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气防雷措施电闪雷鸣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国雷电的分布特点是: 夏季多于春秋季, 陆地多于海洋,山区多于平原,南方多于北方。雷电的电压很高,瞬 时电流强度很大,因此,一次雷电的放电时间虽然只有001S 左右,但其释放出的能量却大得惊人。 雷电放电时,可使电气设备绝缘击穿, 建筑物造成破坏,家用电器击毁,人体及牲畜死亡或受伤等。 雷击分为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种。雷云对地面物体或人畜直接放电 的现象叫直接雷击;架空电缆或室外天线被空中带电云放电形成的强 电场的感生电动势冲击家用电器或电子设备的现象叫感应雷击。避雷 的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1 建筑物防雷措施 一般民宅和小型建筑物可安装避雷针。一方面将地
2、面感生电荷通过尖 端放人空中,另一方面将接收的电流迅速流散人地,可防止雷击。 超高建筑和山区建筑物,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网较好;现代化的高层建 筑物,可以直接利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中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来防雷。 工业建筑物人户处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相连邻近 100m 内,每 25m 左右接地一次,各冲击接地电阻均不大于20Q;民用建筑物入户处绝缘子铁脚接地,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Q;除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30 日,或低压线不高于周围的建筑物,或线路接地点距入户处不超过 50m,或土壤电阻低于200 Q,且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及铁杆几种情况外, 低于架空线路接户线绝缘子铁脚均宜接地,冲击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
3、 Qo2 家用电器防雷措施从供电系统看,民用建筑的用电电压为:380/220V低压系统,所采用 的输电线路为10kV架空线路引入配电变压器,再从变压器低压侧,经 低压线路进入各民用建筑内。当变压器高压侧的架空线遭受直击雷或 感应雷时,雷电波通过变压器高压侧侵入到低压侧以至到用户、家用 电器因此遭受雷击而损坏。 为预防家用电器遭雷击, 可采取如下措施:(1) 在低压相线与零线之间装一只 FY0. 22kV金属氧化物无间隙避雷 器,这不仅可以有效防雷,还可防止由于三相四线进户零线断线引起 中性点位移而产生的过电压危及人身和家用电器平安。目前,市场上 还有加装避雷器的家用电器,如 机、电器插头等,就
4、是说将体积 甚小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埋在家用电器的插头里,使每一件家用电 器都通过低压避雷器有可靠接地。(2) 在低压线路进入室内前安装一组无间隙避雷器,室内再装防雷插座,构成三道保护。(3) 在低压线进入室内前的第一个电杆上将支持绝缘子铁脚可靠接地, 起放电间隙作用,降低侵入室内雷电过电压幅值。(4) 室外天线的馈线临近避雷针或避雷针引下线时,馈线应穿金属管线 或采用屏蔽线,并将金属管或屏蔽接地。如馈线未穿金属管,又不是 屏蔽线,那么应在馈线上装避雷器或放电间隙。另外,雷雨前,尽可能将家用电器的插头拨下,不看电视,不听收音 机,不打 ,有室外天线的,在雷前就拨下天线插头。3 人体防雷措施雷雨
5、时,非工作必须尽量减少在户外或野外逗留,在户外或野外最好 穿塑料等不浸水的雨衣;如有条件,可进入有宽大金属架构架或防雷 设施的建筑物; 如依靠建筑物屏蔽的街道或高大树木屏蔽的街道躲避, 要注意离开墙壁和树干 8m 以上。在野外突然遇到雷雨,必须牢记两条:一是人体位置要尽量降低,避 免突出;二是两脚要尽量靠拢,最好选择枯燥处下蹲,以减少暴露面 积和触地电位差,因为人体与地面接触面积愈大,危险愈大,这样, 便可安然无恙。在野外突然遇到雷电,需切实做好 "十不要 ":(1) 不要站在山顶,山脊等高处和躺在地上;(2) 不要站在大树下,树林边或草垛旁躲雨;(3) 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
6、、烟囱、电杆行走;(4) 不要穿湿衣服赶路;(5) 不要在开阔的水面游泳、划船、应尽快离开水面或稻田;(6) 不要靠近金属物体;(7) 不要把锄头,铁铲等工具扛得高高的;(8) 不要骑牛、马。不要在空野里骑车;(9) 不要使用移动 ;(10) 不要站在避雷针附近。 在户内应注意雷电侵入波的危险,应离开照明线、 线、播送线、 电视天线以及与其相连的各种导体,以防止这些线路和导体对人体的二次放电。调查资料说明,户内 70以上对人体二次放电的事故发生 在相距 1m 以内的场合,相距 15m 以上尚未发现死亡事故。由此可 见,雷暴时人体最好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及导体15m 以上。另外,躲在室内
