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 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生动 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 的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 “开”“回”“出”“来”写出了四 个壮丽的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 石的怒吼声;次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 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 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 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
2、内心体验 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新词,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读会背诵望天门山。2 、指导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让学生感悟诗歌美的意境,感受 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 情。i【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难点: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背诵一些李白的诗歌。【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呢?背诵了哪些诗?谁来背一首李白
3、的诗?(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 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出示课件,认识了解李白。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1、理解“望”的意思2、了解关于天门山的知识。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多种形式诵读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2、范读出示课件,标出分隔符号。听范读,说说这首诗是写什么的?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3、展读引导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一般都 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节奏、韵律、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
4、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环节。)(二)自学古诗、初步感知提示学习方法: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借助注释,串讲诗句意思。同桌交流。(让学生知道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师以学生自主汇报形式,适时点拨,指导理解。串讲诗意。师:刚才大家通过看图和注释,读懂了哪句诗或哪个词?现在 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悟,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一)、了解山的雄奇1、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 天门断 楚江开)2、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冲破)结合注释理解:楚江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长
5、江浩荡撞破天门山)4、这儿主要写的是什么?(山)什么样的山?(高耸、雄伟、 险峻)借山写了什么?(江水)什么样的水?(湍急、激流、奔腾) 哪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断)5、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 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6、小结:刚才我们在学习第一句诗时,我们首先理解字词, 接着想象意境,最后感情朗读。(二)、感受水的壮阔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句诗。1、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板书:碧水回)(出示课件,直观理解。)2、想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呢?(江水东流在这儿转个弯)3、第一句中“断”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观画面,那么这一句中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
6、特的意境呢?(回)你通过“回”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汹涌江水拍打岩石的声音)4、这一句主要是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了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5、师:同学们,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 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像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 的画面吧。6、师:瞧,第一行诗是通过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 气势汹涌;这一行又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 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三)、品味出”的灵巧小组讨论后两行。完成以下问题:有感情读后两句诗。
7、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想象这两句的意思。1、在这两句中,写了几种景物?(青山、孤帆、红日)(相机 板书:青山出 孤帆来)2、想象这两句的意思。(两岸青山整齐排列出现,一片白帆从 太阳那边驶来。)3、诗人在哪儿“望”天门山?(“日边来”的“孤帆”上。)理解字意:出:出现。我们 平时写作中,一般怎么形容高山的?(矗 立、屹立、耸立、挺立)能不能换成“两岸青山相对立”?这儿为什么李白用了个“出”呢?(比较“立”和“出”后得出结论, “立” 是静止的,“出”是运动的,“出”更能说明舟行江上。因孤帆顺流 而下,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一个“出”把本来静态的 山赋予动态的美。)(让学生从“出”字中体
8、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 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 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4、面对这么美的景物,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喜 悦的心情)“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这首 诗的一、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第三步要 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 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师:作者就是乘帆从日边而来,远远看山,渐渐观山(手势动), 细细赏山的,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指题目“望 ” 圈画)
9、“望”字可以换成“看”吗?(不能,因为全诗的景物全是望到的。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天门中断;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楚江开;如果不望,哪会知道碧水东 流;如果不望,哪会知道至此回;如果不望,就不清楚两岸青山相对 出;如果不望,就不会发现一片孤帆日边来。全诗紧扣一个“望”字, 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2、师:现在就让我们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欣赏画面,吟诵这首山水诗吧。(出示动画、配乐朗诵)(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 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这时引导学生根据动画画面 诵读,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 从而进入意境,
10、让学生有 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1、总结本课学习方法: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2、背诵默写古诗。3、师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这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 本课 的第二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 请大家用边读变 想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望天门山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板书设计】断开回热爱祖国山河出来课后反思总结:望天门山这首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景 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 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所以我这堂 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清香型白酒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公共营养师考试复习效果的自我反思试题及答案
- 心理咨询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考试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涩的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浮法玻璃行业发展状况与投资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洗衣液行业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发展前景展望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波峰焊助焊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去甲肾上腺素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湖北省黄石二中高三仿真(三)物理试题
- 多维度分析2025年公共营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夏洛特烦恼》完整版剧本(上)
- 2023年超星尔雅公共关系礼仪实务课后答案
- 大同市浑源县2021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 人工智能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范本
- 岩土工程勘察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DB23T 2331-2019 雨露大麻干茎
- 阻燃防火服装防护性能研究
- 幼儿园PPT课件之大班绘本《小老鼠的探险日记》
- 跨学科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 道德讲堂:明礼诚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