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_图文_第1页
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_图文_第2页
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_图文_第3页
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_图文_第4页
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渤海湾盆地以断裂发育、断块破碎为特色,以复杂断块油气藏广泛发育著称,断块油气藏一直是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根据19912007年该盆地“中石油”探区的勘探成果统计,断块油藏占近17年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的66.7%,是油气储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大港油田已投入开发的油田中,大多数为含油面积小于1km 2的复杂断块油藏,占开发动用地质储量的68.2%,占年产油量的66.7%。复杂断块油田断层发育、储层变化大、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不同断块油层分布和储量丰度差异大,掌握断块油气藏分布规律是提高勘探成效的关键环节。辽河油田会战初期未认识到断块油藏的复杂性,曾借鉴大庆油田的勘探经验,采用“300米井网慢慢摸

2、,有油往外扩,无油往里缩”的勘探方法1。经过长期的勘探实践和研究积累,人们认识到富集断块分布受油源条件、构造背景、断裂分布、断块组合、断裂期次、断层性质、断面形态、储层特征等许多因素影响26。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富集断块主控因素、分布模式与滚动勘探评价方法,为老区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提供借鉴。1富集断块的主控因素与分布特征断块圈闭油气富集成藏虽然受诸多地质因素影响,但特定地区油源条件和构造背景确定的情况下,富集断块分布主要受油源断层和断层组合特点控制,主力油层主要受断裂活动期及由此决定的凹陷沉降期、生储盖配置和区域盖层控制。1.1油源断层和断层组合控制富集断块分布油源断层是沟通生油岩

3、与储层的桥梁,是渤海湾盆地油气纵向运移的主干通道,多数断块油气藏沿主干油源断层带状分布。断距大、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基底断裂,如凹陷边界断层和控制二级构造带发育的主断层,往往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局部圈闭发育的分支断层在空间与主要油源断层直接相连才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分支通道,临近油源断层的断块圈闭有利于优先捕获油气而富集成藏,从而造成断块油气藏沿主要油源断层成群、成带分布。渤海湾盆地各油区主要断块油气藏均沿区内主干断裂带分布,华北、大港、中原、辽河、辽东湾等油区的断块油藏主要沿北北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杨菊兰常毓文胡丹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断块

4、油气藏富集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油源断层控制了主要富集断块油藏分布,断裂活动期与区域盖层共同控制主力油层分布。总结了断块油气藏的3种分布模式,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主要富集断块为背斜翼部的局部背斜和断鼻构造,缓坡带富集断块通常分布在缓坡中带的鼻状构造中,陡坡带断阶构造带和滚动背斜是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区。复杂断块油气藏滚动勘探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建立5种模型,即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层模型、流体模型和油藏模型,每一环节研究认识的提高都有可能带来油气藏滚动勘探新发现。关键词:复杂断块油气藏;富集控制因素;分布模式;滚动勘探;渤海湾盆地中图分类号:TE111.1文献标识码:A第一作者简介:杨菊兰,女,工

5、程师,主要从事油藏开发地质和开发规划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08-08-25石油地质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东向主干断层带状分布,胜利和冀东油田的断块油藏主要沿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主干断层分布。分支断层与油源断层组合特点控制了断块油气藏分布。纵向上,多数分支断层与主油源断层呈“Y”字型组合,油气首先沿主油源断层向上运移,然后再沿分支断层运移至局部圈闭聚集成藏,反向断块油气藏占绝大多数。如高尚堡构造带高柳断层和高北断层为两条连接生油岩的主油源断层,油气沿其向上运移之后形成了许多反向断块油藏(图1。顺向断块油气藏较少,主要分布于断阶带,如留西断阶带留17井断块

6、油藏。先期发育的北东向里德尔(R剪切断裂,被后期发育的北北东向次生同向(P剪切断裂所切割,形成马厂菱形网格构造7。断块油藏沿主要油源断层成群、成带的分布特点,为寻找富集、高产断块油藏提供了重要线索。20世纪60年代,老一辈地质家根据辽河油田会战经验,总结出“沿着断层找高产”的勘探经验1。即沿着油源断层寻找富集断块油藏,可以提高勘探成功率,这一经验对老区滚动勘探迄今仍有指导意义。“十五”期间冀中坳陷老区断块油藏精细勘探,沿着旧州断裂、深南断裂、杨武寨断裂、东城断裂等主要油源断层,发现了一批新的含油断块。北大港油田二次开发钻探评价井,沿港西、港东两条油源断裂发现了一批新的含油断块。1.2断裂活动期

