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_第1页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_第2页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八、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一)目的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二)准备1、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自我介绍。2、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宽敞。3、用物准备:氧气筒、氧气扳手、流量表、湿化瓶、棉签、换药碗、吸氧卡、吸氧管、灭菌 注射用水、启瓶器、弯盘、湿小毛巾 2块(擦瓶、擦氧气筒用) 、胶布、手消毒剂。(三)操作评估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及缺氧程度。2、评估患者鼻腔情况;鼻腔有无分泌物阻塞、鼻腔黏膜有无炎症、鼻中隔弯曲、息肉等,既 往有无鼻部疾患。3、患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4、评估患者氧疗效果。(四)操作步骤转抄核对医嘱T查对床头卡、腕带、解释一评估患者

2、全身及局部T再次核对医嘱一洗手一戴口 罩一备物一到氧气间装表:检查氧气筒空满标识T擦灰一消毒手T打开总开关一除尘一装表一 接湿化瓶(倒灭菌注射用水1/3或1 / 2)-关小开关一开大开关一开小开关一检查吸氧装置 是否通畅、漏气-关小开关一推治疗车、氧气筒装置至床旁一查对床号、姓名、输氧卡一评估 环境一取舒适位一选择清洁鼻孔一连接鼻导管管-开小开关一根据医嘱调流量一湿润鼻塞并 检查是否通畅-轻插鼻孔固定-取舒适位-整理床单位-交代注意事项-固定氧气筒-消毒 手核对、记录开始吸氧时间、氧流量并签名整理用物洗手取口罩记录签全名吸氧 过程中巡视观察缺氧是否改善。停止吸氧:准备用物(一次性手套、弯盘、纱

3、布、消毒液)-核对解释-戴手套取下鼻塞-擦 净鼻面部一关小开关T关总开关一开小开关放余气一分离吸氧管一取舒适体位一整理床单位 f卸下流量表、湿化瓶f消毒手f记录停氧时间f用物终末处置f洗手f取口罩f记录签全 名。(五)并发症及预防处理1、无效吸氧预防: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吸氧管保持通畅不漏气。遵医嘱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缺氧状态有无改善。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处理措施:立即查明原因f采取相应处理措施f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f严密观察用氧效果f 记录2、气道黏膜干燥预防: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蒸馏水,保证吸入的

4、氧气充分湿化。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 45%以下。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减少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处理措施:保证有效的湿化f指导患者呼吸f调节氧气流量f观察呼吸道刺激症状f记录3、氧中毒预防:严格掌握给氧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流量给氧。 给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准确记录患者用氧浓度、起止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勿随意调节氧流量。处理措施:通知医生一遵医嘱降低吸氧流量一动态监测血气分析一观察病情变化一记录4、腹胀 预防:选择合适的给养

5、途径,正确掌握鼻导管给养的方法,插管前应仔细测量深度,以防插入 过深,鼻导管误入食管。处理流程:通知医生一取半坐卧位一遵医嘱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一观察腹胀缓解及用氧效 果f记录5、肺组织损伤预防:吸氧时,需调节好流量后,方可连接鼻导管给患者吸氧。吸氧过程中需要改变流量,先把吸氧管和患者的鼻导管断开,流量调节适宜后在连接。向患者宣传用氧安全,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处理流程:通知医生f遵医嘱对症处理f严密观察病情变化f记录。6、感染预防:定期更换吸氧管,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每日口腔护理两次。插管动作宜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处理流程:评估f初步判断f通知医生f遵医嘱用药f

6、测量体温f口腔护理f观察病情变化f 记录。7、二氧化碳麻醉预防: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对慢性呼衰病人采用限限制性给氧,常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加强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病人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在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以纠正低氧血症、不升高PaC02为原则。 准确记录还在的缺氧程度、用氧浓度、起止时间及用氧后疾病改善情况 。处理流程:评估一初步判断一通知医生一遵医嘱调整氧流量一用呼吸呼吸兴奋剂一持续不缓解 者做好人工气道术前准备f保持呼吸道通畅f观察缺氧改善状态f记录。8、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预防:合理用氧是护理及预防的关键。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小于40%。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处理流程:评估f初步判断f通知医生f遵医嘱监测血气f做好术前准备f观察病情变f记 录。9、烧伤预防: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注意安全用氧,严禁烟火。为病人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 防止氧气外漏氧气表及螺旋口处勿涂有, 不可用带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