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堂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的反思(共6页)_第1页
对一堂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的反思(共6页)_第2页
对一堂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的反思(共6页)_第3页
对一堂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的反思(共6页)_第4页
对一堂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的反思(共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对一堂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的反思一课堂提问状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有效,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提问是一种学习策略,提问引导学生语言输出,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对教师来说,提问是一种教学技能,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制场面的能力等等),又是教师观念的体现。因此问题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课教学的质量.笔者在听完一堂随堂课之后就本堂课的问题设计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这堂课是高一第7单元Cultural Relics的阅读课。笔者就本堂课上教师提问的类型、提问方式和解决方式作了观察和记录,反馈如下:表1.提问的类

2、型问题类型班级低层次问题高层次问题问题总数回忆性问 题理解性问 题分析性问 题综合性问 题评价性问 题高 一(4)7520115所占比例80%20%本堂课教师共提了15个问题。其中不包括教师用于互动修饰的再提问.而问题的类型划分是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Brown, 1975; Ellen & Ryan, 1969; Turney et al, 1973)作出的。根据这些研究,回忆性提问即利用所谓的事实性问题(facts questions)让学生追忆所学过的基本内容。这类问题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记住了。如本堂课上教师问的” Where and when was the cit

3、y built?” “ What happened in 1941?” “ What did they use to rebuild the city?” 理解性提问是指教师为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程度所提出的问题,如”Can you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Why was it difficult to restore the city?”分析性提问则要求学生重新组织所提供的材料,找出根据,指出原因等。“ Who are the heroes of the city, why do you think so ?” “ If you are the majo

4、r of your city, what will you do to make your city great?”这类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概括、整理或系统化他们所学的知识。综合性提问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回答该类问题,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想象力往往不可缺少。评价性提问顾名思义是让学生阐述观点,评判价值,提出原因。“ Can you use some words to describe the people in the city?”根据认知水平,前两者是低层次的提问,而后三者是高层次的,因为它们往往具有启发性、拓展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起

5、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往往不具备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开放性问题。当然,有时候问题的类型是很难划分的,只能根据其侧重点或倾向性予以界定,本表即如此。根据本表不难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是前两者,这非常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表2. 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班级集体回答自愿回答点名作答自问自答回答次数高 一(4)3610221这里的回答包括多人回答同一问题。课堂上,笔者注意到绝大多数学生在等待着老师的点名,只有在与他们生活实际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提出时,才表现得乐于回答。另外,将被提问的学生在成绩册上对号入座,不难发现教师提问对象往往是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个别好学生还有两次或更多的回答机会,而中下学生常常被忽略。可

6、见教师有意无意地会形成较为固定的提问区域,学生并没有得到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表3. 问题的解答方式解答方式年级直接确认答案分析答案(开放性问题)稍作点评问题总数高 一102315根据这堂课的观察和记录,结合平常实际,笔者认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并不总是那么适时有效,普遍存在“五多五少”:(1)一问一答多,多向问答少。多向问答包括教师提问,学生集体回答、点名作答、按序作答等,或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同学回答等;(2)中上学生回答多,下游学生回答少;(3)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4)低层次问题多,高层次问题少;(5)问答次数多,思考时间少。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对策是教师在授

7、课前的问题设计中充分考虑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设想学生的反应、应该给予的思考时间、应该采用的解答和评价方式等,并有意增加高层次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地提高课堂问答活动的质量,进而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二课堂提问改进措施1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适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难易适度,过于浅显的问题,高中生往往脱口而出或一哄而上,形成一种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但难度过高的问题则会让学生举步维艰,丧失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设计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开始,老师便问:“ Wha

8、t makes a city great?“ 问题提的有点突然且难度较大,因为此话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且学生还没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课堂的导入显得死气沉沉。但问题还是个好问题,尤其在学生对课文有了通篇的理解基础上再加以引导与思考,学生会给出更全面,成熟的回答。如果我们降低问题的难度,换种方式导入课堂,比如先一一展示世界著名城市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文化遗迹或代表性建筑来猜测城市。学生会更乐于参与,然后根据几句话的描述, “ There are a lot of culture relics in it.” “ Its called the Venice of the north, and th