7、与区域盖层共同控制主力油层分布渤海湾盆地古近纪先后经历了孔店期、沙四沙三期和沙二东营期3期拉张裂陷作用,相应形成3个二级层序和3套烃源岩。以沙一段和沙三段区域盖层为顶界,整个新生界含油气序列可划分为上、中、下3个组合。受裂陷中心自盆地外带向渤中方向迁移的影响,分别形成了“早断早衰”型、“继承发育”型和“晚断晚衰”型3种类型凹陷8。各类凹陷断裂活动历史差异,造成生储盖组合和主力油层发育特点显著不同,以一个含油气组合为主力油层,其他组合居次要地位(图2。“早断早衰”型凹陷以下部成油组合为主,如黄骅南区沧东南皮凹陷,以孔二段为主力生油岩,沙四上亚段膏岩层为区域盖层,探明储量的87.8%分布在下部组合

8、的孔店组和沙四段。“继承发育”型凹陷以中部成油组合为主,如东营凹陷、辽河西部凹陷、东濮凹陷等,以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为主力生油岩,沙一段为区域盖层,中部组合的沙二段和沙三段聚集了80%100%的油气。“晚断晚衰”型凹陷以上部成油组合为主,如渤海海域及邻区的歧口凹陷、沾化凹陷、南堡凹陷等,以明化镇组沼泽相泥岩为区域盖层,已发现油气藏集中分布在上部组合的新近系和东营组,其油气主要来自下伏组合沙河街组。许多断块油田因多组断层切割,形成十分破碎的断块构造格局,但油气并不因断裂发育而散失,区域盖层对于油气富集层段的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在油源和储层条件良好的前提下,直接位于区域盖层之下的层段通常是油气最富集

9、的层位。在新近系含油气层系中,直接位于明化镇组区域盖层之下的馆上段和明下图1高尚堡油田油藏分布模式图Fig.1Oilreservoirdistributionmodelof GaoshangpuOilfield平面上分支断层与主油源断层组合主要有5种样式。雁列组合,分支断层与主断层呈“入”字形,多个含油断块沿主油源断层雁列排列。这种例子各油区均有广泛发现,如冀中王仙庄油田、辽河太阳岛油田等。平行组合,控圈闭分支断层与主油源断层大体平行,主要油源断层位于断块油田的内部。这种断层组合多见于凹陷内部断背斜构造,如榆科油田、深南油田、赵县油田等。帚状构造,该组合的主源油断层呈弧形,下降盘派生一系列帚状

10、展布的分支断层,属于走滑派生的旋扭构造样式之一。这种组合也较多见,比较典型的有饶阳马西帚状构造、济阳坳陷的临邑帚状构造、利津帚状构造等7。“S”形组合,如岔河集断块油田,牛东断层右旋扭张活动,在下降盘形成岔河集滚动背斜,其背斜轴部断块高点平面上呈“S”形分布。菱形网格断块组合,如东濮凹陷马厂半背斜断块油田,石油地质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段是新近系油气最富集的层段,馆陶组下部的底砾岩段油气富集程度通常较低。古近系也有类似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直接位于沙一段区域盖层之下的沙二段和沙三上亚段油气富集程度高于下伏层系,如东濮凹陷濮城油田、东营凹陷东辛油田、辽河西部凹

11、陷欢喜岭油田和曙光油田,这些亿吨级大油田都是以沙一段区域盖层之下的沙二段和沙三段上部最富集。特殊盖层发育可控制富集层段分布,如南堡滩海地区馆陶组底部广泛分布火山岩致密盖层,使东一段成为南堡滩海地区油气最富集的层段。东濮凹陷中央凸起带被多组断层切割成十分破碎的构造格局,许多井可钻遇46个断点9,但该区除了发育沙一段泥岩区域盖层外,沙三段第二和第四亚段膏盐层封盖能力强,发现的濮城和文留两个亿吨级大油田保存了较多的天然气。除了上述两条宏观的、区域性的富集断块控制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控制因素。断层封堵性对断块圈闭的油气聚集、含油面积、油气高度及储量规模均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断层是起封闭作用还是起通道作

