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电流定律_第1页
第十六章电流定律_第2页
第十六章电流定律_第3页
第十六章电流定律_第4页
第十六章电流定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六章电流定律第一单元电流和电流的测量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电流和电流的测量属于理解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 知道电量的概念 , 记住电量的单位 : 库仑。知道 1 库仑 =6.25 × 10-19 个电子的电量。2. 理解电流,记住电流的单位:安培。3. 知道测量电流的仪表:电流表(安培表) 。4. 知道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5. 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理解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二 )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 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的大小。2. 会进行电流单位间的换算。3. 能根据公式 I= Q 计算电流的大

2、小。t4. 会正确地观察电流表,并会有条理地表述观察的结果。5. 会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并掌握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6. 能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归纳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三 )情意目标具体要求:1通过对电流表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习惯。2. 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3.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4.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四 ) 教学方法具体建议这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二个:电流的概念和电流表的使用。对于这二个知识点,从学习性质上来看, 是不相同的。 电流属于概念的学

3、习,电流表的使用既有知识的学习又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策略。对于电流知识点来讲,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初二学过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基础上完善电流的概念。是形成性的概念, 属于上位学习范畴。 因此在教学上,应采用与上位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具体的说,在电流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创立生长点创设情境师生举列归纳概括简单应用。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电流的存在,引出电流的效应。 接着对初二学过的有关电流形成的初步知识进行复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建立概念形成的生长点,引入电量的概念。

4、 以水流的形成作直观启发,引进电流这样一个物理量。第二阶段, 主要介绍电流的单位,电流的单位是建立在电流的定义公式的基础上的。在公式 I= Q 中,当电量 Q的单位取库仑,时间t 的单位取秒时: 1 安培 =1库仑 。此时要及时t1秒学习安培这个单位的意义:每秒钟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1 库仑时,导体中的电流为1安培。接着介绍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辅助单位及相互换算关系。通过对图16-1 的观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学生了解家用电器中除了空调器和电热水器外,一般电流均在0.1 0.5 安培。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有一个概念性认识。对于电流表的使用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认识

5、电流表,要教会学生对电流表的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表述。这一阶段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边观察边讨论、师生对话的方式上课,以加深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主要讲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对电流表的指针的调零和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对于这个阶段的知识点来说,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可以采用示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也就是教师可采用边讲解也演示操作,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测简单电路(手电筒电路)的电流。应使学生明确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电流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串联连接和“+”、“ -”接线柱)。告诉学生,电流表的电阻很小通常可以忽略

6、不计而将其看作一根导线,因此,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的接线柱直接与电源的两极相连接。这一实验的安排非常有必要,可以为下一个实验设置坡度降低难度。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读数时视线与指针垂直。且安照“一看(接线柱量程),二认(最小刻度) ,三读数”的口诀让学生学会读数。第三阶段是学生实验: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由于电路的连接还是初二时学习过的内容,因此本实验应该有三个目的,分三个层次完成:首先是串联电路的连接小灯泡是否亮?属于复习电路的连接。其次是电流表的使用。再次是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结论”让学生探索、归纳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对于

7、测量并联电路的电流也同样分三个层次完成。不同之处在于电流表读数时不要求估读,因此,要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五 )单元学习过关检测(1) 双向细目表 :要求题号知道理解会答对题数达标率(%)知识点电量的概念(1)电流的概念(2)(6)(7)(8)(9)(10)电流的单位(3)(4)(5)电流表的观察(11)(12)电流表的使用(13)(14)答对题数达标率(2)检测题 :1.电流是由形成的。叫做电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基本单位是。2.电流强度是用来描述导体中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_通过导体横截面的叫做电流 强度 , 用符号表示。3. 电流的国际单位的主单位是,符号,实用单位有_

