本初子午线对面经线是180°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经线圈
27、;2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方向逐渐递增,一直到最大的180°经线(东西向的经线重合)。提问:从经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0°和180°外,其余的经度也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归纳总结: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为东经,以西称为西经,人们同样利用英文“东”“西”的单词首字母“E”和“W”作为代号,分别表示东经(度)和西经(度)。练习:例如,北京大概是经度是东经116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116°E或E116°均可以) 拓展: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几个经度。 东经30度,东经90度、东经150度、西经30度、西经60
28、度、西经90度。 活动:大家在地球仪上分别找到以上六条经线,东经的用红色窄绺贴纸贴,西经的用蓝色贴纸贴。 提问:同学观察贴纸分布有什么特点?相对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多少?教师总结:大家发现一条很重要的规律,两条东西经相反、和为180度的经线共同组成一个经线圈。过渡:当然,这样的经线圈有无数个,它们构成一个大圆,可以将地球仪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均等的半球,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经纬线是如何将地球分为不同的两个半球的。 师生互动:教师提出有关经度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看法等。师生互动:提示学生回顾在
29、赤道上移动的方向问题,进一步思考能否用东西向来区别经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自己在纸上试着用符号写出来。师生互动:可以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来,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学生:在笔记本上动手画纬线。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时间在2分钟左右)学生:发现这六条经线组成了三个圆。相对两个半圆的经度之和是180度。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找找另一半”经度:请一位同学随口说一条经线,另一位同学配合给找找另一半?学生:举手想试试,随机安排三到五组活动。各组比比准确率和反映速度。三、半球的划分提问: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半,选择哪条纬线最合适?分开的半球分别叫什么半球好?讲述:通过比较,我
30、们可以看出,以赤道为界,可以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过渡:同样,如果要将地球用经线分为两半,又该选择哪条经线呢?分开的半球称什么半球?讲述:通过分析、比较,人们最终选择了(20°W,160°E)所在的经线圈,作为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的界限,其原因是这样的划分将最少的陆地(国家等)一分为二,经线圈基本从海洋穿过,避免了将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而带来不便。 学生:思考,在地球仪上比划。师生互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等。师生互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地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31、学生观察,理解选择(20°W,160°E)所在的经线圈的原因。学生:听讲,记录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分布和排列规律,还利用一些特殊的经纬线将地球划分为两个半球,这些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还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呢,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经纬网”。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预习有关经纬网的知识,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32、60;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三、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四、认识纬线和纬度1纬线的特点和分布: 定义形状长度及变化指示方向纬线垂地轴,环地球圆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东西 2纬度的分布:五、经线和经度1经线的特点和分布2经度的划分: 六、半
33、球划分: 1南北半球划分界限:赤道(0°纬线)2东西半球划分界限:(20°W、160°E)经线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请大家看一段演示如何在电影院找座位的动画(课件),思考一下:怎样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某一个地理事物的“座位”?学生:观察动画,思考问题。点评:评价学生的说法等。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注意其中的说明。学生:积极发言、说明等归纳总结:电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帮我们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座位表绘制在地球仪的表面,那么,我们就能象在电影院找座位一样,轻松地找到地球仪上的任何一点的位置。过渡提问: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球仪上绘制出这
34、样的“座位表”呢? 归纳:其实,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分布,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这个“座位表”,人们称其为“经纬网”。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是如何来准确地给地球表面的任一地点定位的。环节一: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定位讲述:首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标注出的经纬线,找到这些经纬线所对应的经纬度数字,如:20°N、0°纬线、40°S、30°E、150°W、0°经线和180°经线等等。活动: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课堂活动来学会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活动要求: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3在地球仪上,按下列表中的经纬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吴江、相城区2024-2025学年初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试题试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全面剖析
- 前端安全性提升-全面剖析
- 休闲教育中的健康游戏设计-全面剖析
- 电影平台版权侵权的预防与控制-全面剖析
- 烟草种植环境对品质的影响-全面剖析
- 水产苗种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剖析
- 西藏藏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招聘真题2024
- 快递业信息化发展态势-全面剖析
- 山东锈石测报告亚兴石材文档
- pe封口膜制作工艺
- 会计师聘书模板
-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试卷(含答案)
-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研究进展与实际应用
- 盐酸丙卡特罗吸入溶液-药品临床应用解读
- DLT827-2002 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起动试验规程
- 青少版新概念英语1B-期末测试题(打印1)
- 房屋租赁合同模板(10篇)
- 铲车安全驾驶和保养操作规程
- 国开土地利用规划形考任务1-4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