12、用,与断层两盘砂泥岩对置关系、断层充填特征、断面几何形态等因素有关10,11。断层力学性质对断块油气藏分布也有一定影响,现今渤海湾盆地已发现的气藏多沿北北东向构造带分布,可能与其走滑作用更强烈而增加了封闭性有关7。目的层砂泥比影响油气运移途径,从而影响断块油气藏分布特点3。2不同类型构造带断块油气藏分布模式任何类型油气藏形成都需要良好的聚油构造背景,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正向构造带中。根据断块油气藏所赋存的二级构造带成因类型和分布位置,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藏聚集带主要有3种类型,即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缓坡鼻状构造带、陡坡多断阶断鼻或滚动背斜带。现结合典型实例,介绍富集断块在各类构造带中的分布规律

13、。2.1中央断裂背斜带断块油气藏分布模式凹陷中央复杂断裂背斜带是最重要的断块油气藏聚集带,规模较大的复杂断块油田大多分布在这类构造带中。中央断裂背斜带位于生油区内,背斜两翼地层延伸进入生油中心区,可以捕获来自多个生油洼陷的油气,油源供给较充足是这类构造带油气较为富集的根本原因。如饶阳凹陷生油岩发育,中央隆起带介于东西两个生油洼陷带之间,除任丘古潜山大油田外,其南部还找到了大王庄、肃宁等多个千万吨级的古近系砂岩断块油田。与之类似,沧东南皮凹陷中央孔店凸起构造带、歧口凹陷北大港构造带、东濮凹陷中央凸起构造带、东营凹陷中央凸起构造带等,也都是介于多个生油洼陷之间构造带,均是以断块油气藏为主的大型复式

14、油气聚集带4。除油源条件外,断裂背斜带的油气成藏和富集还与断背斜成因类型、背斜带规模与对称性、背斜内部断块组合特点、有利圈闭类型、油源断层分布、供油方向、目的层砂泥比、断裂活动期等因素有关。以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为例,说明这类构造带断块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东营凹陷中央断图2渤海湾盆地主裂陷期与生储盖组合关系示意图Fig.2Correlationbetweenmajorriftingstagesandsource -reservoir -caprocksassemblages 杨菊兰等: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裂背斜带是渤海湾盆地著名的大型复杂断块油气藏聚集带,整个构造带的

15、闭合面积达530km2,闭合高度达500m。构造带长轴走向北东东,处于利津、民丰、牛庄3个生油洼陷之间,成藏条件优越,多层系油气聚集在平面上叠置连片。构造带内断裂极为发育,主要油源断层是一组走向北东东的断裂带,还发育北东、北西向等多组次级断层,这些断层在剖面上呈“Y”字型组合,成为一个背斜核部断块下掉的“塌陷”背斜带。该构造带极度破碎,仅东辛油田就可分为22断块区、185个断块,其中125断块含油,95个断块面积小于0.5km212。但油气藏分布并不因断块破碎、复杂化而无规律可循,相邻断块可组成次级背斜构造或鼻状构造,主要有营87背斜、东营背斜、辛镇背斜、郝家鼻状构造、史南鼻状构造、现河鼻状构

16、造等,这些局部背斜或鼻状构造位于构造带的翼部,沿着北东东向主要油源断层排列,控制了主要富集断块油气藏的分布。2.2缓坡鼻状构造带断块油气藏分布模式鼻状褶曲构造是缓坡区最重要的聚油构造,广泛分布于各凹陷的斜坡区。缓坡带上的鼻状构造常具有小型基岩凸起,平面上呈有规律等间距、斜列分布,与古近纪时期北北东向主干断裂右行走滑派生的局部推隆作用有关7。这些被多方向断层复杂化的鼻状构造,常介于两个次级生油洼陷之间,可捕获来自两个生油洼陷提供的油气,因而有利于油气聚集,控制了缓坡区主要断块油气藏的分布。在辽河西部、东濮、饶阳、霸县、晋县、束鹿等许多凹陷的缓坡区,都发现了多个鼻状构造断块油气田。辽河西部凹陷西斜

