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 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 + bx+ c=0工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丰富的实例,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 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意识.情感态度使学生经历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

2、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 bx + c=0工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的识别.教学设计活动一:创设情境1. 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 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是什么方程?4512(1) 3x + 4二 1; (2)6x 5y= 7;云寸 0;£y 二 5; (5)x2 70x+ 825= 0; (6)7 + 4x y= 4; (7)x(x + 5)= 150; (8与3= 0.3. 什么是“元”?什么是“次”?活动二: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

3、关概念的学习自学教材第23页,思考教师所提下列问题:1 问题1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 ,所列方程为 ,化简后为12问题2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 为什么要乘扌?所列方程为,化简后为.3 观察上面化简后的方程,会发现:等号两边都是 只含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4. 任何一个方程都要化成它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护.为什么?5. 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c= 0工0)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 项系数、常数项,在确定各个系数时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排除学生对一元二 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理

4、解的障碍,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 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同时,通过设问也给学生学习探究搭建了交流平台.活动三:尝试练习1.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 3x + 2 = 5y 3; (2)x2= 4; (3)3x25 = 0; (4)x2-4= (x + 2)2; (5)ax2 + bx+ c= 0.x2. 方程2x2 = 3(x 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A . 2,3, 6B . 2, 3,18 C. 2, 3,6 D . 2,3,6(答案:1略;2.B.)活动四:知识拓展例 关于x的方程(m + 1)x|m|+1 +

5、 3x = 6,当m =寸,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要使(m + 1)x|m|+1 + 3x= 6为一元二次方程,除了考虑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还要想到m + 1工0.解题过程略.活动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什么?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要素:(1)整 式;(2)方程整理后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分别是什么?作业布置:1教材第4页练习第12题.2. 若x2 2xm-1 + 3= 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 m的值.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

6、程1. 创设情境2.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般形式:ax2 + bx + c= 0工 0)3. 尝试练习4. 知识拓展5.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21. 2. 1配方法(2课时)第1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教学目标知识技能i.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的转化思想.2 会利用直接开平方法对形如(x + m)2= n(n0)的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求解.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 + c = 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 后知识迁移到解 a(ex+ f)2 + 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情感态度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

7、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2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 (x + m)2= n(n > 0)的方程,领会降次 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 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 n(n > 0)的方程.教学设计活动一:情境引入印度古算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叽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共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1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成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1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8猴子总数是多少?你能解决这

8、个问题吗?(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互相讨论、分析理解.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设计意图:寓教于乐,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动二:探索发现1.如图,在 ABC中,/ B = 90°,点P从点B开始,沿BA边向点A以1 cm/s的速度移动, 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 cm/s的速度移动,如果 AB = 6 cm, BC = 12 cm , P、Q都从 B点同时出发,几秒后厶 PBQ的面积等于8 cm2?2 .能否求下列方程的解?(1) (2t + 1)2= 8; (2)4(x 3)2= 225; (3)9x2 6x + 1 = 0; (4)x2 + 4x+ 4 = 1

9、.(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知识的发展变化,找出规律,升华为 理论知识.)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 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 m)2= n(n> 0)的方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要求课外完成.)问题1:你能和同伴交流吗?降次的实质:.降次的方法:.降次体现了思想.2 .如果方程能化成 x2= p或(nx + m)2 = 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 x =,或nx + m =(学生与同伴交流后将其发现告诉教师并共同探索.)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数

10、学活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活动四:巩固练习1教材第6页练习.2 你学会了吗?解下列方程:(1) (2x 2)2= 3; (2)2x2 98 = 0; (3)x2 6x+ 9= 2; (4)10(1 + x)2= 14.4;(1 + x + ?)2= 2.56; (6)x4 6x2 + 9 = 0; (7)3x + 1)2 15= 0.(教师引导,组织学生练习,巡回辅导,重点问题进行强化、点拨方法、总结规律,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好补教强调该方法的依据是平方根的意义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开平方法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活动五:师生小结1本节课你感受到了什么?2 .根据本节课解方程的方法,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3 .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4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什么?5你认为最让你费解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学生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请教老师.)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以期 共同提高.活动六:布置作业教材第16页习题21.2第1题.设计意图:加深认识,深化提咼.板书设计/% i1i1ii:一、情境引入1配方法的基本形式111i1i:二、探索发现一P!降次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思路1;三、归纳总结一I1:1.问题11由感性到理性111i1 «1:

