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_第1页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_第2页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_第3页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_第4页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高龙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摘要:本文利用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的调查数据库所 获数据,对16周岁及以上中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报告发现2014年中国有41.3%的城乡居民至少参加过一次以上体育锻炼,有34.4%的城乡居民平均每月参加 1次以上体育锻炼;有8.9%的城乡居民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等有价值的结论。关键词:我国;居民;体育锻炼;1研究对象与方法以16周岁及以上中国城乡居民(不含在读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为研究对象, 运用SPSS19.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全国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数据进行了数

2、 据处理和分析。除非特别指明,本文所提及的体育锻炼行为均指运用各种身体练 习方法(包括徒手或器械),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 2主要研究结论2.1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及结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有41.3%的城乡居民至少参加过一次以上体育锻 炼,有34.4%的城乡居民平均每月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其中,男女分别有46.5% 和36.0%;城乡居民分别有58.2%和25.8%全年至少参加过一次以上体育锻炼(表 1)。不同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呈现出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 16-19岁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为53.6%,70岁以上人群参加锻 炼的人

3、数比例最低,为28.7%,但60-69岁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意外上 升至42.4% (图1略)。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比例分别是:研究生及以上71.4%,大学(含大专)73.2%,高中(中专)63.8%,初中41%小学(含私塾) 23.0%,文盲或识字不多16.0%。从事不同职业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分别是:行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78.3%,专业技术人员69.7%,办事人员72.6%,商业服务 人员47.5%,农林牧渔水利人员19.9%,生产运输操作人员41.1%,无职业41.3%, 其他36.6%。中国不同性别、城乡居民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分布城乡性别女杵參加怵育锻球25.

4、46滋张(K不曙即佩青擀烁41. 9A74,舉53. y-r64. atiomjonofID般lonci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比例有明显差异,其中20-29岁年龄组锻炼率 城乡差异最小(表2), 50-6岁年龄组锻炼率城乡差异最大,这为我们努力缩小体 育锻炼城乡差异提供了方向。图22014年中国城乡各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16- 1920- 29 岁JO- M 却4D- 49削50- M60- 69 岁70幻以上令计21441瞩时-能.44 «57-ft53.廉41.»斗8曲刘一戯S2. Wnw商29.無斗工乐经常锻炼13.脱8,9公m做21 Tt24盘17

5、.啜15 . Jk含计100%LOOWIOOK100%100%ioa?100%100%53. 7S-71.27&製R6. tU臨科74, 2»42.(034 3025.17 m程确2Z科葺7k2. <4aw4-(Kt2.略3. m仔计100%ionIOJ%100%100%100%l(W2.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及结构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 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简称“经常锻炼”)。按此标准统计,2014 年中国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中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人数,

6、占全国16周岁及以上总人口的8.9%,低于全国比例:男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是9.1%,女性是8.7%。年轻人“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较低,20-29岁年龄组人数比例为 5.5%, 16-19岁和30-39岁年龄组也仅为6.1%,而中老年人“经常锻炼”的人数 比例高,60-69岁年龄组达到14.4%。在16-69岁年龄段,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步上升的趋势。(图2略)。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经 常锻炼”比例分别是:大专及以上13.4%,高中(中专)14.4%,初中8.3%,小学及以 下5.1%。从事不同职业人群“经常锻炼”的比例分别是:行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13.0%,专

7、业技术人员12.3%,办事人员16.0%,商业服务人员5.4%,农林牧渔水利 人员0.6%,生产运输操作人员6.0%,无职业人员13.5%,其他人员5.1%。从城镇和 乡村居民“经常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来看,城镇居民有15.3%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乡村居民为3.0%,我省城镇居民“经常锻炼率”比乡村居民高出 12.3个百分点,并且比全国城乡差异值高出近 3个百分点,城乡差异相对较大。 城镇居民随年龄增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呈明显升高趋势,而乡村居民除了50-59岁年龄组突然下降至0.9%以外,其他年龄组间相差不大(表2)。2.3 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2.3.1 体育锻炼的频度在参加