17、坡发育3个被北东向、近东西向两组断层复杂化的大型鼻状构造,聚集了高升、曙光和欢喜岭3个亿吨级大油田,探明储量占全凹陷的76%,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富集的“第一斜坡”。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古近纪主要经历沙四沙三期和沙二东营期两期构造沉积演化1。沙四沙三期继承中生代的反向断裂活动,主要断层为北东走向,形成一系列基岩凸起和“屋脊”断块圈闭。渐新世沙二东营期新发育大量的顺向断层,主要断层近东西走向,形成阶梯式断裂带,叠加在基岩凸起构造之上。两期走向不同、倾向相反的断裂系统相互切割,使西斜坡的地质结构复杂化,形成了3个由多断块组成的复合鼻状构造带。高升鼻状构造和曙光鼻状构造比较单一,分别被高23井断裂和杜3

18、2井断裂切割成上下两个台阶。欢喜岭构造带则是一个向东南倾没背景上的复式鼻状构造带,由齐家、欢喜岭和西八千3个次级鼻状构造组成。这一构造演化历史,决定了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在鼻状构造背景下,可以形成多层系、多类型圈闭油气藏复合叠加联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带。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可以分为3个带,其聚集规律反映了渤海湾盆地许多凹陷缓坡带的共性特征(图3。西斜坡外带地层超覆、上倾尖灭带,主要发育地层超覆和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藏,该带油藏埋藏浅,多为稠油。断块油气藏集中分布在斜坡中带,是西斜坡油气聚集的主要区带,富油气断块主要沿北东向油源断层分布。斜坡内带与生油洼陷相连,发育岩性上倾尖灭、砂岩透镜

19、体圈闭油气藏,是近年来岩性油气藏勘探重点区带。规模较大的凹陷缓坡区,如饶阳凹陷蠡县斜坡、霸县凹陷文安斜坡等,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与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相似,同样可以分为3个带。所不同的是,饶阳、霸县凹陷的资源丰度低于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藏平面分布较为分散,含油区不连片,断块油藏主要沿北北东向油源断层分布,相对富集断块油藏多为鼻状断块圈闭、墙角断块圈闭。小型凹陷缓坡区大多仅中带鼻状构造含油,如晋县凹陷在西斜坡中带发现了赵县断背斜、高村断鼻、高邑断鼻等3个小型断块油田,斜坡内带和外带未发现油气藏。图3凹陷缓坡油藏分布模式图Fig.3Oilreservoirdistributionmodelina

20、gentleslopezone岩性尖灭油藏;岩性透镜体油藏;断块油藏;潜山油藏;地层油藏2.3陡坡多断阶断鼻与滚动背斜断块油气藏分布模式凹陷陡坡断裂带具有一系列有利的成藏条件。边界断层一般为继承性基底断裂,控制主要生油洼陷分石油地质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布,深湖相沉积生油岩体可临近断层根部分布,使边界断层成为重要的油源断层,为陡坡带油藏形成提供了油气来源。边界断层形成时期早、延续时间长,多期幕式活动有利于断层下降盘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可形成多层系油气聚集。凹陷边界断层一般由多条走向相近、斜列分布的基底断层组成,在两条分支断层衔接处可形成多断阶鼻状构造带,

21、该带介于两个次级生油洼陷之间,是陡坡带油气聚集的主要部位。辽河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的冷家堡油田、小洼油田、海外河油田,饶阳凹陷的留西油田、八里庄薛庄油气聚集带,沧东与南皮凹陷之间的舍女寺油田,东濮凹陷的白庙气田等,都在陡坡断层衔接带发现了规模不一的断块油气田。陡坡多断阶鼻状构造有两个特殊的有利成藏条件,一是它们通常介于两个次级生油洼陷之间,油源条件好;二是两条边界断裂的衔接处,往往是短轴水系的入湖处,砂岩储集体比较发育。凹陷边界下降盘地层卷入褶曲变形的范围较大时,形成逆牵引背斜构造带,岔河集油田可作为滚动背斜复杂断块油田的典型实例(图4。岔河集油田位于霸县凹陷西侧牛东断层下降盘,是冀中坳陷古近系