12、2 .问题2| !11J:.四、巩固练习1 i J气v1 教材练习2. 补充练习五、师生小结六、布置作业第2课时配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熟练、灵活地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2 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3 通过对计算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经验,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数学方 法和数学思想.情感态度1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2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3 由题目的特点找到与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化为旧知,从而解决问题培养

13、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用配方法熟练地解二次项系数为 1的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灵活地运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 1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活动一:复习引入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场地的长和宽应各是多少?(1) 如何设未知数?根据题目的等量关系如何列出方程?(2) 所列方程和之前我们学习的方程x2+ 6x + 9= 2有何联系与区别?(3) 你能由方程x2 + 6x + 9= 2的解法联想到怎样解方程 x2+ 6x 16= 0吗?(学生完成问题(1),列出方程.如何解这个方程呢?学生观察问题 (2),找到联系与区别,教

14、师可 点拨启发.问题(3),学生思考、讨论.)设计意图:问题(1)益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活动二:实验发现我们研究方程 x2 + 6x+ 7= 0的解法:将方程视为x2 + 2 x 3= 7,配方,得 x2+ 2 x 3 + 32= 32 7,即(x + 3产=2,由此可得x + 3 = ±,2,所以 X = 3+1 2, X2= 3 ?2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先把方程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求出它 的解.总结发现: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

15、程的步骤. 把原方程化为 ax2 + bx + c= 0(a 0)的形式; 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使二次项系数为1,并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把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化为一个常数; 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求出它的解;如果右边是一个负数, 则判定此方程无实数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验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思考的能力.活动三:用配方法解决问题例解下列方程:2 2(1) x 一 2x 3

16、5= 0; (2)2x 4x 1 = 0.同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 上.解:(1)x2 2x = 35.x2 2x + 12= 35+ 12(x 1)2= 36, x 1 = d6,x 1 = 6, x 1 = 6,X1= 7, X2= 5.可以验证X1= 7, X2= 5都是方程x2 2x 35= 0的根.1 1(2) x2 2x = 0, x2 2x = ,2 2 1 2x2 2x + 12 = 2+ 12,(x 1)2 = 3,1 ±6x 1 = ±2 ,即x 1 =于,x - 1 一 ¥X1= 1

17、 + ¥,X2= 1/可以验证x1= 1 +中,x2= 1_¥都是方程2x2 4x 1 = 0的根.(可以让两位学生演示可给学生提示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的系数验证不可少,但可写也可不 写.)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配方的关键是在方程两边同时添加的常数项等于一次项 系数一半的平方(二次项系数必须为1) 培养学生做事严谨周密的习惯.活动四:巩固练习1.填空:(1) x2+ 10x + ()= ()2;(2) x2 8x+ ()= (x )2 ;2 2(3) x + x+ () = (x +);(4) 4x 2 6x + ()= 4(x )2 + ()2 .用配方法解方程

18、:(1)x2 + 8x 2 = 0; (2)x 2 5x 6 = 0; (3)x2+ 7 = 6x.(教师引导,组织学生练习,巡回辅导,重点问题进行强化、点拨方法、总结规律,共性问题做 好补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方法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活动五:师生小结1 小结: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0(a 0)的要点是:(1) 化二次项系数为1;(2) 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3) 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2 .布置作业:教材第 17页习题21.2第2, 3题.(教师发动学生共

19、同参与,语言切忌主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每一点教师布置作业,分层次 提出要求.)设计意图:梳理学习内容、方法、思路,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形成知识体系加深认识,深化提高,形成知识体系.板书设计j配方法的灵活应用I 一、复习引入I二、实验发现I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i将原方程化为 ax2 + bx + c= 0(a 0)的形式'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把左边化为完全平方式,右边化为常数十一 判断方程解的情况三、用配方法解决问题例题四、巩固练习练习1、2五、师生小结1 .归纳 2作业21.2. 2 公式法教学冃标.一知识技能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

