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案_第1页
小学科学课教案_第2页
小学科学课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摆的研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

2、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5、小结。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

3、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白天和黑夜 3. 昼夜交替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集中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预期教学效果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2、知道

4、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课 题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重难点 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教学准备1、能反映出各种各样声音的挂图或录音、录像。 2、大鼓、哨子、竖笛、橡皮筋、二胡、

5、盛有不同理水的烧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做实验、查资料等方法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教学流程:1、引入(1)(出示标题)看了标题,你能猜一猜这个单元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2)听一听,周围有没有声音,都是些什么声音"2、准备阶段(1)利用周围的物体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上。(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3)置身于这样一个声

6、音王国里,你想研究什么问题"3、假设阶段:根据平时的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假设。4、实验阶段(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汇报验证结论,通过再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反思:说一说你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5、验证阶段(1)提问:我们能“看见”声音吗"(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空气是会流动的吗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有依据地对空气具有流动性作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会记录。2、能借助烟雾观察空气的流动,并能描述。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流动的及流动的常见原因。2、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3、了解风的成因。

7、4、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利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好处。教学准备1证明空气的流动:气球,塑料袋,纸,扇子,小风车,蜡烛,火柴。2热空气比冷空气轻:(1)大小相同的两个纸袋,支架,横杆,蜡烛,火柴。(2)有关孔明灯,热气球的多媒体课件。3寻找空气流动的路径:透明水槽,线香,火柴。教学过程1探究空气是否会流动(1)对“空气是否流动”作出假设。(2)证明空气会流动的实验:让学生用气球,塑料袋等做实验,把重点放在热风车实验上。(3)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把手放在烛火周围不同位置有什么感受。2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1)出示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讨论:两只纸

8、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点燃蜡烛后两只纸袋又有什么不同.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2)演示实验,分析结果,形成“热空气比同体积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的结论,同时实验也证明冷空气会下降。(3)使用孔明灯,热气球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提出“它们是什么”,“是谁发明的”,“利用了什么原理”等问题,简介孔明灯,热气球发明或发展史。(4)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冷空气会下降:观察打开的冰箱,会看见什么现象.冰糕冒出的“白烟”3.探究空气流动的路径(1)想像: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室和倒扣在桌面上的水槽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空气看不见,怎样才能知道它流动的路径呢.(2)出示实验器材,组织

9、学生讨论实验方法。(3)分组实验,同时提出观察与记录要求。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

10、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

11、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

12、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2.1光和影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

13、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分组实验:手电筒、4

1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3、关于“光源”的教学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

15、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4、影子的特点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5、回顾和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七

16、、板书设计2.1光和影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2.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

17、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18、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2、 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1、 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2、 能够根据

19、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2、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二、教学重点: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三、教学难点:观察身体内部器官。四、教学准备: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五、活动过程:(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

20、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二)观察人的身体。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

21、了什么.(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活动: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活动: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活动: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

22、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3、观察身体的内部。(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

23、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4.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

24、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三)课的延伸。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四)作业附板书设计:观察我们的身体头颈躯干四肢我们的考察计划一、教材设计说明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考察前,我们要和考察计划展示会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这一活动载体,使学生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

25、组织,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我们将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内容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使教材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能有的放矢。在设计和编写本单元教材时,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探究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着力凸显“计划与组织”的指导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体会计划与组织的意义,讲究训练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教材首先设计了“合作方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准备、实施和反思的过程,体验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考察计划展示会”这一活动着力指导学生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帮助学生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与方法。为了充分展开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

26、:第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考察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并用小组讨论的场景图和记录讨论结果的例子展开这一教学过程;第二是分组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并组织“考察计划展示会”,教材里呈现了四个不同内容的例子,组织学生围绕“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考察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等问题,讨论与总结,同时教材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形式展开指导和训练;第三是在学生明确“计划与组织”的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制定完整的考察计划,并评出最佳考察计划,促进他们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计划与组织能力。1 考察前,我们要要点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目标(1) 通过游戏活动

27、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2) 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怎样进行(1)引入活动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2)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

28、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3)制定考察活动计划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9、。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2 考察计划展示会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地球在变脸1 从“天圆地方”说起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30、。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难点:制作地球模型。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教具:地球仪、资料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

31、,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二、表达与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出示教学课件: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三、观察与提问:教师拿出地球仪

32、,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换意见。四、搜集资料。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大屏幕出示资料卡: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处厚度不一,陆地厚度平均约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7千米。下一层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900千米左右。它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体。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地球中心部分为

33、地核,半径3470千米左右,温度约3000摄氏度,最高可达5000摄氏度。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可能是固态物质。地球“变脸”带来的教学目的: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了解常见的矿产资源。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教学准备:铁架台、线、一罐饮料、彩笔、白纸条、透明胶带、剪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引入地貌在变化过程中,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阅读65页的内容。二、表达与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来的资料。2.自学66页的内容。了解天然气、石油、煤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我国能源的分布情况