22、最大砂岩断块油田。牛东断层从始新世开始活动,至新近纪继续活动,是一条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在活动过程中派生了北东、北北东、近东西向等多组次级断层,将背斜切割成为复杂的断裂破碎带。主要的产油层段为东三段和沙一上亚段,占整个油田的78%。在油源断层附近含油油层位多、厚度大,岔31、岔36等井区,油气显示井段长达1080m。受断层分隔和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横向上油层差异大,无统一油水界面,纵向上油水层间互,关系复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图4霸县凹陷岔河集油田北部油藏剖面图Fig.4OilreservoirprofileofnorthernpartofChahejiOilfield,Baxiansa

23、g陡坡断阶构造带油气主要来自一个方向,油气首先充注临近生油洼陷一翼的圈闭,近源断块通常较为富集,如留西断阶构造带。该带位于饶阳凹陷东侧陡坡带中部,处于留西洼陷和河间生油洼陷之间,是一个多断阶、断鼻构造带。该带以沙三上亚段为主力油层,油源主要来自西侧的留西洼陷沙三段。勘探早期在构造带东翼边界断层的上升盘,发现了留17、留83等断块油藏,累计探明储量912×104t13。2003年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精细评价,认为临近生油洼陷的西翼成藏条件更好,落实留80、留88两个新的岩性断块构造复合圈闭,钻探路40、路44井获得成功。经过近几年滚动勘探,证实背斜带西侧油气更富集,截至2007年,留西油田

24、探明石油储量增加至4000×104t。3断块油气藏滚动勘探评价方法油气藏滚动勘探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 杨菊兰等: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石油地质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要综合各种地质、 地球物理、 分析化验和测试等资料, 通过多专业人员协同配合、 采用多学科理论方法综合 研究, 才能不断深入地认识地质规律, 发现新油层和新 断块, 使老油区的油气储量不断增长。 断块油气藏滚动 勘探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建立种模型, 即地层 模型、 构造模型、 储层模型、 流体模型和油藏模型, 最 后优选合适的钻井工艺钻探。 近年来由于

25、高分辨率三 维地震技术的发展, 以及层序地层学、 油藏精细描述、 低阻油层测井识别等技术方法的应用, 提高了油层对 比、 断层解释、 储层预测、 油层判别的精度, 解决了复 杂断块油藏勘探的一些关键问题, 提高了老区滚动勘 下面 探成效, 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勘探研究经验。 概要总结断块油气藏滚动勘探评价的主要方法技术, 并结合实例说明每一个环节研究认识的提高, 都有可 能带来勘探突破。 井震结合层序对比,提高油层对比等时性 建立正确的地层对比关系, 才能客观反映油层连 通关系, 建立符合地下实际的油藏储层地质模型。 渤海 湾盆地古近系断层发育, 地层横向上相变快, 缺少稳定 的标志层, 传统岩

26、性地层学方法难以建立符合客观实 际的地层对比关系, 导致对油藏地质模型认识失真, 油 层对比关系混乱。 层序地层学充分利用钻井和地震两 方面资料, 通过钻井层序和地震层序井震交互对比, 建立井震统一的地层格架, 可以提高地层对比的等 时性。 基本研究步骤是:建立基干联井地震剖面网 格, 网格密度应能控制研究区内的沉积砂体分布;选 择多口位于过渡相带的典型井, 根据纵向沉积相序演 化趋势的转换面、 突变面等特征, 识别层序、 体系域和 准层序边界, 确定纵向层序划分方案;联井剖面层序 对比, 采用沉积序列对比法、 层拉平对比法、 地层结构 对比法等, 使联井剖面层序划分符合地质背景;根据 地震不

27、整一特征或宏观地层结构转换面, 识别层序边 界不整合面和湖侵面 用合成记录标定建立井震 ; 联系, 通过钻井层序与地震层序交互对比, 建立井震 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 。 南堡凹陷高尚堡柳赞地区以井震结合层序对 比为突破口, 重新认识沙三 油层对比关系, 滚动勘 探增加了含油面积和探明储量。 高尚堡柳赞地区靠 近燕山物源区, 沙三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岩性粗、 相 变快、 地层厚度变化大, 缺少可靠地层对比标志。 以 往地层对比时, 采用厚度对比法, 将沉积相变归结为 中国石油勘探 年第 期 断缺,在地层格架认识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 最终导 致油藏特征整体认识发生失误, 形成极复杂的断块构 造