20、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 会利用求根公式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 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2.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情感态度1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 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学会和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一活动一:复习引入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 6x 2- 7x+ 1 = 0; 4x 2 - 3x= 52.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

21、步骤(学生总结,教师点评)(1) 移项;(2) 化二次项系数为1;(3)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原方程变形为(x + m)2= n的形式;(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 元二次方程无解.(安排两名学生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基本步骤.)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入,让学生回忆配方法的解题思路,并通过两道练习题巩固 所学知识,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二:实验发现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 ax2 + bx+ c= 0(a丰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 步骤求出它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

22、:已知 ax2 + bx + c = 0(a工0)且b2 4ac >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i =b+ . b2 4ac b . b2 4acx 22a ,22a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了,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可以一直推导下去.解:移项,得ax2 + 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2 b c x+ ax= a,配方,得x2+ax+肉2c b 2一a+(2a),阳b 2b2 4ac_即(X + 2a)= W.因为a 0,所以4a2>0,式子b2 4ac的值有以下三种情况:(1) 当 b2 4ac>0 时,b >0.4

23、a由直接开平方,得bb 4acx+=+2a 2a ,即 x = b± ?2 4ac,2ab+J b2 4ac l Xi =2ab p b2 4acX2 二2a匕24ac当b 4ac= 0时,W-=0,由可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i=x2=b2a.b?4acb(3)当b2 4ac<0时, 4a2 <0,由可知(x +刃2<0,因此方程无实数根.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c = 0(a工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而定, 一般地,式子b2 4ac叫做方程ax2+ bx+ c= 0(a工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表 示它,即= b2 4ac

24、,因此:2(1)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 bx+ c = 0,当0时,将a,b,c的值代入式子x = b± J 4ac就能得到方程的根;当 <0时就能得到方a程无实数根.(2) 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4) 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求根公式并得出公式法的概念也可课件演示推导过 程引导学生做完题后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结论,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思考的好 习惯.活动三: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教材第11页例2.(找四位学生板书,教

25、师巡视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于部分学生给予适当鼓励.) 设计意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活动四:巩固练习1 解下列方程:(1) x 2+ 3x+ 2= 0; (2)2x 2 7x=4; (3)2x 2 3x+ 1 = 0.2应用题:有一长方形的桌子,长为3 m,宽为2 m, 长方形桌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 2倍, 且将桌布铺到桌面上时各边垂下的长度相同,则桌布长为 宽为长度相同,则桌布长为.(教师引导,组织练习,巡回辅导,重点问题进行强化、点拨方法、总结规律,共性问题做好补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五:师生小

26、结1本节课你有什么困惑,请你大声地告诉老师.2 本节课你有何感想,请你畅所欲言.3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请你与同伴分享.布置作业:教材第17页习题21.2第4, 5题.(发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教师分层要求,学生课 下完成)设计意图:梳理学习内容、方法、思路,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形成知识体系.加 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公式法I:一、复习引入Ii二、实验发现I: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II:b±p b2 4ac 2:x=2 (b 4ac> 0)II:三、利用公式解决问题*I例2*四、巩固练习1 解方程2.应用题五、师

27、生小结1 .反思 2. 作业21.2. 3因式分解法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因式分解法的概念.2会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 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2 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灵活选择解方程的方法.情感态度1 学会和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2. 积极探索不同的解法,并和同伴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发现最 优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应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对方程左侧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设

28、计.活动一:复习引入问题(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 2x 2+ x= 0(用配方法).(2) 3x 2+ 6x= 0(用公式法).(3) 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 3 m,并且面积为28 m2,场地的长和宽应各是多 少? 如何设未知数并根据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5) 所列方程和以前我们学习的方程 x2 + 6x+ 9二2有何联系与区别? 你能由方程x2 + 6x+ 9= 2的解法联想到怎样解方程x2+ 3x 28= 0吗?(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入,让学生回忆配方法和公式法的解题思路,并通过两道练 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二:

