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_第1页
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_第2页
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_第3页
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_第4页
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城建史重点1,古代城市的形成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1、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

2、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2,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城建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 ,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还规定:“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

3、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制度产生背景】1、社会伦理。探讨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秩序。2、周朝礼制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本质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而服务。【对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政治制度的建立服

4、务。“礼乐并重”,在礼制原则下体现城市与建筑的形象与空间序列。 3、周礼中的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延伸1: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自始至终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

5、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 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延伸2: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2、 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

6、门。呈方格网布局。3,<管子>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的影响【制度】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市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这种对城市讲求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所遵循。【背景】1、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除

7、官营手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许多私营手工业,这是由于解放了奴隶变成了较自由的小生产者的缘故。商业也繁荣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一系列大变革。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各种学术思想应时而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周初分封诸侯的结果,导致诸侯国强大起来,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总是城池建设,纷纷筑城自卫。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水陆交通运输。周天子地位岌岌可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影响】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

8、则。4,秦咸阳【选址】咸阳位于关中地区的中心,地势险要。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是关中东西交通的枢纽。渭水在其附近折向东北,城市用水也便于解决。得名与选址和“山南水北为阳“的中国本土阴阳地理观念有关,选择了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阳性地,这两者都是都城选址的理想条件。(比较:秦王陵选址于山北水南的阴性地)【建设简史】秦咸阳在孝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削山坡为土台,主要以咸阳宫为主。大约至迟到秦昭王时,在渭南建有一处兴乐宫。咸阳真正得到大发展还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十多年内。秦始皇又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使咸阳人口聚增。渭河以北用地不够,便向渭南发展。【规划思想】象天法地:渭河=银河,横桥、阁

9、道=鹊桥。两大宫殿群:咸阳宫(北)和阿房宫(南)隔渭河相望。把山和水纳入城市范围中进行规划设计【要点】秦咸阳是一座规模很大、但在布局上又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5,西汉长安【选址】渭水之南,龙首原高地以北,与咸阳毗邻,并利用秦兴乐宫建造起来的。“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东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在

10、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建章宫。【规划布局特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意义】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一统帝国兴建的第一个都城,其规划布局已同战国时都城有很大不同:1、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城的平面形状基本近于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长乐和未央

11、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旁三门、面朝后市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占全城面积的1/2以上,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4、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位于城的东北部、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宫殿之间。5、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大,约40万。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在长安周围皇陵处设陵城(消费性城市,人口10-20万,茂陵27万最大),形成了城市带。6,东汉洛阳 【选址】背山面水: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规划布局特点】 1、总面积9.5平方公里。城的平面形状不甚规整,但大体上近于长方形,南北9里,东西6里(故称九六城)。

12、 2、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之间有复道相连(供皇帝使用)。 宫殿占总面积的1/3以上。 3、贵族居住区主要居住在城东,一般平民可能多住在城外。 4、建有马市、南市(分别位于城的东郊和南郊)、金市(城内西部)补:五行中金为西。上述两点可以看出,九六城具有内城的性质。总之,东汉洛阳城建设布局已经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7,曹魏邺城形态及布局:城市平面呈矩形。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居住区,宫城以西为铜雀

13、苑,为王室专用园林。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色曹魏邺城为诸侯王都,等级低于帝王城,邺城的规划体现了“法后王”的革新精神,又需继承儒家“贵贱不愆(qian)”<左传>的礼制等级制度。总体的布局采用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而设计的,宫廷区是全城中心,各分区都是按自己功能和礼制等级,依方位尊卑环绕中心布置的。邺城继承了前期封建社会综合运用城郭规划概念的传统,形成市南宫北的规划格局。文昌殿中轴线为城之规划结构的主轴线。为适应当时群雄角逐的形势需求,布局多着眼军事。路网格局采用传统的经

14、纬涂制。宫廷区的朝寝布局颇具特色。形式异于”前朝后寝“,本质仍遵循礼制传统。各功能区用地结合实际要求,合理分配,克服了汉代都城用地比例失调的弊端,减少宫廷区用地,保持较为恰当的比例。-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结束了以前宫室和闾里杂处的局面,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城郭之制,轴线对称,主次分明,被道路划分的井然有序的坊里,均体现出一种秩序,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后代唐长安等城市有显著影响。参考周礼城市营建制度,

