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有所爱 有所不爱—师爱观念辨析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有所爱 有所不爱—师爱观念辨析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有所爱 有所不爱—师爱观念辨析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所爱,有所不爱师爱观念辨析 关键词:师爱、观念、辨析 摘要:新世纪的师爱应该是:有所爱,有所不爱。师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师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上进心的巨大动力,师爱能引起相应的尊师情感,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爱学生,用爱点燃学子人生的希望。但一味片面盲目的爱学生,则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现行的许多师爱观念却值得我们商榷。主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式,与学生“泾渭分明”式;“遍洒阳光”式,“个别呵护”式;认为“他还是个孩子”,认为“他已经不小了”等几种,显然这些师爱不可取。我们认为教师之爱应是尊重之爱、是公正之爱、是宽容之爱、是原则之爱、

2、是展望之爱;而不是粗暴的怜爱、片面的滥爱、放纵的溺爱、无原则的泛爱、无目的的空爱。我们对学生应该有所爱,有所不爱。 正文: 在成为教师的一刹那,就注定要为教育付出自己的心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既是教师德高尚的表现,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和手段。可怎样去爱学生,让师爱充分发挥其教育效益呢?每一个教师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但事实上许多教师在平时教育表现上并不是如此。 我认为,新世纪的师爱应该是:有所爱,有所不爱。教师必须有所爱,有爱才能开展教育工作,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又必须有所不爱,过泛的师爱将是毫无是处,影响工作的开展。 (一)、以爱遍洒甘露,用爱点燃人生的希望 热

3、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更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有,“仁者爱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学记中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论断,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师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前提。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劳动对象有一种高尚的、深挚的热爱之情,那他就会把自己的教育劳动看成是一种使自己愉快和满意的活动,并把它作为一种需要。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完美的教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他的教育成果时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爱孩子。”他

4、因此把一本书的名字定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只有将热爱学生作为一幢崇高天职的教师,才会真正的热爱它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会为教好书、育好人而殚精竭虑,才会自觉的任劳任怨得献身于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师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上进心的巨大动力,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自入学起,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减少,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性开始增加,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神圣而有光环,教师的举止喜怒成为学生评判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地位的依据。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让我回答问题,老师很看重我。” 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似乎遗忘了我,他似乎从未感到我的存在。”还有学生会认为:“他曾说过我很笨,不是学习的

5、料,不可能有出息。”学生的这些自我评价常常来自于教师给他们的感觉,但却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被教师喜爱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被教师轻视的学生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可见,学生的成长进步与教师的爱师分不开的,教师的爱对学生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推动力,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师爱能引起相应的尊师情感,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并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学习知识上去,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使师生间在感情、心理上更接近,学生会信赖教师,并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功课上来。这种感情的移植作用,使得学生对一位教师的态度和对该教师所讲授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成

6、绩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所教学科就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学的努力,成绩也好;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他所讲授的学科也会受到学生排斥,学生不愿努力,成绩也差。而引起这种差异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运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因此,教师必须有所爱,应当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爱学生,以爱遍洒甘露,用爱点燃学子人生的希望,用自己的爱心托起学生辉煌的明天。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以“不爱”促进爱,用“不爱”燃出生命光彩 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必然,但如果是一味片面盲目的爱学生,则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认为热爱学生要公正、公平,而用恰当的方法,但现行的许多师爱观念却值得我们商榷。 一种是与

7、学生“打成一片”式。这是许多人的师爱观念,特别是新出学院大门的新教师,更有此种观点。他们认为师爱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爱才显得不空泛,才落到了实处,才能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于是,有教师甚至干脆把办公桌搬进教室,把厨房搬进学生食堂,与学生形影不离。与“打成一片”相反的是,另一种是与学生“泾渭分明”式。有些教师认为:师就是师,生就是生,师生之间应泾渭分明,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具有高大感、威严感;教师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不能破环“师生有别,师道尊严”的命题。于是,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他在关爱学生时总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姿态出现。他在学生面前有

8、很高的震慑力;他在教室外不经意的一声咳嗽,会让沸腾的教室立即鸦雀无声。 一种是“遍洒阳光”式。公平是学生对师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爱学生的基本原则。许多教师遵循“公平”的原则,遍洒阳光,既不对优等生另眼相看,也不对后进生不理不睬,而是一碗水端平,平均向学生分配师爱。相反也有一种“个别呵护”式,教师对个别是优等生,关怀备至,力求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对后进生则排斥打击,讽刺挖苦,渴望早一日一棒打死。 还有一种是认为“他还是个孩子”。这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谓是无微不至,细致到能帮学生办黑板报,搞清洁卫生,甚至为学生洗衣服;他能容忍青少年学生类似孩童般的思想毛病与行为过错;他把青少年学生当小孩子去管

9、理,每个学生他都放不下心,每件事他都亲自过问。相反的另一种是认为“他已经不小了”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把学生当作成人看待,在管理上过分强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缺乏科学的引导和监督,近乎放任自流。而学生一旦做错了事,他们又过高地估价了学生的忍受限度而不惜以最刻薄的语言责备甚至辱骂学生。这些教师很吝啬自己的关爱,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已经不小了”,更需要打击与压力,更需要挫折教育。 以上几种师爱观念显然不可取。 与学生“打成一片”,似乎拉进了师生的距离,但并非师生的心理距离。现代心理学证明,有效的空间距离,会产生喜欢或提高喜欢的程度,距离太近或是太远都不利于人际交往。青少年心理学也认为,青少年时期是

10、一个相当躁动与诡秘时期。青少年并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袒露给家长和老师,而是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天地,能够在充足的时空里独自思索,独自生活而不受干扰。过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青少年的自由小天地往往会被作为成人的教师不经意地破坏。有时候,当老师无意间了解了某位学生的隐私,这位学生往往会对这位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或厌恶感。而师生距离的拉近就意味着了解学生隐私机会的增加。反过来,教师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了,教师的言行举止、文化修养就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而教师并非完人,当教师的缺点和小毛病因师生间距离的拉近而裸现出来。学生往往接纳不了教师的缺点和毛病,因而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这位教师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或厌恶

11、感。因此从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和生活实例出发,“打成一片”并不十分科学合理,物理距离的过分靠近,往往带来心理距离的拉大,此 “爱”不爱也罢。与学生“泾渭分明”。这种观点与做法会造成师生间无可弥补的代沟,表面上师生关系正常,但事实上会使学生总被一个“怕”字笼罩,不利于师生双方及时地真实互馈信息,不利于教学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看来此 “爱”也要不得。 “遍洒阳光”式的求公平的爱,其实这种“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管理学意义上的公平是以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个体差异为前提的。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遍洒阳光式的师爱极可能带来不良结果:需要个别关爱的学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分的关心与爱护而逐渐丧失学习

12、信心和动力,不需要太多关心的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反而会觉得教师的关爱约束自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公平的师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感情需要的基础上,对那些很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师爱;对那些颇有独立自理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少分配点师爱。看来对学生遍洒阳光或个别呵护也是要不得的。 当然 “他还是个孩子” 与“他已经不小了”这两种师爱我们更是要不得。这两种师爱观念显然违背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前者看不到青少年心理的日趋成熟与成长特征,将青少年作为儿童进行管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能力和综合素质;后者没有客观地认识到青少年心理不等于成人心理这一特征,将青少年作为“成人”进行管理,这样就极易造成学生认识偏差、行为孤傲乃至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既不要把他们当作“懵懂顽童”,也不要把他们当作“长大的成人”。 热爱学生,是教师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品学兼有现代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