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力A实验讲义 2012年春季学期_第1页
材力A实验讲义 2012年春季学期_第2页
材力A实验讲义 2012年春季学期_第3页
材力A实验讲义 2012年春季学期_第4页
材力A实验讲义 2012年春季学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五 直梁弯曲实验预习要求:1 复习电测法的组桥方法;2 复习梁的弯曲理论;3 设计本实验的组桥方案;4 拟定本实验的加载方案;5 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一、 实验目的:1.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2. 用电测法测定三点弯梁某一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与最大切应变,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二、实验设备: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电阻应变仪;三、实验试件: 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两种梁:一种为实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b=(50×28)mm;另一种为空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

2、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b=(50×30)mm,壁厚t=2mm。材料的屈服极限,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m=0.28。 图一 实验装置图(纯弯曲)图二 实验装置图(三点弯)FFFaaaa2a图三 纯弯梁受力简图(a=90mm)图四 三点弯梁受力简图(a=90mm)四.实验原理及方法:在比例极限内,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 (1)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 (2)对于三点弯梁,梁横截面上还存在弯曲切应力: (3)并且,在梁的中性层上存在最大弯曲切应力,对于实心矩形截面梁: (4)对于空

3、心矩形截面梁: (5)由于在梁的中性层处,微体受纯剪切受力状态,因此有: (6)实验时,可根据中性层处方向的正应变测得最大切应变: (7)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DM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De、De和。于是式(1)、式(2)和式(7)分别变为: (8) (9)在本实验中, (10)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11)本实验采用电测法,在梁实验段某一横截面的不同高度(梁的上下表面、中性层及距中性层±10mm、±20mm)处粘贴纵向电阻应变片,在梁的上下表面处粘贴横向应变片,并在梁中性层处沿±450方向粘贴应变片。五、实验步骤1 设计实

4、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2 拟定加载方案;3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4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5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6 进行试验;将载荷加至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记录一次相应的应变值。同时检查应变变化是否符合线性。实验至少重复两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7 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六、试验结果处理1 在坐标纸上,在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然后拟合成直线,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同一y坐标所对应的Ds实验和Ds理论之间的相

5、对误差; 2 计算上下表面的横向应变增量与纵向应变增量之比的绝对值;3 对比纯弯状态与三点弯状态的实验结果,并分析横截面上剪力对正应变分布的影响。七.思考题:1. 设计本实验的夹具应考虑哪些因素? 2安装试件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3. 在本次实验中,如何用半桥法测最大弯曲正应变?试画出桥路图。实验六(一) 梁变形实验(1)简支梁实验(2)悬臂梁实验预习要求:1、 预习百分表的使用方法;2、 预习梁的挠度和转角的理论公式。3、 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1)简支梁实验一、 实验目的:1、 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测定梁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并与理论值比较;2、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3、

6、测定简支梁跨度中点受载时的挠曲线(测量数据点不少于7个)。fmaxP图一 实验装置简图da二、 实验设备:1、 简支梁及支座;2、 百分表和磁性表座;3、 砝码、砝码盘和挂钩;4、 游标卡尺和钢卷尺。三、 试件及实验装置:中碳钢矩形截面梁,360MPa,E=210GPa。 图二 实验装置图四、 实验原理和方法:1、 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时,跨度中点处的挠度最大;2、 梁小变形时,简支梁某点处的转角;3、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D12F212D21F112图三 位移互等定理示意图对于线弹性体,F1在F2引起的位移D12上所作之功,等于F2在F1引起的位移D21上所作之功,即: (1)若F1

7、=F2,则有: (2)上式说明:当F1与F2数值相等时,F2在点1沿F1方向引起的位移D12,等于F1在点2沿F2方向引起的位移D21。此定理称为位移互等定理。为了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要求重复加载次数n³4。取初载荷P0=(Q+1)Kgf(Q为砝码盘和砝码钩的总重量),DP=1.5Kgf,为了防止加力点位置变动,在重复加载过程中,最好始终有0.5Kgf的砝码保留在砝码盘上。六、试验结果处理1、 取几组实验数据中最好的一组进行处理;2、 计算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的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3、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4、 在坐标纸上,在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然后拟合成光

