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导学案_第1页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_第2页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1课时) 课型:赏析课主备:王萍 审核:教研组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阅读赏析诗歌。领会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学法点拨: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课 前 自 学一、自学内容及要求1、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借助工具书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3、了解并识记本课的文学常识。二、资料助读(一)关于什么是诗歌?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

2、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3、诗歌的特点: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4、诗歌的(修辞)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

3、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作家作品(自己查找资料)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三、自学检测1、了解作者在山的那边体裁是( ),作者( ),( )人(成就),“京都派”领袖人物,提倡“个性化写作”。2、字词

4、积累痴想( ) 一瞬间( ) 诱惑 ( ) 隐( ) ( )成 喧( ) 隐秘: 痴想: 一瞬间:3、初读整体感知1、听范读。思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2、思考:(1)诗中的“海”与“山” 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品读赏析语言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或者将自己不太理解的诗句找出来与同学探讨探讨。学法指导:1、赏析含蓄、凝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动词、形容词、修辞 2、形式:“运用(修辞/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 +表达了感情/中心+极富表现力、感染力。”(1)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2)阅读中自己的不理解之处。合 作 讨 论1、交流阅读中自己的不理解之处。2、山水花鸟,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心意的象征,描绘“山”,体会不一样的情感。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山”?比如可以用画笔画,可以用文字描述(如写诗写散文等),还可以背诵自己喜爱的有关山的古诗词,甚至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独自完成) 交流展示、欣赏评价展 示 交 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检 测 反 思齐读、齐背、比赛背诵。作业设计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