7、,还应关好门宙,防止过堂风,以防球形雷进人 室内伤人。4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1) 为了提高10kV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在农网改造的线路中应尽量选 择瓷横担,又因为瓷横担的耐雷水平是铁横担针式绝缘子的 3 倍多。 对于现有铁横担线路,应更换成高一级的绝缘于。(2)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的10kV配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线路不会引 起跳闸,因此说防止相间短路是线路防雷的根本原那么。(3) 10kV 配电线路遭受雷击后,往往造成绝缘子击穿和导线烧断事故, 尤其是对于多雷区的钢筋混凝土杆铁担的线路最为突出,所以在这些 绝缘弱点必须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接地引下线相连。引下线可借助 钢筋混凝土杆的钢筋
8、焊连,接地电阻应小于 30 Q。(4) 对于个别高的杆塔、铁横担、带有拉线的局部杆塔和终端杆等绝缘 薄弱点、应装设避雷器进行保护。(5) 对于10kV配电线路相互交叉和与较低电压线路、 通讯线、闭路电视 线交叉的线路,其交叉时上下导线间的垂直距离最小允许值应符合有 关规程中规定的数值。 如果工作距离较小空气间隙可能被雷电所击穿, 使两条相互交叉的线路发生故障跳闸,并将引起线路继电保护的非选择性动作,从而可能扩大为系统事故。所以在线路交叉跨越地段的两 端,有必要加装配合式保护间隙。(6) 架设在多雷区的分支线路应装设一次重合保险器或重合装置,以防 止雷击危害。线路遭雷击后,雷电闪络产生稳态的工频
9、电弧使相间短 路,当开关跳闸后电流被切断,电弧熄灭,其绝缘一般能较快恢复。 经一定时间重合后,电弧一般不会重燃,重合成功率较高,这样可提 高供电可倍率。510kV配电设备防雷措施(1) 配电变压器按现行标准采用阀型避雷器来保护。阀型避雷器要求越 靠近变压器安装、 保护效果越好, 一般要求装在高压跌落保险的内侧。 必须使避雷器的残压小于配电变压器的耐压,才能有效地对变压器起 保护作用。(2) 避雷器的选择应与线路额定电压相符。假设避雷器额定电压高于设备 额定电压使设备受雷击时失去可靠保护;避雷器额定电压低于设备额 定电压,在正常的过电压下避雷器频繁动作引起线路接地跳闸。(3) 当变压器容量在10
10、0kVA及以上时,接地电阻应尽可能降低到 4Q以 下;当变压器容量小于1OOkVA时,接地电阻可到达10Q及以下即可。 如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变台,应进行改造接地网使其阻值下降,从而使 雷电流流过接地线上引起的电位降低。(4) 在配变低压侧也装设保护装置。10kV配变只在进线处安装避雷器不 能保护配变低压绕组,而且由于低压侧落雷也将造成雷电冲击电压直接通过计量装置加在低压绕组上,按变比感应到高压侧产生高电压、 有可能首先击穿高压绕组。同时,雷电冲击电压通过低压线路侵入用 户,造成家用电器的损坏。所以在配变低压侧应装设低压避雷器(以装设一组FYS型低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为宜)或500V的通讯用放电间隙保 护器,并将避雷器、变压器外壳和中性点可靠接地。(5) 在配电变压器进线处装设电抗器。电抗器可以利用进线制作,用进 线绕成直径 100mm,10 至 20 匝的电感线圈。阻止雷电波的入侵,保 护变压器。(6) 避雷器安装工艺要标准。 避雷器的接地要良好, 接地线联接要可靠。 农村配变避雷器安装工艺差、引线细:接头松或开路造成避雷器失去 保护作用而导致配变遭雷击烧坏是较常见的, 所以防雷引线的截面积, 引线连接头,接地体埋设都要符合有关防雷接地规程要求。(7) 按期进行预试和检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风电项目投资回报分析计划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计划
-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家长互动计划
- 小学体育投掷单元跨年级交流活动计划
- 一年级安全教育绘本阅读计划
- 初中物理课程整合计划
- 九年级历史素质教育实施计划
- 25年各个班组三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完整参考答案
- 中班课堂管理与组织计划
-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技巧训练计划
- 老年衰弱护理课件
- 中建工期施工进度计划管理专项培训
- 以舞育人:舞蹈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
-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 愚公移山英文 -中国故事英文版课件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1
- 保利幕墙工程技术标述标课件
- 体育50米快速跑教案9篇
- 大跨结构的经典之作-鸟巢论文
- 订单延期交货的相关处理规定
-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