8、和_。4. 0.5A=mA=A; 40mA=A= A; 500A= mA=A。5.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用电器,请选择恰当的工作电流值,并用符号填在各用电器后面的括号内。A.2微安;B.3毫安;C.300毫安;D.12安;E.约20 安;F.100 200 安。电子手表();普通家用白炽灯();手电筒();电焊机()。6. 在物理学中,把 _ 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实际电路中,电流从电池的 _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池的_极。在金属导体中, 能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则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 _ 。在图 11- 中,标出导线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7 2 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

9、量是4 库仑,则导体中的电流是_安培。图8导线甲中通过的电量是 Q甲 , 导线乙中通过的电量是Q乙,若 Q甲 > Q 乙则 -()A 、导线甲中的电流比导线乙中的电流大;B 、导线甲中的电流跟导线乙中的电流一样大;C 、导线甲中的电流比导线乙中的电流小;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9已知甲导线在10 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5 库仑,乙导线在5 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3 库仑,那么通过甲导线和乙导线的电流I 甲 和 I 乙 有 -()A、I 甲>I乙;B、I 甲=I乙;C、 I 甲 < I乙;D 、横截面积不知道,无法比较。10用蓄电池供电,放电电流为7.5 安培时,

10、 可持续放电100 秒,若要求持续放电时间改为6.25 分,则放电电流应控制为多少安培?11安培表是以_为单位的电流表,它的符号是_,它的作用是_ 。安培表使用时, 要注意四点 :(1)安培表必须跟被测电路( 或用电器 )_ 联; (2) 必须使电流从安培表的_接线柱流入, 从 _接线柱流出; (3) 通过安培表的电流不得超过安培表的_;(4)绝对不允许_ 而将安培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12图11- 所示是一个有两个量程的安培表,请将观察的主要结果写出来:(1)_图 11_ 。(2)_ 。13. 要测量并联电路中灯泡L2 中的电流,图11-3 中正确的电路是-()ABCD图 11

11、-314. 图 11-4 是对某一电路测量,电路的两个线头接在“十”、“ O、 6”两个接线柱上时指针的位置。测得的电流是 _安培。图 11-4第二单元电阻和变阻器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电阻和变阻器属于理解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 理解电阻 , 记住电阻的单位 : 欧姆。2. 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3.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二 )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 会在电路中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2.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三 )情意目标具体要求:1. 通过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渗透“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2. 通过研究决定电阻大小

12、的因素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归纳演绎得出结论。 ”的研究性学习的环节。3. 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认识能力。( 四 ) 教学方法具体建议这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二个:电阻的概念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对于这二个知识点,从学习性质上来看, 是不相同的。 电阻属于概念学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既有知识的学习又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策略。对于电阻知识点来讲,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性的概念,也属于上位学习范畴。 因此在教学上, 应采用与上位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具体的说, 在电阻

13、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师生举列归纳概括简单应用。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按课本图16-9的电路进行演示, 通过对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电阻的存在,知道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引出电阻的概念。接着,介绍电阻的单位。第二阶段, 主要定性地讨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可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导线的材料、导线的形状、导线的长短、导线的粗细、温度的高低等。 在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电阻大小时,必须采用的研究方法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这里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控制变量这种方法,而避免生硬的灌输。 从而设计控制其它因素的

14、实验方案,让学生领会实验16-4 中表格第( 1)、( 2)项的含义。由于导线的电阻可以从多用表上直接测出, 故从记录的数据和灯泡的亮暗变化中可以得到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用粗细、 形状和长度不同的铅笔芯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实验。我们的经验:铅笔芯的长度要在 10 厘米以上,否则实验效果会不明显。关于温度对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 用废日光灯管内的灯丝串联在小灯泡的电路中,用酒精灯对废日光灯管内的灯丝加热, 可以明显地看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还可以讨论为什么通常在开灯的一瞬间电灯的灯丝会烧断、介绍超导现象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的教学,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