34、。3.拓展活动鉴别本地的岩石大家了解周围的岩石吗.利用双休日在家或学校附近搜集不同类型的岩石。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对岩石的破碎程度、外观、硬度、条痕和遇酸反应等进行检测。4.自学68页的内容。第二课时一、鉴定岩石把学生搜集的岩石,通过从破碎程度、外观、条痕、硬度、遇酸醋反应几个方面去鉴定。二、把学生搜集的岩石整理成岩石标本盒。三、拓展活动1.地震的测量2.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

35、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教学过程】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陆生植物     

36、0;                       水生植物、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二、了解植物的一生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

37、阶段。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植物的共同特点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

38、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

39、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引言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二、看照片上的大树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

40、,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三、回忆中的大树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

41、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新课标第一网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

42、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

43、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二、观察记录一棵树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

44、树的高度等)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

45、相同和不同.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板书设计: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教学后记:一、导入、播放flash 苏轼水调歌头师:在前一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所以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在古代,当人们举头望明月的时候,衍生出无尽的遐想,从而写下了很多流传

46、千古的诗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相思。现在,我们依然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同学们肯定也看过月亮吧,那么你所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形状呢.同学们不妨来画一画吧!师:哪些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看到的月亮.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不错,画出了这么多月亮,而且都画得很认真。老师也忍不住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同学们,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展示月相图片)师:的确,月亮的形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不断地变化。我们把这种月球的圆缺形态叫做月相。、引出课题:月相师:看着这些月相图,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师:老师也很想知道月相是怎么形成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月相的成因吧!学生画月亮,教师巡视。生展示

47、。生:偷偷地在改变。生: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不一样呢.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活动、月相形成的原因。师: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呢.师:很好,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探究,老师现在将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希望各个小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共同填写好探究成果报告单。看一看哪个小组表现最优秀!好不好.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建立假设。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月相的变化呢.、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视频资料)月球绕地球公转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师:那么你们的假设是请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看到了很多的细节,也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假设

48、。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设想的这样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模拟月相变化的小游戏吧。、设计方案,着手实验小游戏模拟月相变化小游戏师:在大家行动之前,老师想先邀请三位同学上来和我配合一下玩一玩这个游戏,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仔细看示范,并且要明确游戏中的注意事项。教学演示教师手托一半涂黑的排球绕扮演地球的同学转动,边转边提醒扮演地球的同学应紧随月球观察看到的形状,并及时告诉记录员进行记录;还要提醒扮演太阳的同学要时刻盯住月球,让它白色的一半始终朝向自己。师:三名同学和老师配合得很默契,希望各个小组也能够明确分工、四人协作,顺利完成这个小游戏。师:你观察到月相的变化了么.你们的假设能成立吗.课件演示:

49、从整体上展示月相变化的过程并介绍一些月相的名称。师:同学们的探究很成功,各小组的展示也相当精彩。不过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试想月球是透明的,那么我们还能看到月亮的脸吗.师:为什么呢.师:所以月相的成因完整地说是师:月相的变化到底是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呢.让我们继续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师:其实,月相变化是连续的,我们取典型的四个月相进行研究。比如月球在新月位置时,刚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这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边背着地球,人类观察不到,表现在视觉上就是月亮从夜空中消失了。这时正好是农历的初一,称为“朔”。 讲出课本50页画出月相的名称师: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

50、.53天,称为朔望月。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每月的朔为农历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我国的一些重要节日也是根据农历确定的。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节日是根据农历确定的吗.师:月相的规律比较复杂,为了使同学们更快记忆,老师介绍给你们一篇顺口溜: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在日地间。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朝西面。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师:月相规律不仅跟日期有关,而且它的东升西落也很有规律。课件演示月亮在上弦月、下弦月时东升西落的大致时间即夜间观察的方位。小结 月相变化规律:师:1、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

51、播放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大屏幕呈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鲜活画面。(播放动画:画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飞行的飞机,岸边有房屋、树木等,远处是初升的太阳。)师: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师: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先说静止的物体吧!师:运动的物体呢.师评价。生:岸边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生:教室里的钢琴、教室里的墙、桌子、椅子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转动的地球、跳动的心脏、走动的钟和手表、航行的轮船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能够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师:例子举得很好

52、!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电梯里的红衣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师:有不同意见吗.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的位置改变了.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

53、常称它为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师: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怎样的.师:回忆刚才观光电梯的问题,以电梯外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改变了,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师:以电梯内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没有改变,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师(播放列车运行的情景):火车从学生身边开过,小孩坐在火车里观察坐在一旁的大人和窗外的树木,请你确定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师: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师:根据以上分析,说一说怎样

54、描述运动和静止.师: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一般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播放动画:飞机的相对运动   )师:以“天空的某物如白云”为参照物,运输机和直升机的运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师:非常好!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很清楚!如果以运输机为参照物呢.师:很好!那么,如果以直升机为参照物,运输机是向右运动,而白云是向左运动的!师:好!如果这时候我要让运输机给直升机加油,怎么办.师:很好!我们这就进入飞机的空中加油问题!师:课前播放的歌曲中有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是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最好写照。先判断哪个物体是我们要研究的物体,然后判断第1句以(      )为参照物;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