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二轮复习(记叙文、小说的阅读)_第1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记叙文、小说的阅读)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一:叙事线索。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考点二:表达方式的考查。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考点三:表现手法。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考点四:含义作用题型。包括: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 叙述所见、所闻,把事情经过或人物经历告诉读者,这种方 法常常使文章显得亲切、真实、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第三 人称被称为“全能全知”的写法,作者自己不露面,用叙述 他

2、人事情的口吻,这种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 中间结尾的作用;对具体句子的品析;记叙文中议论句 段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知识梳理:一、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 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二)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 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三)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 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四)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五)借物喻人:描写事物, 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

3、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六)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七)运用典故: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 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八)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 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九)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 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 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十)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 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 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十一)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十二)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

4、读 兴趣, 使文章情节曲 二、记叙文阅读规则 1.1.景物描写的作 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 品质 , ,衬托中心意思 2.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3.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 :运用了, 的修辞 , ,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4.4. 运用排比的作用 : :增强语言气势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5. 反问句的作用 : :加强语气 , ,引起下文 , ,6.6. 设问句的作用 :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 ,引出下文 , ,承上启下7.7.题目的作用 : : 概括内容 ; ;揭示主题 ; ; 提示线索 8.8.记叙文第

5、一段的作用 : :1. .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引出下文,为下文情 节发展作铺垫2. .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 文,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9. 中间句段的作用 :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10.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 :总结全文 , ,照应开头 , ,点明中心 , ,深 化主题11.11. 记叙顺序 : :顺叙 , ,倒叙 , ,插叙12.12. 写作人称的好处 : :第一人称 , ,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 , ,亲切自然 ; 第三人称 , ,可以多角度描写 ,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13. 记叙线索的形式 : :实物;人物;

6、思想感情变化 ;时间;地点变换 ; 中心事件14.14.找线索的方法 : :标题 ;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 ;抒情议论句15.15.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 :内容 (写了什么 , ,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 ; 形式 (写作方法 , ,语 言特色 , ,修辞); ; 感情 (文章的社会价值 , ,意义, ,作用等 ) 小说知识点梳理 :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 1.答题步骤: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 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2 2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1. .答题时不能随意,说

7、的话要符合人物性格。 注意联系上下文,注意文中人物的潜台词。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二、 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 1.1. 交代背景。 2.2.推动情节。 3.3. 渲染气氛。4.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根据具体题目要求灵活答题。三、 理解标题的含义。 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 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 括。2. .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 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 中心。四、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 助“代入法”将自

8、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 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 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 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 主人公。3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 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性格。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考点透视:通过对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考点,八个题型。考点一:考查基础知识这是对学生文字的书写、词义的辨析(包括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9、、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理解 的考察。要认真仔细阅读对应的段落,思考词义,比较 异同,注意搭配等。题型 1 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题型 2 2: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题型 3 3: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考点二:梳理文章结构题型 4 4: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题型 5 5:段落顺序能够调换。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调换段落顺序;因为原文采用由 , 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 思。考点三: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特别关注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 方法的目的所在。举例子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总出现在 它之前,回答例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时,要讲清它具体

10、说明了什么。作比较的句子往往会出现“比 , 多”、“相当于”或者“是 , 的几倍”之类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词语。 有时文中只是将两种情况并列在一起以示对比,可能还 以分号相隔。题型 6 6: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考 点四: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 1)用语准确(体会修饰性、限定性词语的作用,运用 替换、删除等方法辨析。 )2 2)表达简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某些模糊语言的作 用。 )(3 3)说明通俗(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具体、把深奥的道 理说得更浅显、把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说得生动些。 ) 题型 7 7: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例:20112011 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11、第段中加点词“依 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 (“依次”是按顺序的意思, 表明人眼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是有顺序的。如果删去就 变得无序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 考点五:发散创新,答好开放性试题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 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 现象进行解释。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 法,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 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 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 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 , , 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 以各抒已见,但在答题时要就材料内容来

12、回答问题。 题型 8 8:理解能力和综合考察能力例: 20112011 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中国红早已成为华 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 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所举事例要体现喜庆以及红色的 色彩。如:结婚时贴红 “囍”字;受表彰时戴大红花等 知识疏理 1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 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 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 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 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

13、个短语:介绍了 , 的, (对 象加内容 ) 。2 2 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 度) 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 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对 事物的特征 / /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 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 /科学事 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

14、事物 的特征 / /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 事物的XX特点。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 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 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 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 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 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 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

15、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 象的作用。 4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 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 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 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 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 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 “首先、其次”)。时间顺序 ( 有年代、季节变化 )。 程序顺序。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 xxxx 的说明顺序对 xxxx 加以 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 填具

16、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 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 可用“事理” 、“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 5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 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 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 或总分总)、并列式、 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 “其次” “还”“也”“此外”等词语。7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多为判断,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 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

17、 1)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 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 2 2)紧扣表秩序的 词语,如“首先” “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 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8 8说明语言类型 1.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 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 / /生动形象 / / 地说明了事物 “, , , ”的特征 / / 事理。 类型 2.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 明理由。对策:答:(1 1)不可以。( 2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 3)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 4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 不符合实际。类型 3.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 1 1)表态(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