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1页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2页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3页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4页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一、课程说明.3二、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3(一)课程性质及作用.3 (二)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3 三、课程培养目标. 3 (一)专业能力目标. 4 (二)方法能力目标.4 (三)社会能力目标. 4四、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 5(一)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5 (二)实施建议. 5 (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6 五、教学条件. 7 (一)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7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7 (三)任课教师条件. 7(四)学习资源选用. 8六、学习情境设计. 8 七、其他说明. 112 / 15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参考学分:4学分参考学时数:56学时课程管理系部:经济贸易系适用

2、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学期二、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财经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

3、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本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结合社会经济现象重新进行了编排和创新,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简洁、实用,理论教学适度,情景教学活动、互动教学活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经济现象,教学设计生动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学会经济学的基本经济理论,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又可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简要分析社会经济学问题,达到从经济角度认识世界、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二)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 1. 课程设计理念是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的纯理论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设计中解

4、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造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出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1)寻求一种最好的办法实现“工学结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除了常规性的设计了“互动训练” “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单元外,我们突破性的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单元,并把它作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具体做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并容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也成为本课程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2)课程整体设计不脱离经济学内在的逻

5、辑联系,在此基础之上,强调经济学的实用性和与生活的贴近性,综合概括,突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少用复杂的数学推导,理论教学设计把握必需、够用为原则,避免过分注重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分析。(3)课程设计既要满足专业教师教学需求,也要能满足各种专业学生自己学习经济学有关知识的需求,因此,课程内容既要设计的完整,又要力求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使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都不再感到深奥。三、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目标可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一)专业能力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

6、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5.能够构建市场经济知识框架,与本专业方向链接,清楚说明经济学与所学专业知识的关系。(二)方法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3.不断提升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4. 深入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三)社会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理性消费和高效的资源分配的能力;2.具有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逐渐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高度自觉行为;3.更好地理解个体差异,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培养和提升创造性、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素养。四、课程内

7、容和实施建议(一)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学习模块内容学习任务学时安排模块一概述走进经济学2模块二微观经济任务一:认识供求、价格与弹性10任务二:消费者行为分析6任务三:生产者行为分析4任务四:企业成本与收益分析8任务五:认识市场结构8任务六:认识博弈基本模型4模块三宏观经济任务一:认识国民收入4任务二:认识失业与通货膨胀6任务三:宏观经济政策实施4备注:本课程共56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26学时;由于每个学期的具体教学时间有别,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若学时少于56学时,可将博弈模型的内容让学生自学。(二)实施建议遵循“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把社会经济

8、现象平移到课堂,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为此,创造性地设计出把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的“情景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认真安排并组织好学生的“互动训练”和“学以致用”两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校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致性大大加强,再通过有针对性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环境。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1)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强调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9、在课堂上将基本原理和方法讲明讲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系统和完整地掌握不多、但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2)故事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和案例分析法的综合运用故事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问题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问题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出发点,围绕问题探讨知识点,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步步为营,从而有效解决教学难点,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教会了学生用经济理论思考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2.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1)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互

10、动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大量采用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演练教学和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把教室演变为社会经济环境,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融入到经济现象中,把我们自己平时的角色平移到课堂,让学生重新以经济的方式来思考,这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十分有效。(2)实践训练教学法按照我们的设计,把学生从教室带入社会,让学生走入销售企业、金融企业等经济实体,融入到社会大市场当中,亲身体验经济现象,感受经济魅力。让学生在社会经济环境中锻炼“看”、“听”、“读”、“说”社会经济问题的技能,这种教学非常有效。(三)考核体系1.平时考核(占50分):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三个

11、方面。学习态度的考核,主要是考查每个学生上课出席情况、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共占10分。学习水平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等,共占10分。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30分,根据实际操作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其中实训项目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后对学生调查报告的考核成绩评定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按照百分制核算分为三个部分:考核项目具体指标分值学习态度主要看学生是否按照计划从事调查,是否是自己动手写的,是否按时完成。40调查报告的专业性主要看学生的调查报告内容是否紧扣选题,调查报告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是否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释所选课题的经济学意义。30写作质量主要看

12、学生写作语句是否通顺,内容是否有雷同,结构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302.期末考试(占50分):采用闭卷笔试,题型主要为选择、计算、分析等,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应知应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以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五、教学条件(一)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经济现象遍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地方,学校的食堂、超市,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等各方面都可以为我们的学习提供相关的经济数据,为我们的调研提供准备;其次,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等也能提供教学相关的影像等资料。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应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建设多家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校外实训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

13、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三)任课教师条件主讲教师: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实习经历,能够运用企业案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兼职教师:在企业担任从事基层主管以上职务,主要提供专业指导和协助项目考核。(四)学习资源选用1.教材: 经济学基础,颜家水、黄贵新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2.参考资料:经济学原理,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经济学是什么,梁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一口气读懂经济学,董曲波,新世界出版社,2

14、009年11月第一版;经济学原理,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趣味经济学100问,黄曲波,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3.参考网站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经济学家网 经济学论坛-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各大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六、学习模块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是遵循“经济理论生活化”的原则,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简洁、实用,理论教学适度,情景教学活动、互动教学活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经济现象,教学设计生动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如下:学习模块设计学习模块1走进经济学总学时:2情境描述通过此次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稀缺性、效率、

15、选择和机会成本的基本含义,了解经济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力目标方法能力改善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1.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理性消费和高效的资源分配的能力;2.具有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逐渐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高度自觉行为;专业能力 在面临稀缺的时候如何做出选择的能力。教学资料教材、课件、影像资料等 教学环境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与 学习方法可参考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2.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学组织形式1.本模块的内容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应注意与日常经济生活的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是本部分的难点,教

16、师可以结合案例分析讲解,也可以利用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教师要求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具备经济学相关知识,能够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考核与 评价本模块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考勤,课堂讨论的表现,对问题分析的正确程度等进行。学习模块二认识微观经济总学时:40情境描述认识供求、价格与弹性;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企业成本与收益分析;认识市场结构;认识博弈基本模型。能力目标方法能力1.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3.不断提升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4. 深入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社

17、会能力1.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理性消费和高效的资源分配的能力;2.具有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逐渐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高度自觉行为;3.更好地理解个体差异,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培养和提升创造性、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专业能力1.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动和原因;2.运用弹性理论,对商品销售作出基本的定价决策;3.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释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4.运用相关的成本理论解释企业的经营决策、企业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5.了解博弈基本模型的内容教学资料教材、课件、相关影像资料等 教学环境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与 学习方法可参考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8、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市场调研法、案例分析法;2.学习方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教学组织形式在每节内容开始前,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感性认识;结合角色扮演,模拟商品销售等过程;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图表结合,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教师要求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具备经济学相关知识,能够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考核与 评价以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调研报告的写作质量、汇报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学习模块三认识宏观经济总学时:14情境描述认识国民收入;认识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能力目标方法能力1.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3.不断提升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4. 深入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社会能力1.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理性消费和高效的资源分配的能力;2.具有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逐渐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高度自觉行为;3.更好地理解个体差异,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培养和提升创造性、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专业能力 1.能分析我国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