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_第1页
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_第2页
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_第3页
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_第4页
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6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6.1.1 新陈代谢的研究6.1.2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6.1.3 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6.1新陈6.1.4肌酸磷酸是高能磷酸键的贮存形式代谢总论6.1.5 辅酶A的递能作用6.2.1 生物氧化的特点6.2.2 呼吸链的组成及6.2传递的顺序生物氧化6.2.36.2.4氧化磷酸化作用细胞中NADH的跨膜运转6.1 新陈代谢总论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内涵小分子大分子代谢(同化作用)需要能量能量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大分子小分子新陈代谢信息交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6.1.1 新陈代谢的研究1,内(in

2、vivo)和外实验(in vitro)2,同位素示踪法3,代谢途径阻断法4,突变体研究法6.1.2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1、能的概念(1)热力学第一定理:能量守恒。(1) 热力学第二定理:自发过程是向着能量分散程度(熵,S)增大的方向进行。(3)能:在恒温恒压下,体系可以用来对环境作功的那部分能量。(4)能变化的公式:G=H­ TSG0G0G=0反应自发需要能力才能向正反应进行反应处于平衡状态6.1.2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2、反应(1)能的变化及其与平衡常数的Go能能:能与G = Go+ RTlnCD/BA当G = 0时, Go= ­2.303RTlgK能的可

3、加性6.1.2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3、氧化还原电位(1)E: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的变化与反应物供出或得到的趋势成比例,这种趋势用数字表示,即为氧化还原电位.(2)、Eo与Eo(3)Eo的含义其值越小表示所带越多,还原能力越强6.1.2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4、氧化还原电位与检流计能的e+-Go= ­nFEoEo,表示反应能自发进行ZnSO4CuSO4盐桥2+负极反应: Zn ­ 2e =Zn2+E0 Zn/ Zn= ­ 0.76VE0 = E0正极­E0负极=+0.34V ­(­0.76V)=+1.10V2+正极反应:

4、Cu2+2e= CuE0 Cu/ Cu=+ 0.34V6.1.3 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1、生物体内常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能量Go kJ/mol通式举例磷酸肌酸(磷氮型)­43.1磷酸烯醇式­61.9酸(磷氧型)乙酰磷酸(磷氧型)­42.3­30.5NTP(磷氧型)乙酰CoA(非磷酸型)­31.4ORCSCoAO OP OPOH OHOHORCOPO3H2CHRCOPO3H2NHRCNPO3H2H6.1.3 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2、 ATP是生物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偶联剂ATP最常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具有高能磷酸基团,能量通货。生物 机械能主动

5、生物发光生物发电生物发热ATP + H2OADP + PiADP +PiATP能量30.5kJ/mol吸收能量30.5kJ/mol6.1.3 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3、ATP实现能量转换和的形式1,转换末端的磷酸基团2,转换焦磷酸基团3,将AMP转换给其他物质,再焦磷酸4,将腺苷转移给其他物质,再焦磷酸和磷酸6.1.4 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键的贮存形式6.1.5 辅酶A的递能作用乙酰辅酶ACH 3CO SCo A6.2 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6.2.1生物氧化特点(与非生物氧化比较)1 mol葡萄糖(glucose, G)彻底氧化生成6CO2和6H2O以及产生286

6、7.5kJ(能量)体内氧化,体外燃烧氧化本质: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一样6.2.1生物氧化特点(与非生物氧化比较)作用方式不同:1,有的环境(细胞内),有严格的定位。2,CO2是由脱羧产生;H2O是由活性氢气与活性氧结合生成的。4,的化学能被偶联磷酸化反应所利用,贮高能磷酸化合物(如ATP)中。能量是逐步。5,氧化部位:真核细胞线粒体原核细胞细胞膜6.2.2 呼吸链的组成及的传递顺序6.2.2 呼吸链的组成及的传递顺序1、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ETC)也叫定义:它是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 后,经过一系列的传

7、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原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它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原核生物细胞中,它位于细胞膜上。呼吸链的两种类型种类:NADHFADH2呼吸链和呼吸链6.2.2 呼吸链的组成及的传递顺序2、传递链(呼吸链)的组成(1) 烟酰胺脱氢酶类以NAD+、NADP+为辅酶接受的部位:烟酰胺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当有H时:NAD+ 2H (2H+2e)NADH + H+ NADPH + H+NADP+ 2H (2H+2e)(2)脱氢酶类(蛋白)FMN / FAD做为辅基(结合牢固)氢的接受部位:异咯嗪基的1和5位接受或氢的形式FMN + 2H+FAD + 2H +FMNH2FADH2

8、(3)铁硫蛋白类(FeS) (iron­sulfur protein)含非卟啉铁和硫(对酸不)接受和的方式Fe3+Fe2+ev 铁硫聚簇通过Fe3+ ? Fe2+变化,将氢从FMNH2上脱下传给CoQ,同时起传递的作用,每次传递一个.+e­CysSSSCysFe3+Fe3CysSSSCysCysSSSCysFe3+Fe2CysSSSCys(4)辅酶Q类(泛醌,ubione) CoQ脂溶性的醌类化合物,是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质组分醌酚每次传递2个(一对OCH3OCH3CH3O(CH2CH CCH2)nH OCH3)n=6­10(5)细胞色素类( cytochrome