29、实验发现思考:(1)x(2x + 1) = 0; (2)3x(x + 2) = 0.问题:(1)你能观察出这两题的特点吗?(2) 你知道方程的解吗?说说你的理由.因式分解法的理论根据是: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因式的值就至少有一 个等于零.即:若 ab= 0,则 a= 0 或 b= 0.由上述过程我们知道:当方程的一边能够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而另一边等于 0时,即可解之.这种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3)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移项,使方程的右边为零; 将方程的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 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都是原

30、方程的解.(教师展示练习.对于一部分学生老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也可以鼓励同学之间互 相帮助.)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结论、激发兴趣.活动三:用因式分解法解决问题教材第14页例3.补充例题:解方程.(1) 3x2= 8x,(x 4)2 = 3x 12.分析:(1)移项提取公因式x; (2)等号右侧移项到左侧得3x+ 12,提取因式3, 即一3(x 4),再提取公因式x 4,便可达到分解因式的目的,一边为两个一次式的乘 积,另一边为0的形式.2解:(1)移项,得 3x 8x= 0,因式分解,得x(3x 8) = 0,于是,得x = 0或3x 8= 0,8X1 = 0, X2=3.(2)

31、 移项,得(x 4)2 3x + 12= 0,(x 4)2 3(x 4) = 0,因式分解,得(X 4)(x 4-3) = 0,整理,得(x 4)(x 7) = 0,于是,得x 4= 0或x 7= 0.xi = 4, X2= 7.(找两位同学板书,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于部分学生给予适当鼓励.) 设计意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活动四:巩固练习1 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和4,第三边是方程x2 6x + 8 = 0的解,则这个三角形 的周长是()A . 8 B . 8 或 10 C . 10 D . 8 和 102. 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4(x + 1) 3x(x + 1) = 0,可把

32、其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解.3. 方程(x + 1)(x 2) = 0 的根是()A. x= 1 B . x = 2 C . X1= 1,X2= 2D . X1= 1,X2 = 24 .解下列方程:(1) x 2 3x 10= 0;(x + 3)(x 1) = 5.(教师引导,组织练习,巡回辅导,重点问题进行强化、点拨方法、总结规律,共性问题做好补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五:师生小结(1) 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解一元二次 方程.(2) 三种方法(配方法

33、、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降次,它们的解题的基本思想是:将二次方程化为一次方程,即降次. 公式法是由配方法推导而得到. 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适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区别:配方法要先配方,再开方求根.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求根.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每个一次因式等于0.布置作业:教材第17页习题21.2第6题.(发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总结,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下完成)设计意图:梳理学习内容、方法、思路,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一,形成知识体系.加 厂、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作业巩固本节

34、所学知识.';板书设计1: !因式分解法一、复习引入二、实验发现I1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例32.补充例题四、巩固练习五、师生小结1. 小结2. 作业21.2.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 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注重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参与韦达定理的发现,不 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等整个数学思维过程.情感态度通过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 的能力激

35、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难点:对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理解和推导.教学设计.活动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方程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c = 0(a丰0)的各项系数a,b,c决定的我们还知道根是由b2- 4ac决定其情况的今天我们来研究方程的两根的和及 两根的积与a, b, c有怎样的关系?(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弓I入新课.活动二:思考与归纳从下表中找出两根之和Xi + X2与两根之积XiX2和a,b,c的关系:方程两个根X1与X2两根之和两根之积Xi

36、X2Xi + X2X1X2x2 + 5x+ 6 = 023562x 5x- 6 = 06156X2 8x 9_ 0918922443x 4x 4_ 023331312x2 3x+ 1_ 0122231716x2 + 7x 3_ 02362归纳:(1)形如x + px + q_0的一兀一次方程两根的和、积分别与系数有如下关系:X1 + X2_ p, X1X2_ q.形如ax2 + bx+ c_ 0(a丰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的和、积分别与系数有如下关bxi + x a,cX1X2 =.a系:(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表格中前三行,看有什么共同规律?再观察后三行学生观 察、思考、归纳、总结.)设计意图