9、e city of heroes.”引出本课的主题。这样做最重要的是不会让学生知难而退。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起到热身的作用。2课堂提问要注意深度和广度。 我们面对的是市区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力,他们不愿做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和模仿者,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再者在同一问题上,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视角和见解。因此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往往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其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本质,探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别和因果关系,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诸多事物的认识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本堂课的提问:在观赏了圣彼得堡的优美图片后问“Whats the first impres

10、sion the city gives you ?” 图片只提供给你一个粗略的印象,要想了解一个城市,你要知道她的历史与文化。然后阅读课文并回答一系列回忆性或理解性问题如: Who built the city? Who destroyed the city ? and Who rebuild the city? How did they rebuild it? 再过渡到深层次的问题如:How many times did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appearing in the passage? What is the writers purpose for

11、mentioning them for so many times? Why is the city called a great city of heroes? What makes a city great? 问题的答案也从单一过渡到不可预知的多个答案,这是问题层次上的递进。学生在一番思考后,针对问题What makes a city great?给出下列的答案:(1)I think the beauty of the city makes it great. (2) In my opinion , Its the history that makes a city great. (3)

12、Maybe, its the great man who makes it great. (4) But I think an important history event makes a city great. (5). All in all the spirit of hero makes a city great. (6) Sometimes the great population can also makes a city great like China. 你会惊喜地发现,这种开放性的提问完全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他们的回答既包含了课文提供的信息,又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在回

13、答过程中他们不拘泥于课本,用了更为丰富的语言形式。可以说,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输出量相当于6个甚至更多的回忆性或理解性问题的输出量。阅读的最后阶段要多提综合性或评价性问题,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已经做过很多次了,如果再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eople in St .Petersburg?”他们会觉得没新意而且词汇也有限。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活动方式: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Wenzhou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city in China. So please introduce the

14、 city of Wenzhou to your foreign teacher.让他们自由发挥。这个问题较之原先的问题If you are the major of your city, what will you do to make your city great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欢察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市长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阅读材料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使学生热情高涨,思潮澎湃,可见,高层次的提问不仅能促进学生目的语的输出,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提高。3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既要因课堂教学流程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又要向4

15、0分钟要效率,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因此,教师的提问忌偏、忌全、忌滥,要“匠心独运”,抓住主要线索或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形成问题链,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目标。以本课修改后的五个贯穿主题的问题为例:Q1.What is the first impression that the city gives you ?Q2.Who built , destroyed and rebuilt the city? Q3. How many times did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appearing in the p

16、assage? What is the writers purpose for mentioning them for so many times? Q4. What makes a city great?Task . Introduce the city you are living in to your foreign teacher前4个问题是整个阅读课的主线,牵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思考。其中,Q1、Q3、Q4、是高层次问题,它们极大推动学生的语言输出。Q2 和Q3为Q4作了铺垫,也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训练。有了Q2 和Q3的铺垫,Q4(针对正文的理解性问题)的提出显得水到渠成

17、。然后,以Q2为支点,对正文展开一系列提问(包括猜词、文章细节、段意、作者的观点等),提问密度较大,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掌握语言知识,并针对猜词、作者的观点等问题的答案作了分析与解释,阐述解题的依据,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最后的Task向纵深处发展,要求学生作出评价性的回答。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词,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更深地认识自己的城市,看到她的长处与不足,更加热爱这个城市并立志为这个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4提高提问的技巧从这堂课的提问方式上看还略显单调且面不广。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

18、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取连锁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接着就“Next one, next one ”地轮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对差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难度增大,以促进其迅速发展。笔者曾听过瑞安一位老师大胆的提问方式至今记忆犹新。她 让学生大胆设问,由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根据问题及回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奖励(细节题给一分,理解题两分,主观题三分)这种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笔者认为在本堂课巩固阶段完全可以采用这一大胆的做法。 课堂提问是维系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纽带,它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要把握好这门艺术教师还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课文。还要充分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