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_第1页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_第2页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_第3页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_第4页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这是大学首章前三节。其中最后一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应结合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章来研读。论语·子张篇记录孔门众弟子的言论,这时孔子已经逝世,弟子们之间的分歧已见端倪。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游批评子

2、夏传授弟子的内容“抑末也,本之则无”,认为“学”有本末,应该专注根本。子夏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以“事有终始”来回应子游对其舍本逐末的批评,“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其中“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一句,非常深刻,应结合孟子对“金声玉振”的阐述来领会其义理。大学作者曾子与子游、子夏均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应是对子游、子夏之言进行权衡折衷的意思。孔子反复强调“学”,“学”字为孔门第一义,到底应如何“学”,这正是曾子作大学所要阐明的问题。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注解曰:“明德为本,新(亲)民为末;知止为始,能

3、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朱子认为这是总结上文两节之意,其实该句主要功能不是承上,而是启下。下文以“欲必先”为格式展开的八条目,正是基于“知所先后”的原则而阐述大人之学的首末次第。由于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具体落实,如朱子曰,“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亲)民之事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也有承接上文之意。但朱子说“明德为本,新(亲)民为末”,把本末绝对化且割裂为“二”。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其实,物之“本末”与事之“终始”应结合起来理解。只有在大学之道的入

4、手处,在所谓“始位”区分一下本末才有意义。“古之学者为己”,君子立志为学,当然应该以“明明德”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不能立德修身,“齐”“治”“平”的外王事业都是空谈。这种意义上的“本”,即是发端处,中庸所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这时才可以说“本始所先,末终所后”。但另一方面,明明德必然体现为亲民,有子曰“本立而道生”,中庸所谓“修身则道立”。儒家心性功夫笃实就体现在这里,阳明曰:“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在“终位”上,就不能再说“明德为本,新(亲)民为末”。“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

5、亲民”虽由“明德”而展开,但“明德”本身就体现为“亲民”的事业,“亲民”已经由“末”而转化为“本”了。阳明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君子决不是先“明明德”,然后再去“亲民”。“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站在“万物一体之仁”的高度看,“亲民”不是去奉献自己,而是尽自己的本分,“亲民”即是在明此心之仁德,阳明所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由此可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是正心功夫。心之明德扩充到“身”,则是“身修”,“身修”之“身”即是“心”;心之明德扩充到“家”

6、与“国”,则是“家齐”、“国治”,“家”与“国”也是“心”。“明明德于天下”,即是此心之明德扩充到天下,这才是“止于至善”。阳明提出的“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应该这样去领会,身、家、国、天下,都是“主”而不是“客”,君子应该像敬畏自己的良知本心一样去敬畏家国天下,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三“终”与“始”之间也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子夏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如果仅从事情上去解读“终”、“始”,做事情有始有终,难道就是圣人了?这样理解显然是肤浅的。“终”“始”是心性修养功夫,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朱子说“本始所先,末终

7、所后”,把“本”“末”分别与“始”“终”相对应,过于简单化且是错误的。不能静态地看待“本”“末”之间的关系,如“明明德”与“亲民”,在“亲民”的过程中包涵着内外人我之间的转化,“末”在不断归于“本”。“本”既作为发端处,是“始”,也更是“终”,孟子所谓“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唯有如此,“本”才是“一以贯之”。通常说“万事开头难”,这个“始”是“本”,礼记·经解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而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个“终”也是“本”。既然“终”“始”均是“本”,那么,什么才是“末”?还没有被“一以贯之”之“一”所统率的“多”,即是“末”,如君子初立志为

8、学,亲民为“末”。“多”被“一”所贯穿,“末”就转化为“本”,如“文王视民如伤”,这是文王尽性功夫,亲民对文王来说不再为“末”,而是“本”。 “事有终始”如中庸“诚者物之终始”,周易也反复说“终始”而不说“始终”。一旦说“始终”,就外化了,如一件事有开端,有终结,这样的“始”“终”,涵义就浅显了。“终”不是终结,而是“集大成者”,与“本”对应。但不能因此说“始”与“末”对应,“始”是“终则有始”,“本”同样也是“始”。“本”之所以为“本”,在于其为贯穿于“终”“始”之“一”。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诚”是“终”,也是“始”,而“诚”又是“一”,故区分“终”“始”又打通“终”“始”,此所谓“至

9、诚无息”。孟子提出性善说,“善”绝对而“恶”相对,“善”内在而“恶”外在,也应结合大学本末终始之间的辩证关系去领会其内涵。四中庸15章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老子曰:“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处看似差别不太,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有把两者区别开,才能真正把握“终”“始”的内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某个起点处向千里之外进发,这是在一条线上运动。当到达终点处,出发的起点在终点之外。而中庸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只是以“行远必自迩”来比喻君子弘道,“远”其实是远大,由内而外进行扩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道”无论充塞多远,都是在

10、自性中,反之,“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故“远”与“迩”已经打通,本末一贯、内外合一。大程子说:“尝喻以心知天,犹居京师往长安。但知出西门,便可到长安,此犹是言作两处。若要诚实,只在京师,便是到长安,更不可别求长安。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出西门,便可到长安”,这是老子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靠行走来到达目的地,是外求,“犹是言作两处”。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这是“只在京师,便是到长安”,故曰“可坐而致也”。通常说“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然而大程子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