28、格局” 。 年开始, 以二次三维地震采集、 处理 为基础, 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 发现沙三段在高分辨 率三维地震剖面上, 表现为明显的前积反射结构。 参 照这一地震反射结构特点,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井震 交互对比, 建立了井震统一等时地层格架。 以层序 对比为基础, 重新疏理油层对比连通关系, 认识到沙 三油藏是为个油层组叠置的整装构造岩性油藏, 临近柏各庄断层根部油层厚度大。 分油层组编制的构 造图, 减少了断层数量, 发现柳北地区是一个简单断 鼻构造, 高部位蚕 井重新试油获得工业油流, 沿 断棱向西滚动钻探柳井和柳井相继获得 经过几年不断滚 成功, 从而增加了沙三含油面积。 动勘探评价,

29、实现了柳北和柳中地区的含油连片, 柳 赞油田探明储量增长一倍以上, 滚动勘探取得显著成 效。 三维构造精细解释,落实断块圈闭 复杂断块区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层位追踪和 断层解释两个方面, 主要解释技术包括多井井震标 定、 多井波阻抗标定、 小波域子波均衡、 小波域地震属 性、 相干体断层解释、 三维可视化断层追踪以及多井控 制变速度高精度构造成图等, 研究目的在于落实新的 有利断块圈闭。 断层精细解释是寻找断块圈闭的关键, 一些复杂断块构造区的断层密度大, 断块十分破碎, 以 往地震资料分辨率低时, 无法识别和落实小断层分布, 编制的构造图可能与实际构造格局脱节。 随着高分辨 率三维地震技术

30、广泛应用, 特别是近几年富油气凹陷 二次三维地震采集、 处理技术的提高, 地震资料的信噪 比和分辨率大大提高, 为构造精细解释落实圈闭和寻 找复杂断块油气藏提供了基础。 冀中深南油田断层精细解释, 改变了断块构造格 局和油气藏分布认识, 滚动勘探获得良好效果 (图) 。 深南断裂背斜断层密度大、断块十分破碎, 内有 条,在 范围内有断块圈闭 个,其中仅 个圈闭面积大于 ,其余均小于 ,大部分 为 。 世纪 年代初,根据二维地震资 料编制构造图, 认为该油田是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 层切割成的断块油田,其中 个断块发现油气聚集, 年上交地质储量×。 根据新的三维地震资 料重新解释, 改变

31、了断层组合, 发现该区为主要受北东 12 杨菊兰等: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分布与滚动勘探方法 图 深南油田三维精细构造解释前、 后断块油藏分布对比图 向断层复杂化的断背斜, 这一新认识使该油田含油面 积大幅增加, 新增探明储量×。 地震储层反演,预测有利储层分布 断有利储层范围 。 地质测井结合,多学科综合解释油气层 在储层描述预测基础上, 油气水层解释应采用多 老油区主要采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 辅以地 种方法综合判别。 测井解释是识别地层含油气性的 震属性切片分析, 描述和预测勘探目的储层分布。 测井 常用方法, 主要根据感应电阻率等电性特征识别油气 约束储层反演的基本步骤包括

32、测井数据归一化处 水层, : 适用于物性较好的孔隙性储层, 对油质要求不 理, 首先剔除异常值, 然后对同一类测井数据进行测井 高 气测资料主要适用于气层、 ; 物性较好的孔隙性、 环境校正、 斜井空间校正和标准化处理;储层测井响 裂缝性储层;地球化学、 定量荧光、 罐顶气资料主要 应特征研究, 建立储层地震地质模型, 包括储层岩性特 适用于中重质稠油的低孔、 低渗性储层;油气水可 征分析、 储层物性特征分析和不同岩性薄互层测井响 动性评价是油气层综合解释的难点, 需要用多种测井 应特征分析;选用基干剖面反演试验, 选择合理的反 资料综合解释, 电阻率曲线的增减阻侵入、 感应电导 演参数, 然