15、学, 第一阶段主要是认识滑动变阻器, 在上一节课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在出示实物的基础上, 让学生知道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上面两个叫金属棒接线柱, 由于金属棒又粗又短, 电阻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接线时随便接哪一个都是等效的。下面两个叫电阻丝接线柱,接线时将决定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丝。最好能向学生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上涂有一层绝缘漆,因此相邻的两根电阻线不会因接触而短路;滑片P 与电阻丝接触处却因把漆摩擦掉了, 因此可以良好地接触。以避免学生产生认识障碍。 这一阶段的知识虽然属于陈述性知识, 但要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上课,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16、加深理解。第二阶段主要讲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对于这个阶段的知识点来说,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可以采用示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可采用边讲解也演示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给每一个学生小组提供一个多用表,让学生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测量某一电阻丝接线柱与金属棒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大小的变化。 这样做虽然较麻烦, 但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滑动变阻器在不同的接线方式时滑片移动引起电阻大小的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认识能力,为以后解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经验: 学生之所以在解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电

17、流表、电压表的变化这类题目时感到相当困难,其障碍就在于此。第三阶段是学生实验: 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教学时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做实验前,可先组织学生讨论课本图16-14,讨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有几种接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第二层次,通过实验验证观察到的现象与讨论的结果是否相符,从而归纳出正确的连接应“一上一下”,即把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接线柱和金属棒接线柱各取一端连入电路。第三层次, 进一步提出滑片向某一方向移动时,使电流表的示数增大或减小的课题, 让学生进行探索。 要求学生用示意图设计电路图,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分析电流流过滑动

18、变阻器的途径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则参考例题,作为教学时讨论用: 例题 如图 11-5所示的实验电路,当闭合电键,滑片 P 向左移动时发现小灯泡逐渐变亮,安培表的示数也增大。若分别将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A 和 D、A和 C、B 和 C、A 和 B、C 和 D 逐次接入电路,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并把观图 11-5察结果记录下来,可得表11-1 。表 11-1 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实验记录滑动变阻器连入滑片 P的电灯的亮安培表示滑动变阻器连人电路的接线柱移动方向暗变化数的变化电路电阻的变化A 和 D向左逐渐变亮逐渐变大逐渐变小向右逐渐变暗逐渐变小逐渐变大A 和 C向

19、左逐渐变亮逐渐变大逐渐变小向右逐渐变暗逐渐变小逐渐变大B 和 D向左逐渐变暗逐渐变小逐渐变大向右逐渐变亮逐渐变大逐渐变小B 和 C向左逐渐变暗逐渐变小逐渐变大向右逐渐变亮逐渐变大逐渐变小C 和 D向左或向右不变(最亮)不变(最大)不变 ( 最小)A 和 B向左或向右不变 ( 最暗)不变 ( 最小)不变(最大)根据实验记录,请归纳出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具体方法。(五 )单元学习过关检测(1) 双向细目表 :要求题号知道理解答对题达标率会(%)数知识点电阻的概念(1)电阻的单位(3)影响电阻大小(2)(4)(5)(6)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7)(8)原理滑动变阻器的(10)(11)(12)(

20、9)使用答对题数达标率(2) 检测题 :1. 导体对电流的 _作用叫做电阻。2. 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 _ 、_和_ 有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_。3. 电阻的单位是 _。200 =_K =_M 。4. 白炽灯的灯丝断了,有时可把断头搭接起来暂时使用,这时-()A、灯丝电阻增大,电灯变亮;B、灯丝电阻减小,电灯变亮;C、灯丝电阻增大,电灯变暗;D、灯丝电阻减小,电灯变暗。5.一根粗细均匀铜导线的电阻为R 若把它均匀拉伸为原来长度2 倍,此时电阻为R,对于 R 和 R有 -()A、R=R;B、R>R;C、R<R;D、无法判断。6. 甲、乙、丙、丁四根导线,甲、乙、丙三根是铜导线,