8、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每周锻炼3-4次”的人群比例最低,中国每周参 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的人群比例低于全国近 6个百分点,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 足1次及以下的人群比例则高于全国 8个百分点,表现出锻炼人群尚不稳定的特 点(表3)。图3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分布Mi*廿券比月不足1檢1滞6 8I& 55月以上*胃不足祝2729 9空周2287IQ525.56& 1風 3* 4a:I2K4. 711,477.5杵计1 127412IIM0缺先-1159538. 3120-4會计16075K, H2734100. 0从年龄分布来看,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较低,如16-

9、29岁年龄段,每周 参加体育锻炼低于2次(含2次)的人数比例达85.1%;而老年人群参加体育锻炼 的频度较高,如60岁以上人群每周参加5次及以上频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 近50%232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的人数比例最高,为50.1%;其次为“不足30分钟”,为24.5%;有25.4%的人体育 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从年龄分布来看,各年龄组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 30-60分钟的人数比例均最高。50岁以后,各年龄组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延长, 每次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规律(图3略)。2.3.3 体育锻炼的强度从

10、调查结果来看,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以中等强度的人数比例 最高,为54.9%;其次为小强度,为24.1%;还有21.0%的人体育锻炼时强度较大。 从年龄分布来看,随年龄增大在体育锻炼时采用小强度的人数比例逐步增加,由16-19岁年龄组的15.9%,增加至U 70岁以上的38.0%;中等强度的人数比例各年龄 组基本相同;而参加体育锻炼时采用大强度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大逐步下降,由16-19岁年龄组的37.3%,下降到7岁以上的10.0% (图4略)。2.3.4 体育锻炼的项目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健身走”、“跑步”作为主要锻炼项目的回答比 例最高,占总回答数的77.8%(表4),其

11、他依次为“登山(33.7% ) “,乒乓球、羽毛 球、网球(19.4% ) ”,“篮、排、足球(19.3% ) ”,“骑车(12.4% ) ”,“游泳(10.7% ) ”,“舞蹈(7.3% ) ”,“力量训练(7.0% ) ”,“健身操(6.3% ) ”,“健身路径、户外 健身器械(6.2% ) ”,“跳绳、踢毽(4.2% ) ”,“武术(3.9% ) ”,“气功(0.8% ) ” , 等。从年龄分布来看,16-19岁人群主要参加的锻炼项目是:球类(53.4% )、跑 步(47.7% )、乒羽网球(24.7% )和健身走(12.6% ); 50 岁以后人群主要是“健 身走”,占各年龄组比例在6

12、9.6% -86.5%范围之间。2.3.5 体育锻炼的场所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公路及街道旁(31.2% ) ”和“公园(30.2% ) ” 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表5),其他依次为“自然区域(24.6% ) ”、“自 家庭院或室内(28.7% )、“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23.4% )、“住宅小区空地 (22.2% )、“公共体育场馆(20.2% )、“广场(13.3% ) ”、“其他(6.7% ) ” 及“健 身会所(5.4% ) ”。中国居民体育锻炼时更多选择在室外环境进行,突出中国自然 环境优势。图42014年中国不同年龄组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比例ib 19 岁20-

13、西岁30- 39岁40- 49岁tiO- 69岁TO岁占总数Ltffl走12侮32 (W4R.3»77 StRH St4 5-聊47.科仏尹25, fl-S23. S5L |. 1%4. 0%31 OT17. m15. 511】1%K. J3E5.呢1.异0.時ia TOH.q. ml£9»1工朋10l4»l* «2,1124. H29 *iysi9-:n1 1-242. *41轨曲足i*.,軒甲55矶7. W J*2.Kl-7Jfro. caa 7*0蘇o. atl ftO.M0. (Mfr2.4(0. ffta k胆片b加i g4 m3 .