33、后再对整个三维数据体进行反演;编制测 率、 补偿密度、 补偿声波、 补偿中子的幅度变化, 或利 井和岩性交汇图, 分析和选择合适区分岩性的门槛值, 用上述资料作出的重叠曲线如三孔隙度、 三条视地层 将属性反演结果转换成岩性数据体, 编制出分层段砂 因素、 自然电位曲线等进行判断。 新区块地层含油气性 岩厚度图和砂岩百分比图。 主要根据地质综合分析建立成藏模式预测。 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技术的进步, 成为近年来老区 做好储层预测的关键环节包括:根据不同地质 由于高束缚水饱和度、 高地层水 条件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反演软件 建立符合实际沉 滚动勘探的重要途径。 ; 钻井液侵入储层、 砂泥岩薄互层及泥质含量

34、高 积规律的等时地层格架地质模型, 在高频层序格架约 矿化度、 渤海湾盆地许多地区发现低阻油层, 仅依 束下开展反演;依据研究区的具体地质特点和地震、 等因素影响, , 钻井、 测井资料的品质及其分布情况, 选择合适的反演 靠电性资料很难判别地层的含油性 。 低阻油层识别 油藏工程等非测井信息, 以油藏 方法和参数 采用储层特征重构技术并结合地震关 需要参考大量的地质、 ; 地质、 测井密切结合进行综合解 键属性解释分析, 可以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地质综合分析为基础, 才能准确地判识低阻油层。 首先需要深入分 通过岩心相分析建立岩电关系, 根据测井相特征编 释和分析, 充分分析岩屑录

35、井、 气测录井、 制出主力含油段分油组、 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分布图, 判 析低阻油层形成机理, 13 石油地质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井壁取心等油气显示状况, 分析油水系统特征和常规 油层分布规律;第二,通过试油验证低阻油层电性特 征, 以此为基础, 修改电性标准, 寻找新的低阻油层; 第三, 划小测井解释单元, 分地区、 分层系、 分油组建 立测井解释图版, 进行区块多井低阻油层的综合解释, 大港油田以歧深井 增加油层厚度, 扩大勘探成果。 发现为线索, 对北大港构造带东翼口老井进行系统 复查, 其中口井在东营组和沙一上发现低阻油层, 不 仅增加了老区

36、探明储量,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对该区中 浅层东营组和沙一上亚段油气勘探潜力认识。 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优选钻探目标 在上述地层模型、 构造模型、 储层模型、 流体模型 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区地质背景、 已知油藏解剖和 断块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 建立断块油气藏预测模式, 为钻探目标和井位的优选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包 括:通过生储盖岩系分布规律分析, 编制过设计井点 的生储盖组合剖面, 确定有利目的层;油源运移方向 和通道研究, 分析油气进入目标圈闭的途径;将目的 层砂岩分布图与目的层顶面构造图叠合, 分析目标区 的聚集构造背景, 建立成藏模式图;编制过设计井的 油气藏预测十字剖面图 预测计算

37、圈闭资源量。 ; 定向井钻探,提高钻探成功率 定向井最初是由于地面障碍而无法钻直井时设计 的。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化,发现许多地区断 块圈闭油气层沿断层面呈 “牙刷” 状分布, 定向井钻探 可以同时钻遇多层油气层, 不仅可提高钻探的经济效 益, 同时也是提高断块油气藏勘探成功率的一项重要 技术。 冀中坳陷塌陷背斜断块油藏勘探研究发现, 油气 主要聚集在反向断块中, 沿断层在断块上倾端富集, 在 剖面上沿断层呈 “牙刷” 状分布, 平面上沿断棱呈长条 油藏的宽度较窄, 一般为, 长度 状分布。 一般为 , 如留楚背斜的断块油藏。 针对这 种 “牙刷” 状油藏, 近年来采用定向井钻探, 可钻

38、遇多 套油层, 提高了滚动勘探的经济效益。 () 断块油气藏聚集带主要有种类型, 其富集断 块油气藏分布均有一定规律, 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主 要富集断块为背斜翼部的反向鼻状构造和局部背斜, 缓坡主要富集断块分布在中带的鼻状构造中, 陡坡带 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界两条分支断层衔接处 的断阶构造带。 () 断块油气藏滚动勘探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 括为建立种模型, 即地层模型、 构造模型、 储层模型、 流体模型和油藏模型, 每一个环节研究认识的提高都 有可能带来滚动勘探的突破, 发现新的油气层或新的 断块圈闭油气藏。 参考文献 辽河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石油地质志 (卷 三) 辽河油田