21、丁是镍铬合金线。甲、乙两导线粗细相同,甲比乙短;乙、丙两根导线长短一样,乙比丙粗;丙、丁长短粗细都一样。则四根导线按其电阻大小排列是-()A、R甲>R乙>R丙>R丁;B、R丁> R 丙> R 乙> R 甲;C、R丁>R甲>R乙>R 丙;D、R丙>R 乙>R 甲>R丁。7.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_ ,它( a)( b)的工作原理是 _ 。8. 图 11-6 所示都是有关滑动变阻器的三个图, 请写出它们相应的名称 :a._ ;( c)b._ ;C._ 。图 11-69.在图 11-7 中,用笔线接入滑动变阻器,要使滑片P

22、 向左滑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增大。图 11-7图 11-8图 11-910.如图11-8所示电路中,电键闭合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移动时,安培表A1 和A2 的示数将 -()A、 A1 的示数不变, A2 的示数增大;B、 A1 的示数不变,A2 的示数减小;C、 A1 的示数增大, A2 的示数不变;D、 A1 的示数减小,A2 的示数不变。11如图 11-9 所示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正好在中点,若滑片P 移动时,安培表的示数也随之变化,有-()A、只有滑片P 向左移动时,安培表示数才增大;B、只有滑片P 向右移动时,安培表示数才增大;C 、无论滑片 P 向左还是向右移动,安培

23、表示数都增大;D 、无论滑片 P 向左还是向右移动,安培表示数都减小。12如图11-1O 所示的电路中,电键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右移动时,安培表 A1 和 A2 的示数变化是 -( )A、 A1不变, A2 增大;B、 A1不变, A2图 11-10减小;C、A 增大, A 不变;D、 A减小, A 不变。1212第三单元电压和电压的测量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电压属于知道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 知道电压的作用,记住电压的单位:伏特。2.记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 伏,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2 伏,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220 伏。3. 知道测量电压的仪表:

24、电压表(伏特表) 。4. 知道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5. 理解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 理解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压相等。(二 )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能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铭牌上了解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电压) 的大小。2. 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3. 能对电压表进行正确的观察,并能有条理地表述观察的结果。4. 会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并掌握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5. 能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归纳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三 )情意目标具体要求:1. 通过对水流和电流的形成的类比,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2. 通过对电压表的观察,强化学生观察与思

25、考相结合的良好习惯。3. 通过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的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 通过实验体验“实验观察结论”的探究过程。(四 ) 教学方法具体建议这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二个: 电压的概念和电压表的使用。 对于这二个知识点, 从学习性质上来看, 是不相同的。 电压属于初步概念的学习, 电压表的使用既有知识的学习又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策略。对于电压知识点来讲,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电流的形成的基础上知道电压的作用。 属于形成初步概念的学习范畴。 因此在教学上, 应采用与初步概念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

26、性。 具体的说, 在电压这一初步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归纳概括简单应用。 首先通过提出问题:自由电荷为什么会向某一方向作定向移动呢?其动力来源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知识,提出水压是迫使水分子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建立电压初步概念形成的生长点。教师可仿照图11-11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采用动画将水压是迫使水分子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与电压是迫使自水压是迫使水分子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抽水机的作用是维持水面的高度差提供水压。电压是迫使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的作用是维持电位差提供电压。图

27、11-11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进行类比;将抽水机的作用维持水面的高度差提供水压与电源的作用维持电位差提供电压进行类比。第二阶段, 主要介绍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接着介绍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辅助单位及相互换算关系。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对常用的家用电器上的铭牌的观察,让学生了解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值。让学生记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 伏,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 220 伏。对于电压表的使用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认识电压表,要引导学生在对电流表的观察的基础上观察电压表;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表述。 这一阶段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边观察

28、边讨论、师生对话的方式上课,以加深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主要讲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对电压表的指针的调零和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 )。对于这个阶段的知识点来说,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可以采用示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也就是教师可采用边讲解也演示操作,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测简单电路(手电筒电路)的电压(利用教学电源提供2.5 伏和 6 伏两种电压) ,使学生对电压表的量程的选择、电压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联连接和“ +”、“”接线柱)有深刻的印象。告诉学生,电流表的电阻很大,通常可以将其看作一只断开的电键,因此, 可以将电压表的接线柱直接与电源的两极