37、:通过几个具体的方程,经过观察、归纳得出一般规律.活动三:推理验证验证ax2 + bx+ c = 0(a工0)的两根xi, X2与a, b, c的关系.设 ax2 + bx + c = 0(a 工 0)的两根为 xi, X2.b+ b2 4ac2ab b2 4ac2a由此可知b+7 b24ac xi+X"2a +b b2 4ac2a2b_ b2a aX1X2 _b+ . b2 4ac b 一 b2 4ac2a2a(b) 2( b2 4ac) c=2=4aa、I"(教师让学生通过推导证明前面的结论教师引导:由求根公式求出Xi + X2, X1X2.)丨 设计意图:通过推导证明

38、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活动四:巩固练习应用:例4教材第16页.i 补充例题:不解方程,若知道5x2 + kx + 12= 0的一个根为4,你能求出方程的另一: !个根吗?I i:2巩固练习丿教材第16页练习.一,(教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师生共议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引导: 方法一,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两根之积和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方法二,把已知 的一根4,代入原方程求出k,再把k值代入原方程,再利用两根之和与系数的关系求 出另一根.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巩固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巩固所 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活动五:师生小结1.

39、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2. 对本节课你还有什么困惑?3. 布置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7页第7题.选做题:已知方程5x2 + kx 6 = 0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教师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疑感.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要求课外完成.)设计意图:梳理学习的内容、方法,加强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复习巩固, 查漏补缺.板书设计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引入新课、思考与归纳Xl + X2 =bca,X1X2a三、推理验证Xi + X2 =b+ b 4ac f b b 4ac 2b b百a,2a2aX1X2 =b+ b2 4ac b b2 4ac ( b) 2 (b2

40、 4ac)2a2a4a2四、应用与练习五、师生小结与布置作业22. 1. 1二次函数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二次 函数及有关概念.2. 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 思想.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探究一感悟一练习”,采用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情感态度1. 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2. 在探究二次函数的学习活动中,体会通过探究得到发现的乐趣.重点难点.一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难点:寻找、发现实际生活中的二次函数问题,理解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设计一活动一

41、:引入新课回顾: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引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有关的问题,利用 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节课开始,请同学们共 同研究二次函数.(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口答.教师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函数,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新课, 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活动二:问题与求解1. 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如果正方体的棱长为X,表面积为y,那么y 与x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2. n边形的对角线条数d与边数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1)

42、 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有几条对角线?(2) n边形共有几条对角线?结合下图解决.3. 某工厂一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 20万件,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 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的值而确定, 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点拨.然后由小组推荐三名学生板书三个问题,其他 小组学生讲评.学生尝试板演,教师点评,学生纠错.教师引导点拨:第1个问题在前面三角形一章已经学习过.第 2个问题需要弄清:从点A出发的对角线AB与从点B出 发的对角线BA是同一条.得出关系式后,让学生判断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 系.对问题3引导:(1)

43、这种产品的原产量是多少? (2) 一年后的产量是多少? (3)再经 过一年后的产量是多少? (4)两年后的产量与x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实际的函数问题过程中为二次函数概念的得出做好 铺垫,并且初步了解二次函数的特征,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和探究能力.活动三:观察归纳21 2 321. 观察:y = 6x2; (2)d =门2-2门;(3)y = 20x2 + 40x+ 20这三个函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觉得这些函数应该叫做什么函数?2. 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 y二ax2 + bx+ c(a,b, c是

44、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二次项系数、 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学生已经具备了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完全具备了给这三个函数命名 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名称,进一步分析其特征.)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具体函数解析式的观察、分析、猜想、归纳,让学生经历二次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活动四:应用例1(补充)分别说出下列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二次函数.(1) y = 3x- 1; (2)y = 3x2+ 2; (3)y = 3x2 + 2x2;2 2 一 2(4) y = 2x 2x+ 1; (5)y = x x(1 + x)

45、; (6)y = x + x.分析:依据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进行选择.一次函数有: (1)(5)(整理化 简后自变量最高次数是一次);二次函数有:(2)(4).解:一次函数有:(1)(5);二次函数有:.例2(补充)m取哪些值时,函数y= (m2 m)x2 + mx (m+ 1)是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 函数?分析:若函数y = (m2 m)x2+ mx+ (m+ 1)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ni m 0. 解:若函数 y = (m2 m)x2 + mx+ (m+ 1)是二次函数,则 吊m0.解得 m0,且 m 工1.因此,当m0,且m 1时,函数y = (m2 m)x2 + mx+ (