15、以宫为中心,左祖右社,又富于创新。拨秦汉乱,返周制齐,使礼制重新被认识,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权应变,三台的防御功能以及各功能区的占地比例均体现了大胆、灵活、创新的规划思想。8,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 -建康城的建设发展历程春秋越筑越城,战国楚筑金陵邑城(石头城)。作为都城始自东吴孙权。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相继在这里建都,史称“六朝”古都。 【选址】 虎踞龙盘:堪舆四灵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南京东有钟山龙蟠,西有石头虎踞,前有秦淮河,后有玄武湖,同时西北有长江作屏障,东南有富庶的“三吴”(吴郡、吴兴、吴会)作后方,诸项条件均很优越。(东、西、前、后、西北、东南

16、)-建康城的规划特征 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集市较多,且分散设置,不集中设市。9,北魏洛阳北魏都城洛阳的改建、扩建 -洛阳城市建设的历程 周代的陪都(成周):管制“顽民”的城市,统治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东汉的都城 北魏孝文帝将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公元495年) 东魏时迁都邺城,改洛阳为洛阳郡-北魏洛阳城的布

17、局 城市由内城和外郭构成。内城东西宽约六里,南北长约九里。城北有谷水,东西南三面有阳渠环绕。四面有城门十三座。外郭是东西约二十里,南北约十五里的横向长方形。 南临洛水,北达邙山,东至建春门外的七里桥,西至阊阖门外的长分桥。 宫城居中偏北,铜驼街为城市主要轴线。 坊里、市大部分在外城。 道路呈方格形。-规划特色 总体布局秉承传统城市城郭分工体制和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采取宫、城、廓三重环套的城郭配置方式,显示“王者居天下之中”的声威。 规整的平面,明确的主轴线,以宫城之南北主轴为全城之主轴,并渡过洛水延伸至圜丘,以体现宫城在全盘规划中之主体地位。 效法营国制度之“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18、,在铜驼街两侧建置宗庙社稷;并规划宫前区设置主要官署,以为宫城之前导。 加建了规模庞大的外廓,以为经济活动区,外廓与城之比例为5:1,在廓内南郊设置礼制建筑,大小市分局东西两侧,四通市位于南郊供外国人使用 各种功能分区按礼制秩序结合方位尊卑环绕宫城部署,作坊区与里坊区则是按照分类集结原则组织,城市整体性较强。 井田方格式的城市规划方法。10,隋唐长安-概况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置,是中国中世纪城市典型。也是全世界在封建社会建成的最大城市。-选址隋文帝在长安建都的原因 长安附近从西周到秦汉,长时间都是都城的所在地,这些都城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受到破坏,但是隋文帝

19、仍在此建都的原因: 长期的战争使邺城、洛阳等城市均严重的破坏 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稳定 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 隋朝的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放弃汉长安在其东南另建新城的原因: 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 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不便。 【城市规划特点】 按照规划图纸进行建设。 建筑师:宇文恺(隋)、阎立德(唐)。1、参考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废弃汉代的多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且与民居相杂的情况,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把宫门南出的大道(朱雀大

20、街)作为全城的中轴线。2、在城中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实行了里坊制度(共109坊)。3、设立专门的商市区(都会市和利人市,即唐代东市和西市)。-隋唐长安城市规划思想及影响 规划思想 仍是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的明确。 长安城的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都大的惊人,显示他强大的威力。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门均有三个洞。 “象天法地”的城市规划思想。 布局特色 整个长安城系三部分组成,即“城”、“廓、”“苑” 隋唐长安的选型与汉长安不同 规划大兴重视利用地形 按传统的城廓分工体制规划的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而设计 影响 隋唐长

21、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 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隋唐长安平面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 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京城、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延伸:【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2003) 唐长安 汉长安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闾里制、与宫城相参商肆 东西二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11,坊里制度【隋唐长安城中的坊里】总体来说,宫城

22、和皇城两侧坊面积较大,皇城以南坊面积较小,朱雀大街两侧坊面积最小。长安城中的坊有五种类型。坊里面积如此之大,在古代中国城市中是空前绝后的。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坊里的划分完全由干道网决定;二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坊的平面形状,可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坊的四周都筑有坊墙。除皇城以南的36坊只在东面和西面各开1门、在坊中只设1条东西街以外,其余所有的坊都在四面各开1门,坊内设十字街,街宽均15米。【隋唐洛阳城中的坊里】109坊,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长、宽各在460580米之间。【宋代“坊”、“市”制度的解体】在我国唐代以前的大部分朝代,坊里和市场严格分开布置,整个城市由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划分为若干居住