9、, Cyt)是一类以铁卟啉(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生物细胞,因有颜色,故称细胞色素。由CoQ传到氧。其作用靠铁的变价传递Cyt bcc1复合体:含Cyt b 、Cyt c1及铁-硫蛋白。Cyt氧化酶:含Cyt a和Cyt a3除含铁,还含铜(Cu2+Cu+)Cyt c:在Cyt b c1复合体和Cyt氧化酶间传递。传递体作用递氢体递氢体递氢体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FAD和FMN)蛋白(辅基为铁硫蛋白(Fe­S) 辅酶Q细胞色素类单传递体递氢体传递体单由以上五种传递体组成4个复合体:NADH脱氢酶(1)复合体:从NADH传递给泛醌(u

10、bione)功能:将复合体NADH FMN Fe­SN­1a,b Fe­S ­4 Fe­SN­3 Fe­SN­2CoQ(2)复合体: 琥珀酸脱氢酶功能:将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复合体CoQ琥珀酸Fe­S1 b560 FAD Fe­S2 Fe­S3(3)复合体: Cyt b、c1复合体从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功能:将复合体QH2Cyt cb562 b566 Fe­S c1(4)复合体: Cyt c氧化酶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功能:将复合还原型Cyt c O2其中Cyta3交给O2。形成

11、的活性部位将 aa36.2.2 呼吸链的组成及的传递顺序3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1)传递顺序NADH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3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2)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实验依据1) 根据各组分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确定顺序,氧化还原电位逐渐增加。该值越大,说明越易氧化剂处于呼吸链末端,越小,说明越易还原剂处于呼吸链始端。2)利用传递抑制剂选择性阻断;3)体外拆开和重组 呼吸链的抑制剂6.2.3 氧化磷酸化作用能驱动ADP利用生物氧化过程的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产生ATP的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传递链的磷酸化(氧化磷酸化)6.2.3 氧化磷酸化作用1、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

12、rate­level phospharylation)特点:(1) 形成一个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通过酶使细胞中的ADP生成ATP。(2) 其能量来源伴随有底物脱氢,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3)与氧的与否无关。6.2.3 氧化磷酸化作用2、传递体系的磷酸化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从NADH或FADH2经过概念:传递链的能量转移给ADP,给分子氧时,将形成ATP的过程。(是生成ATP的主要形式)传递过程和磷酸化作用相偶联(两者紧密地联在一起)3、传递链与ATP生成量的(1)测定比P / O 比值:某一种物质作为底物,每消耗1mol原子氧时,有多

13、少原子的无机磷被酯化,及每消耗1mol原子氧时能生成ATP的数。NADH呼吸链的P/O大约为2.5。FADH2呼吸链的P/O大约为1.5。传递伴随着ATP的ATP生成的主要依据,不必以比值作为(2)能荷(energy charge)腺苷酸库:ATP、ADP、AMP能荷(energy charge):总腺苷酸中(ATP、ADP、AMP浓度之和)所负荷的高能磷酸基的数量。能荷= (ATP+0.5ADP) / (ATP+ADP+AMP)在 0.80.9细胞的能荷(3)能的变化值G与ATP生成量的Eo电势Go = ­ nF Eo1molATP需要30.52KJ能量既反应的Go > 30

14、.52KJ的位点都会1ATP6.2.3 氧化磷酸化作用4、氧化磷酸化的机制ATP酶的结构Fo­F1ATPaseFo:横跨线粒体内膜,作为质子由10多种通道,组成F1:由5种(9个)组成F1­ATP酶单独ATP,能水解ATP。,不能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由英国的P. Mitchell提出理论要点:(1)氢递体和递体间隔,定向排列(不能逆转,催化定向)。(2)传递链复合体(传氢体)起质子泵的作用,将质子从线粒体基质侧定向的泵到内膜外膜,将传给其后的传递体。(3)内膜对质子不透性,使内膜外侧的质子浓度高于内侧,形成一个质子的跨膜梯度,这种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就是推动ATP的原动力。(4)H+通过ATP合酶上特殊途径,返回到内膜(逆向回流),通过质子梯度所的能偶联的ADP与磷度随之就消失。ATP,而其质子电化学梯6.2.3 氧化磷酸化作用5、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1) 呼吸链阻断剂:阻断(2) 解偶联剂:或质子的传递。传递链和ADP的磷酸化两个过程分离。将2,4二酚。(3)离子载体抑制剂:可以将一价阳离子从膜间隙转移到线粒体基质,降低内膜两侧的电位差。(4)质子通道阻断剂:寡霉素直接作用于F1。6.2.4 胞液中NADH的跨膜转运膜穿梭:真核细胞的糖酵解途径产生的NADH在胞液中,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