46、m+ 1)是二次函数.(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点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解析式,不要只看表面 特征,还要细致分析,是否真的具备了二次(一次)函数的必备条件.学生先独立完成, 再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形如 y= ax2 + ax+ c的函数只有在a 0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 数学生思考、解决、交流.)设计意图:例题的设计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活动五:巩固练习1. 写出下列各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1) 写出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关系式; 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 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税,写出本息

47、和y(元)与所存年数x(x为整数)之间的关系式;(3)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 cm,写出菱形的面积S(cmi)与一对角线长x(cm)之 间的关系式.2x答案:(1)由题意,得y=(x>0),其中y是x的二次函数;4 n(2) 由题意,得y= 10 000 + 1.98%x- 10 000(x > 0且是正整数),其中y是x的一 次函数;1 1 2(3) 由题意,得 S= 2X(26 x) = qx2 + 13x(0<x<26),其中 S 是 x 的二次函数.2.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1) y x2二0; (2)y 二(x 2)(x 2) (x 1)2;(

48、3) y = x2 +1 (4)y = X2+ 2x 3.答案:(1)是二次函数.3. 当k为何值时,函数y = (k 1)xk2+ k+ 1为二次函数?答案:k= 2.(学生当堂完成,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教师引导,组织练习,巡回辅导,重点问 题进行强化,共性问题做好补教.)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效果,并能及时查漏补 缺,进一步优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作风.活动六:师生小结1至怕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 你对二次函数有哪些了解?3对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9、还有什么困惑?说给同学听.(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和疑惑.)设计意图:梳理学习的内容、方法,形成知识体系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加 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活动七:布置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1页习题22.1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56页复习题22第1,2题.(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要求课外完成.)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板书设计一、引入新课二、问题与求解三、观察归纳四、应用例1例2二次函数五、巩固练习六、师生小结七、布置作业22. 1.2二次函数y = ax2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通过画图,了解二次函数y = ax2(a工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理解其顶点为何是原 点,

50、对称轴为何是y轴,开口方向为何向上(或向下),掌握其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 最值和增减性与解析式的内在关系,能运用相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从“数”(解析式)和“形”(图象)的角度理解二次函数y= ax2的性质,体会“数 形结合”的思想.2通过画二次函数y = ax2的图象,进一步体验并理解点与函数图象的关系.23通过对函数图象的观察,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y = ax (a工0)与函数图象的联系,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抛物线有关问题.情感态度1体验画二次函数y = ax2(a工0)的图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对函数图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与他人合作交流

51、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从“数”(解析式)和“形”(图象)的角度理解二次函数y二ax2的性质,掌握 二次函数解析式y= ax2与函数图象的内在关系.难点:画二次函数y= ax2的图象.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1. 下列哪些函数是二次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1)y = 3x 1 (2)y = 2x2+ 7 (3)y = x 2(4) y = 3(x 1)2+ 12. 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各是怎样的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有 哪些性质呢?3.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了它的一般形式,这节课我们先来探 究二次函数中最简单的y= ax2的图象和性质.二、教学活动活动一:画函数y

52、 = x2的图象(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提出问题:它的形状类似于什么?(3)引出一般概念:抛物线,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设计意图:在教学的编排上,我做了一些调整,首先让学生接触的是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这样做的目的是,此函数的图象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更利于学生发挥自己 的想象力,爱好篮球的学生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它类似于投篮时篮球在空中所经过的路 线,爱好踢毽的女生可能会说像踢毽时毽子所经过的路线等等,这样更接近生活实际,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2 2 、 ,活动二:在坐标纸上画函数 y = 0.5x,y = 2x的图象(1)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拨;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画图 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 = 0.5x2,y= 2x2与y = x2的图象,提出问题:它 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归纳总结:共同点:它们都是抛物线;除顶点外都处于 x轴的下方;开口向下;对称 轴都是y轴;顶点都是原点(0,0).不同点:开口大小不同.(4)教师强调指出:这三个特殊的二次函数y二ax2是当a<0时的情况.系数a越大, 抛物线开口越大.设计意图:二次函数的图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