29、相连接。连线时不考虑电压表 ,先连接好电路,再将电压表与被测元件相并联。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读数时视线与指针垂直。且按照“一看(接线柱量程),二认(最小刻度) ,三读数”的口诀让学生学会读数。第三阶段是学生实验: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由于电路的连接对学生来说是需要不断熟练的过程,因此本实验应该分三个层次完成:首先是串联电路的连接小灯泡是否亮?会排除简单的电路故障,属于复习电路的连接。其次是电压表的使用。再次是在串联电路的不同元件两端测量电压,探索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对于测量并联电路的电压也同样分三个层次完成。同样地,电压表读数时不要

30、求估读,因此,要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五 )单元学习过关检测(1) 双向细目表 :要求题号知道理解答对题达标率会(%)数知识点电压的概念(1)(2)(3)电压的单位(4)(5)电压表的观察(6)(7)电压表的使用(8)(9)(11)电压的测量(10)(12) ( 13)答对题数达标率(2) 检测题 :1. 电路中的电压是由_ 提供的,电压是使电路中_ 发生定向移动形成_的原因。2.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 _ 伏特,家用电器电路的电压是 _伏特,一只蓄电池的电压是 _伏特。3.若需要一个12 伏特的电源,则应该用_节干电池串联而成,或用_个蓄电池串联而成。4. 电压的国际单位制主单位是 _

31、;常用单位还有 _、 _和 _。5. O.36 千伏 =_伏特, 3OO微伏 =_伏特。6. 测量电压要使用 _表,刻度盘上以伏特为单位时, 该表叫做 _表,它的符号是 _。7仔细观察图11-11所示的仪器,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写出主要的观察结果( 1)_ 。(2)_ 。8使用伏特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 必须把伏特表跟被测电路( 或用电器 )_ 联;(2)必须把伏特表的 “十” 接线柱接在跟电源_极相连的那端;(3) 被测电路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不得超过伏特表的_。伏特表可以直接通过导线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这时伏特表测出的是 _ 。9图 11-12 是测灯泡L2 两端电压的电路图和实物图。请按

32、左边电路图正确连接右边实物图。图 11-12图 111110如图11-13 所示电路中,电键闭合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和 V2 的变化是 -()P 向左移动,则伏特表V1A、 V1 不变,C、V1增大,V2增大 ; V2 增大;B、 V1 不变,D、 V1 增大,V2 减小;V2 不变。图 11-13图 11-1411在图 11- 中连接实物图 : 由电池组、电键、小灯泡 L和 L 组成串联电路,用伏特表测量12小灯泡 L1 两端的电压。12把两个小灯泡L1 和 L2,一个蓄电池、一个电键及若干导线组成串联电路。当闭合电键后,发现两个小灯泡均不发光: 用伏特表测量,发现小灯泡L1 两端有电压。

33、若整个装置除了两个小灯泡以外,其余元件都完好,那么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可能是A、小灯泡L1 灯丝断了;B、小灯泡L2 灯丝断了;-()C 、小灯泡 L1、 L2 灯丝都断了; D 、小灯泡 L1 短路了。13. 在一个用两个电阻串联的电路中, 使用伏特表测得电源两端电压如图 11-15 所示 ,则电压为 _伏特 .若使用同一个伏特表测得其中一个电阻两端电压也如图11-15 所示,则此时电压为图 11-15_伏特。第四单元欧姆定律及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在教学要求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欧姆定律属于掌握级要求;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属于理解级要求。具体为:(一)知识内容具体要求:1. 理解电流和电压、

34、电阻的关系的研究过程。2. 掌握欧姆定律。(二 )能力目标具体要求:1. 理解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方法。2. 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索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3. 在研究电流和电压、 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 培养能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能力。4. 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三 )情意目标具体要求:1. 在探索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大胆提出假设。并体验探索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 在探索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过程中,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物理研究的方法教育。3. 通过对 R=U 的理解,领会“比值定义法”这一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5、。I4从实验活动和物理学史的介绍中,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和艰辛。( 四 ) 教学方法具体建议这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二个:欧姆定律和用电压表、 电流表测电阻。 对于这二个知识点,从学习性质上来看,是不相同的。欧姆定律属于物理规律的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既有知识的学习又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策略。对于欧姆定律知识点来讲,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确定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方法。 属于研究性的学习范畴。因此在教学上, 应采用与研究性的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研究电流和电压、 电阻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