23、小区和几个特定商业市场,管理严格。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开始自由选择活动地点,从而形成众多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商业可以随街布置,店主可以昼夜营业(晓市、夜市、鬼市)。坊里制度被打破,变成由街道划分的街巷制,设立“厢”一级的管理机构。“坊”、“市”制度的崩溃,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被称为“中世纪中国的城市革命”。延伸1:我国宋与唐代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1999)1.规划思想: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总体布局中轴对称,规整。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如唐长安是按照帝王意志修建

24、的,布局规整;而宋东京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布局灵活。2.唐朝城市建设规模大,宋朝城市建设规模小。3.道路规模不同。唐代道路尺度大,强调皇权;宋代道路宽度小,路网密度高,道路和商业结合,符合实际需要。4.商业发展突破城桓,在城外出现关厢,商业由集中的市发展成商业街,主要是封建控制放松,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5.唐代严格管制的坊里制全面瓦解,转向街巷制,商住结合,也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12,北宋东京道路及河道系统 道路系统特点 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了一条中轴线,且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城市的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

25、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直接与城市的干道相连,并无坊里的另一种道路系统。 道路密度比过去大的多,一般街巷的间距很小,这也与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有关。 河道系统 东京“四水贯都”,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流经城内,四条河通过护城河相互连通。桥梁也多(33座),在结构上具有创造性。桥梁是城市景色的一部分。规划特点及其影响开封及北宋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 城市总体布局遵循宏观经济规划的要求,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作出最佳的部署,有利于强化与周边环境的配合协调。 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以及交通、资源等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以城为政治活动中心,以廓为经济活动中心。 城廓的配置形式并无定制,大

26、概以环套和并列两种方式为主。 采取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制度,作为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模式。 城市兼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功能。 城市分区部署,遵循总体规划要求,并充分利用地形及妥善处理各分区的相互配合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适当展望未来前景,合理评估城市的发展要求。影响 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 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影响和特点,如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发展。 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

27、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13,南宋临安-南宋临安城的平面布置城垣在吴越城的基础上修建,有13个城门。南宋都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基本符合“前朝后寝”的惯例。宫廷的模式较小。全城分为八个厢,城外还有两个厢,共有68个坊。城市内河道很多。城市内也有集中的市。临安的城市生活与汴梁相似,有许多的商业街道通宵营业。瓦子分布在城市内各处。城内分布着许多的寺院。-南宋临安城的规划特点 地形复杂,城市完全配合地形,城垣(yuan)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改建,道路系统也比较的复杂,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瓦子较多,商市更繁荣。14,宋代平江城 城市情况 平江府城有大城

28、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平面呈长方形,北长,东西窄,城桓内外个有护城河环绕,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总平面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端。 宋代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平江图的重要价值 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展的平江府城平面图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 。 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 研究宋代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 研究古代城市的重要依据。 集成了我国古代地图画法,即平面位置上,画出构筑物、建筑物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的描绘,

29、对后来地图绘制有很大借鉴作用。 15,元大都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1、 事先进行地形测量,拟定全城的总体规划,并在未进行地面建筑之前,埋设下水道,然后才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建设起来。2、大都城的形制为三套方城,分宫城、皇城、大城三部分。其中,宫城和皇城是其主体部分。3、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首先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开始的。4、宫城呈长方形,城墙是用砖砌的。宫城内主要的建筑分成南北两部分均座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严谨,庄严宏伟。5、皇城在大都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呈一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长方形,皇城的设计以琼华岛为中心。6、大都城的大城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30、7、街道很整齐,形同棋盘。划分街巷时尽量以东西巷的横街为主,横街之间的距离较近。8、大都城内(皇城以外)的居住区分成50个坊,坊各有门但不建坊墙,而是以街道作为界限,是开敞的布局。9、大都城是元代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商业市场也主要取决于街道的布局和交通条件,主要集中在三处。10、 在大城之内,皇城之外,东西两面对称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两组建筑。官府衙署较分散。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 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 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 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

31、水道,再营建宫殿。16,明清时期城市-明清城市发展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城市类型分四种:(1)政治型(2)工商业型(3)对外贸易港口型(4)边防军事重镇。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农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成为我国最初处于雏形状态的城镇化地区。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5、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 大中港口城市衰落原因:倭寇之患和欧洲殖民主义者东来促使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6、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

32、城的地位 五方面因素:(1)政治上控制广大地区(2)经济上可称富庶地区(3)军事上有险可守(4)交通上往来便利(5)接近统治王朝根据地。-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2、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3、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4、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5、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17,明清南京城【城市格局】 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皇城在城东南部,皇城呈方形,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而又加以发展。 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

33、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侧。 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应天府城内分为宫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区。 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落,城垣十分坚固。-明清南京城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 18,明清北京明代北京城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东西向交通的不便;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清代北京城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