39、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周海明, 廖保方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与实例 中国石油勘探, ,(): 张以明, 王余泉, 刘井旺, 等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藏成 藏模式研究中国石油勘探, ,(): 齐兴宇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的多期成藏油气地质与采 收率, ,(): 王瑞平, 柳强复杂断块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石油学报, ,(): 杨彩虹, 杜新江, 李博, 等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气藏滚 动勘探开发实践复式油气田, ,(): 池英柳, 赵文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 石油学报, ,(): 池英柳渤海湾盆地含油气系统形成与油气分布特征 见:胡见义, 赵文智主编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 北京 石油工业

40、出版社, : : 王立志, 马维民, 向日忠, 等东濮凹陷复杂断块油气成 藏与规律断块油气田, ,(): 王平论断层封闭的广泛性、 相对性和易变性断块油 气田, ,(): 鲁宾, 陈章明, 关德范, 等断面活动特征及其对油气的 封闭作用石油学报, ,(): 杜贤樾, 朱宗浩, 孙龙德东辛油田见 张文昭主编 : 中国陆相大油田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 杜金虎, 易士威, 王权华北油田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与 认识中国石油勘探, ,(): 贾承造, 赵文智, 邹才能, 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 的两项核心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 ,(): 马光强, 邴尧忠油气层综合解释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 用油气地

41、质与采收率, ,(): 张冲, 毛志强, 张超, 等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及测井识 别方法研究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 结论 () 断块油藏富集控制因素研究表明, 油源断层和 断层组合特点控制了富集断块油气藏分布, 断裂活动 期与区域盖层共同控制主力油层分布。 中国石油勘探 年第 期 14 C H I N A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BSTRACT Development Trend of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Xu Fengyin, Li S

42、huguang, Wang Degui/ 1. CNPC Coalbed Methane Company, Beijing 100011; 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 Ltd., Beijing 100011 Abstract: With the soaring price of world energy and the serious mine disasters caused by gas explosion, under the emission reduction

43、 demand of green house gas (GHG,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CBM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creasingl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fluenced by technologies, funds, and policies, the CBM production reached 49.5 billion cubic meters in the U.S. in 2007. China is abundant in CBM resources

44、. However, the CB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limited because of po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y of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theories,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both at home and ab

45、road, poin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ll technologies, and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They all provide microscopic plans and decision evid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BM industry in critical stages. Key words: CBM;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y; technology; trend Distribution

46、of Fault Reservoirs in Bohai Bay Basin and Their Rolling Exploration/Yang Julan, Chang Yuwen, Hu Dandan/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fault reservoirs enrichment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47、major fault reservoirs is determined by source faults, while the main oil layers are controlled by both the active periods of faults and the regional caps. Three types of distribution models of fault reservoirs are summed up in this paper. In the faulted anticlinal z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depressi

48、on, fault reservoi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partial anticlines and faulted nose structures. In the gentle slope zone,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se structures. In the abrupt slope zone,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fault terrace zones and rolling anticlines. The rolling exploration evalua

49、tion of complex faulted reservoir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five models, i.e., the strata model, the structure model, the formation model, the fluids model, and the reservoir model. New discoveries in rolling exploration may be made,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cognition. Key word

50、s: complex fault oil and gas reservoir; enrichment controlling factor; distribution model; rolling exploration; Bohai Bay Basin A Sequence Stratigraphic Research on Triassic Lower Karamay Formation in Ba'er Zone of Northwestern Junggar Basin/ Sun Jing, Jin Zhenkui, Wang Chunsheng/Faculty of Reso

51、urces and Inform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 preciou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the Triassic Lower Karamay Formation in Ba'er Zone of Northwestern Junggar Basin is made, usin

52、g outcrops, drilling,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oroughly.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studied area and its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model are established. The Lower Karamay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one third-order sequence and two system tracts, namely, a transgressive system

53、 tract and regressive system tract. Generally the thickness of sequence and system tracts with local variation are stable. The main sedimentary facies are braided river, braided river delta, lacustrine, subfacies and mocrofacies.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of the zone is the one that can not d

54、efine the first flooding surface, which belongs to the depression basin. Key words: Junggar Basin; Ba'er Zone; sequence divis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Study on Strata Eroded Thickness Restoration-A Case Study of Northeast Depression in Northern South Yellow Sea Basin/ Zhang Haijun1, Cao Qiang2, Su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