36、程序展开教学: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概括总结规律。具体的说,要通过三个层次展开教学。第一层,提出问题:电压是迫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而导体的电阻却会对电流产生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 电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制造学习的悬念。接着让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案: 导体可以采用电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几个?),测量导体中的电流需要串联电流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需要并联电压表,为了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还需要什么电学元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电路图。第二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获得记

37、录的数据。第三层,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条件下,比较三次实验中导体两端的电压 U与导体中电流 I 的比值,可以得出结论: U与 I 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U =K;也可以写成 I=KU。在电压一定的条件下,比较三次实验中导体中电流I 与导体的电阻IR 的乘积,可以得出结论: I 与 R 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IR=K;也可以写成 I=K 。RK ,第二阶段, 主要介绍欧姆定律。 根据研究电流和电压、 电阻的关系的结论: I=KU;I=R若定义 1 欧姆 = 1伏特 ,则上述两个数学式中的常数K 是相等的,且都等于1。于是可以将1安培上述两个数学式合并写成I= U 。这就是著

38、名的欧姆定律。R第二阶段,首先介绍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 由于欧姆定律是研究一个导体的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 所以在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 U、I 、R 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个导体上的电学物理量。接着介绍变形公式:U=IR; R=U。特别要讲清R=U的意义:( 1)导体的电阻是由II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决定的; (2)物理学中用电压U 与电流 I 的比值表示电阻的大小, 因此能以此为依据测量电阻的大小;( 3)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U、导体中的电流I 的大小无关。第三阶段, 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包括通过习题强化

39、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物理原理。对于用电压表、 电流表测电阻的教学,可以分为二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在用电压表、 电流表测电阻的物理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 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设计实验电路图。确定实验需要的电学器件。改变以往按图索骥的被动学习方式。第二阶段主要是实验过程。对于这个阶段的知识点来说,属于技能操作学习,因此可以采用示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可采用边讲解也演示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相对以前连接过的电路,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电路图,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连接电学器件。例如, 顺着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将电键、电流表、被测电阻、 滑动变

40、阻器接成串联电路,再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相对以前做过的电学实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对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的选择;简单电路的故障的排除;电流表、 电压表的读数; 为了减小误差而采用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等方面一一加以指导。需要说明的是, 实验中被测电阻不能用小灯泡代替,因为小灯泡的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不用小灯泡后,电路的通断需要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来判断,这又是一个教学难点。(五 )单元学习过关检测(1) 双向细目表 :要求题号知道理解应用答对题达标率会(%)数知识点电流、电压、电(1)(2)(3)阻关系的研究过程欧姆定律(4)(5

41、)(6)(7)(8)(9)伏安法测电阻(12)(13)(14)(10)(11)答对题数达标率(2)检测题 :1.电压是迫使自由电荷 _ 形成电流的原因;而导体的电阻却会对电流产生_作用。那么 ,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_(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存在着数量关系。2. 为了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可先在_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_与 _间的关系;然后再在_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 _与 _ 间的关系。3. 在图 11-16 的方框内画出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4.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_。图 11-165.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是6 伏特时 ; 通过导体的电流是O.2 安培,导体的电阻是_欧姆;当导体中的电流是O.1 安培,则导体两端的电压是_伏特。当导体中的电流为O时,导体的电阻为_欧姆。6.对一个确定的导体 , 其电阻 R=U 所表示的意思是 -( )IA. 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 导体的电阻也越大;B. 导体中流过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则越小;C. 导体的电阻可以用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中的电流的比值来量度;D. 导体的电阻由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中的电流来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