8、滑曲线。七、思考题:1、 若需测简支梁跨度中任意截面处的转角,其实验装置如何?2、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时,是否可在梁上任选两点进行测量?3、 在测定梁挠曲线时,如果要求百分表不能移动,能否测出挠度曲线?怎样测?4、 可否利用该实验装置测材料的弹性模量?(2) 悬臂梁实验一. 实验目的:利用贴有应变片的悬臂梁装置,确定金属块的质量。 二.实验设备:1.悬臂梁支座;2.电阻应变仪;3.砝码两个,金属块一个,砝码盘和挂钩。4.游标卡尺和钢卷尺。三.实验试件及装置: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屈服极限360MPa,弹性模量E=210GPa。mgRARBl图一 实验装置示意图四.实验原理和方法:细长梁受载时,AB截

9、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变表达式为: (1)AB截面上的弯矩的表达式为: (2)为了尽可能减小距离l的测量误差,实验时,分别在1位置和2位置加载,测出AB截面上的最大纵向正应变(见图二),它们的差为: (3)由式(3)导出金属块重量mg的计算公式为: (4)在某一横截面的上下表面A点和B点分别沿纵向粘贴电阻应变片。 加载方案采用重复加载,要求重复加载次数n4。P = mg 。RARBl1212图二 实验测试示意图 五.思考题: 1.如果要求只用梁的A点或B点上的电阻应变片,如何测量? 2.如果要求梁A点和B点上的电阻应变片同时使用,如何测量?3.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分析哪种方法实验结果更精确?4.如果

10、悬臂梁因条件所限只能在自由端端点处安装百分表,如何测得悬臂梁自由端受载时的挠曲线。(要求测量点不少于5点) 实验六(二) 光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光弹性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光弹性法的主要优缺点及其在实验应力分析中的应用;2. 了解透射式光弹仪的结构,了解平面偏振光场、圆偏振光场、暗场、亮场的光路构成及其在光弹性法中的作用;3. 观察梁在四点弯曲(纯弯曲)时的等差线、等倾线光学图像,以验证梁的弯曲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观察中间开有圆孔的板试件在单向拉伸时孔边等差线光学图像,加深对应力集中现象的认识,了解孔边应力集中系数的测定方法。二、实验仪器设备及试件 图1 409-2光

11、弹仪 图2 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试件三、实验原理1、光路构成 图3 平面偏振光场光路图(图像包含等倾线和等差线)图四 圆偏振光场光路图(图像为等差线)2、应力光学定律: (1)式中:d 为光程差,C为模型材料的光学常数(应力光学系数), d为模型厚度。3、平面偏振光场与圆偏振光场1)平面偏振光场布置下经过检偏镜后的光强I: (2)(1)时,即, 此时对应得到的黑色条纹为等差线,即光程差相同的点光干涉后汇集成的一条连续曲线。 (2)时,即或 此时对应得到的黑色条纹为等倾线,即某些点的主应力方向相同并与偏振轴重合(或垂直)干涉后构成的一条连续黑线。 2)圆偏振光场布置下经过检偏镜后的光强I: (3)

12、 时,即, 此时我们只得到等差线。4、暗场与亮场暗场布置我们得到的等差线条纹级数为整数级,亮场布置下得到的为半整数级。四、光学图像 白光下纯弯曲等差线图像单色光下纯弯曲等差线黑白图像 白光下单向拉伸板试件孔边等差线图像单色光下单向拉伸板试件孔边等差线图像实验七 弯扭组合试验预习要求:1 复习材料力学弯扭组合变形及应力应变分析的有关章节;2 分析弯扭组合变形的圆轴表面上一点的应力状态; 3 推导圆轴某一截面弯矩M的计算公式,确定测量弯矩M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组桥方式;4 推导圆轴某一截面扭矩T的计算公式,确定测量扭矩T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组桥方式;一 实验目的1 用电测法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的主