14、 3»K勲】u.魁J«L #f* nfy.4.ITO4.科5 nK 711 工 1*1氐誕Off2. W&黠ft.ia(F*9-ffS5. JX7.料久粗3 0Y1 ffit10*2 .9- n!.< WL科丄瞬o mL 7*0-womonao*0.0%a従U功a atfl-51o. en0 (fka机0. 91a 4%力n. n7.莎4. n5 . St2.7BL. M2.71ft iti)7. m33$4. tu4 &27.賈;v. Ti曲博、we1.«5. JS4 -j«8 a»IWli- n0 0*冰巧活功0. J

15、K0(MQ.mOlOBa(raa its0 HIQ.mLOWjmi- nL7i0,0%|-«图52014年中国城乡选择不同体育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自耒底广场楼宅小区空地世阅江忖、耳地21 5»23. »17. Vk24 2ft25-8S35 9ft-27. 313-®tJ6.4%20. 354.慢i4, n個哦IS. M4U. 2S20. HF*20. H12. E件讣2a携21 4K5. 4X33. 7Jk11. 3?t21廉3L M3(1 M24. ta<k 7>40 岁以下的年龄人群主要在单位、住宅小区以及公共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 炼。随年

16、龄增大在公路旁、住宅小区空地和公园锻炼的人数比例升高,在“自家庭院或室内”进行锻炼的各年龄人数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到“公共体育场馆”的人数比例明显降低。城镇居民在单位、社区、公共体育场馆以及健身会所等公 共体育场所中进行锻炼的人数高于乡村居民(表5),其 中在“公园”中进行锻炼的差异最大(为15.1个百分点)。除了江河湖畔外,在街 头巷尾、公路旁和自家庭院及室内等自然区域和没有财政投入的空地上进行锻炼 的则是乡村比城镇高,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自家庭院或室内”中进行体育锻炼 的,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高17.6个百分点。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47.1% 的人选择离住宅地或单位在1000米以内的锻

17、炼场所进行锻炼,选择距离在1000 米-2000米以内的为26.7%,选择距离在2000米-3000米以内的为13.0%,选择距 离在3000米及以上的为13.2%。这反映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选择体育锻炼 场所时呈现出“就近”的特点。但距离超过2000米后,锻炼者对距离的选择无明 显差异(图5略)。2.3.6 体育锻炼的形式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与朋友、同事一起,占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52.0%;其次是“与家人在一起(22.5% ) ”和“独自(24.8% ) ” 进行锻炼(图6略)o随年龄增大以“独自”的形式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渐提高, 如“独自”锻炼的比例由16 -

18、19岁年龄组的9.5%,提高到70岁以上组的44.0%。 而以“与朋友、同事一起”的形式进行锻炼的比例由16-19岁组的81.8%,下降到70岁以上组的32.0%o 40-49岁年龄组以“与家人在一起”形式进行锻炼的比 例最高(32.5% ), 16-19 岁年龄组以该形式进行锻炼的比例最低,为6.8%o 2.4 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2.4.1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体力活动(62.0% ),防病治病(45.0% )和消遣娱乐(43.9% )。其他依次是:减压、放松(32.1% ),社交 (12.2% ),健美(11.7% ),提高运动技巧(11.2

19、% ),减肥(9.9% )等,见表6o 图6 2014年不同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人数比例30- 39眇40-抽屮50-的歩w- w i>70占总赣16-円申ttffl帽遺姒乐54. tn4L 79t31 7i-3K. TH3ft 4S站熨65.65. 25t3乩菓61.9%tiSr EfX-62 OS26.9®4OL?5t4 L粧36. TO 15. TO1血加3Z戦2-WI4 3J611 33t9. WO-Offi9 W15. 1%l&2»M戯R. S*2-瞬a(K2-TO-11-科1乱慈曲J U科*>.駆&麻y yet5-Wi2.n捉霸延

20、创技巧2X,申S12 1%m7. mb.联1. 912” m11. f25 取29.39. TO55.6Z«4;-7tk(K78.磁45, 0®说那谕览5.mi.ant7,3®5. K42-2S-5, Kt0.0*L-TO2 29t1-6%随年龄增大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人数比例逐渐提高,由16 -19岁年龄组的25.8%,提高到70岁以上组的78.6%;而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人数比例由16-19岁组的59.6%,下降到70岁以上组的36.4%。但以“增强体力活动”为目的的人数比例 在各年龄组基本一致,稳定在54.5% -66.3%之间。242接受体育锻炼的指导锻炼人群有