13、应力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角;2 测定圆轴上贴有应变片截面上的弯矩和扭矩;3 学习电阻应变花的应用。二 实验设备和仪器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电阻应变仪;3 游标卡尺。三 试验试件及装置弯扭组合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空心圆轴试件直径D042mm,壁厚t=3mm, l1=200mm,l2=240mm(如图二所示);中碳钢材料屈服极限360MPa,弹性模量E206GPa,泊松比0.28。图一 实验装置图图三 应变花示意图四 实验原理和方法1、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的主应力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角;txsxtxsx圆轴试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一拐臂承受集中荷载P,圆轴处于弯扭组合变形状态,某一截面

14、上下表面微体的应力状态如图四和图五所示。图五 圆轴下表面微体的应力状态图四 圆轴上表面微体的应力状态在圆轴某一横截面AB的上、下两点贴三轴应变花(如图三),使应变花的各应变片方向分别沿0°和±45°。根据平面应变状态应变分析公式: (1)可得到关于x、y、xy的三个线性方程组,解得: (2)由平面应变状态的主应变及其方位角公式: (3)或 (4)将式(2)分别代入式(3)和式(4),即可得到主应变及其方位角的表达式。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满足广义虎克定律: (5)由式(2)(5),可得一点的主应力及其方位角的表达式为: (6)、和的测量可用1/4桥多点测量

15、法同时测出(见图六)。图六 RiRi2、圆轴某一截面弯矩M的测量:轴向应力sx仅由弯矩M引起,故有: (7)根据广义虎克定律,可得: (8)又: (9)由式(7)(9)得到: (10)以某截面上应力最大的上点或下点作为测量点。测出X方向应变片的应变值X()。0的测量可用1/4桥接法(见图七),也可采用半桥接法(见图八)。 图八R0上R0下图七 R0R0x方向应变片 Rt温补片3、圆轴某一截面扭矩T的测量: 切应力x仅扭矩T引起,故有: (11)根据广义虎克定律,可得: (12)由式(11)、(12)可得: (13)的测量可用半桥接法(见图七),也可采用全桥接法(见图八)。图八R-45上R45上

16、R-45下R45下图七R-45上R45上为了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可参考如下加载方案:P0=500N,Pmax=1500N,DP=1000N,N=4。五、实验步骤6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7 测量试件尺寸;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值 。8 拟定加载方案;9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10 确定各项要求的组桥方式、接线和设置应变仪参数;11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至初载荷以下,以检查试验机及应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12 进行试验;将载荷加至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重复加载,每重复一次,记录一次应变仪的读数。实

17、验至少重复四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13 数据通过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六、试验结果处理1、 将各类数据整理成表,并计算各测量值的平均值;2、 计算实验点的主应力大小和其方位角,并与理论值(按名义尺寸计算)进行比较; 3、 计算圆轴上贴有应变片截面上的弯矩; 4、 计算圆轴上贴有应变片截面上的扭矩。5、 将上述DM的计算值与的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其误差;6、 将上述DT的计算值与的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其误差;七、思考题 如果要求一次加载同时测出作用在A-B截面上的弯矩和扭矩,如何实现。实验八 压杆稳定实验预习要求:1 复习压杆失稳的概念和计算临界应力欧拉公式;2 复习大挠度稳定性概念。一实验目的1 观察压杆失稳现象;2 通过实验确定临界载荷Fcr,并与理论结果比较;3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结果处理和撰写实验报告。二. 实验设备和仪器1 压杆失稳试验装置;2 电阻应变仪;lFFlFFhbt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