21、28.2%的人接受过体育锻炼指导,其中接受体育教师(教练员)指 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14.1%;其次为其他人员(4.3% )、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和社 会体育指导员(各占3.9% )等,所占比例在13.2%左右。还有2.0%的人依照参考 资料进行体育锻炼(图7略)。接受体育锻炼指导者的年龄分布特点是,青少年人 群接受指导的较多,中老年人接受指导的较少。16-19岁年龄组有54.1%接受指导 (其中有45.9%接受体育教师、教练员指导),40岁以后各年龄组人群接受指导的 人数比例则明显低于青年人群。2.4.3 获得运动技能的途径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3.2%的人通过自学掌握运动技能。在学校里获

22、 得运动技能的有32.2%, “其他”途径和参加“社会短训”的分别为8.7%和4.5%。 此外,1.4%的人是因“从事过专业训练”获得(图8略)。从年龄分布来看,39岁 以下的人群更多的是在学校里获得运动技能,而40岁以上的人群则主要是通过 自学和其他方式获得运动技能。2.4.4 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调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是“工作 忙、没时间”,占38.9%;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32.7% ) ”和“没兴趣(24.6% ) ”、 “家务忙、没时间(23.8% ) ”。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参加锻炼所需的条件依 次是“有时间”,其他依次是:“有场地器材”、

23、“有同伴”、“有经费”、“无需特别 条件”、“有指导”、“克服惰性”(表7)。“缺乏时间”和“缺乏场地设施”,仍然 是当前妨碍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图7 2014中国不同城乡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所需体育锻炼条件的人数比例X有同伴克附比例育肝间41.科14. m.-17 ; 8S4.贰多村4&糜L6rXb乐氈20, Kl4 Kt67. X奇计竝略21-縣45 2*15-31.12- M17-JS4- 1%IOOlOS2.5参加体育锻炼的消费有71.0%的人有过体育锻炼消费,全年人均消费水平达613元(表8),近半数居 民消费等级在100-499元(表9)。从消费总额看,购买运

24、动服装鞋帽总金额最高 其他依次是购买体育器材,支付体育锻炼场馆费用,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 书观看体育比赛费用和其他消费等(表8)。从消费人数看,锻炼人群购买运动服 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67.3%;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28.8% )、订阅体育报刊 和购买体育图书(9.0% )、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8.2% ),以及观看体育 比赛旨骼(2.0% )和其它(0.9% )等图82014年中国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不同项目消费分布M战大恒均值标准差购罢运动戕转斡幅佥前694LO3000J06I2944 |r 1 1463 9ft72951222P079491269. 4ti359. 765粕兀

25、怵育杞刊图籽金HI1Q110 120014922147.74195 0B7nirtfi'场tn衆申靛貝佥额H310300047&6956ft HI625观金髄205036036 SUIB4. UU97, IS 4GHftk涓聽金帧123030020 SOJUL 295怵育荊轉息帧74110462045406661Z77701. 050有故的N (列农状逝12图92014中国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不同消费等级比例分布板車有盘门曹比辭积育分比有效99元以下52h 970T 0100- 499元37313.65a 357 45(10- 999 几I7K6. 524. 01000- 2999 元1234. 516. 6m(h)jCW r.15ft 52010(X0書计74127, 1lw. o372.9伟计27U100.03结论3.1 2014年中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样本中有41.3%人群参加过体育锻炼,不同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呈现出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一般来 说,男性锻炼率高于女性,教育程度高群体锻炼率高于教育程度低群体,单位负责 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职业人群锻炼率明显高于农业生产人员等职业人 群;全国城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差异明显,其中50-69岁年龄组锻炼率城 乡差异最大。3.2 中国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中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