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地理考前冲刺如何指导学生答题一、如何突破影响学生得分的瓶颈描述和阐述事物近年地理命题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主观题部分由以前的填空式为主转变为简答式为主,答案表达对考生构成了一个严峻考验。描述、阐释、论证已成了影响学生得分的一个新瓶颈。例如2005年全国卷1第36题(1)小题中“地形特征”(16分)普遍不知该从哪些方面描述,因而答题不着边际,漫天撒网,结果得分廖廖(浙江平均得分2.25分);再如(3)小题中“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与“水能丰富的原因”相混淆,丢掉“有峡谷,利于建坝”这4分。又如2003年考题中“描述10等温线走向”(16分)不知要分段描述、“走向”与“弯曲”术语不分等等问题都反映出
2、学生的描述、阐释、论证这项能力与高考要求的差距。(一)剖析常见症状1、以现象解释现象例:青藏高原上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有些学生回答:地势高。“地势高”和“太阳能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定的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内在原因,就必须借助“基本原理”来实现: 即现象通过原理与另一现象关联。 2、以原理代替分析例:分析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些学生回答流量大、落差大。应该说“流量大、落差大”是任一地方水能蕴藏量大的原理,答题时必须从地形、气候条件入手具体分析落差大、流量大的表现(成因),结合实际情况把原理扩展开来分析。 3、以部分取代
3、全体例:简述近年来辽宁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多数学生只回答了有利变化,即交通条件的改善;而没有回答不利的变化,如煤炭资源的枯竭。描述变化既要讲有利的变化,又要讲述不利的变化,因此,一定不要犯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典型的表现还有:原因(自然、人为)条件(有利、不利)影响(正面、负面)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经济、社会、环境)措施(生物、工程、技术)意义(两端、中间)要素(总量、结构)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容易出差错,即使是高考试题的答案也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如2003年“人口迁移”题中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直接后果”,就只有有利方面的分析;2005年“扼要说明该小区域
4、水能开展的有利因素”,答案“降水较多、有足够的汇水面积;河流有较大落差,有峡谷地形成较好坝址”,也只包含了开发的有利自然因素,而忽视了淹没农田、移民、拆迁费用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 (二)区分易淆概念例如,2004年“中亚”题分析两河的主要补给,答案是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而部分考生回答的是冰山融水、积雪融水等等,表现为基本概念水清、术语运用不规范。考前复习中要尤其重点区分以下概念:地形、地势、地貌地形类型与地形区气温、光照、热量风化与风蚀冰川融水与积雪融水水文特点与水系特点旅游游览价值与旅游资源价值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自然资源 (三) 总结思维套路全
5、面总结常见的特征描述模式,如: 二、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关注信息呈现的一个新技巧考试大纲的说明指出了高考文综地理信息呈现的六个特点,其中第6条是“逐步给出信息”。从近两年的试题来看,这是命题技巧上的一个重要创新,许多地理“难题”,只有把握了这种命题技巧,才能够比较顺利的解答。(一)从上下小题的联系中提取信息举两个例子,一是2004年全国文综卷1 “白风暴中盐尘的来源”这一小题。如果单独解此题的话,必将难以下手。而此题的答案已通过(4)(5)两个设问的解答,自然“生成”盐尘来源的答案,也就是说,(6)小题的信息隐藏在(4)(5)的答案中。类似的还有20
6、04年“三江并流”题,此题的(4)问是:在开发利用M河时,应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8分)如果单独回答此题,回答指向变得非常宽泛,但如果注意到前3小题的设问,那么(4)小题或许会得到一些思路:第(1)(2)问暗示的信息为开发M河的限制因素是地表崎岖、坡度大、地质灾害多,在湿润背景下开发易导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暗示该地地形起伏大,在湿热背景下,自然带垂直差异大,M河地区的优势是生物资源丰富。第(3)问在于引导考生明白M河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如果考生能明白前面各问所暗示的信息就不难回答开发M河时应如何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了。这两个试题的中心问题指向都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话题,但如果一步到位考查这
7、个问题又是难度太大,所以就通过分解为多个学科性较强的小问,设置层层阶梯,最后归纳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按探究性思路命题。如果能让学生熟悉这类命题技巧(也就是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甚至上面小题的答案就是下面小题的信息),必将对回答学科内大题有帮助。其实2005年“亚热带小区域开发”、“火山喷发原因”题都可以从这种思路中得到启发。36题(1)小题四次地形特征的分析为“(2)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潜力及开发应注意问题”提供了回答问题的几乎全部信息;同时“(3)说明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除了“降水较多”这条要从题干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得到信息支持外,“落差”、
8、“峡谷”这些答案也都隐藏在(1)所分析的地形特征中。由此可见,(1)地形特征(16分高分值)的一问,绝对是“物有所值”的。再看“火山喷发原因”一题。书上是没有像所给答案那样,介绍火山喷发原因,但(1)(2)小题对“生成”(3)答案有启示。从(1)问“喀拉喀托火山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提醒(6820m深)有海沟,这为(2)问板块边界类型埋下伏笔。在(2)板块边界类型判断的基础上,再得出(3)答案“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可见,几乎不相干的3个小题,实际上构成一个答题的信息链。启示:1讲评试题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感悟这种从上下小题的联系中呈现信息的命题的
9、手法,善于从前后小题的联系线索中“推”出答案来,而不仅仅是靠直截了当的运用知识解题。2在日常联考、命题中在设置36题这种大题目时,尽可能向这个方向靠,不仅仅是设几个独立的问题,而是强调提供一个信息链,连锁发问。(二) 从跨学科的材料中提取信息“逐步给出信息”还有意无意的出现在另一种情况中,那就是在跨学科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信息。一个例子是2003年“渡海作战题”。这道题目一个难点是“到底什么时候气象条件有利于渡海作战”。该题历史部分材料中有一个“隐性”提示,即“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可推知渡海作战的时间是6月份,即意味着冬季与夏季相比较,夏季更有利于渡海作战,这样就容易找到分析题目
10、的突破口。另一个例子是2005年全国文综卷1 第39题(1)中地区的判断。历史材料(4)(6)中出现 “图中B城市为万隆”这个信息,这对判断A城市及所在国家(印尼首都雅加达)是一种有效信息。这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既然是三科综合起来的考试,在处理信息时不妨多留心一点,有时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当然,“逐步给出信息”只是信息呈现的一个方式而非全部,解题时应综合处理各种信息。三、如何把握命题变化的趋势关注地理过程(一) 突出过程近年命题的最新导向近年命题出现了往年鲜见的许多侧重考查地理过程(而非地理结论、结果)的试题,如:2004年“白风暴”题中第4问:简要分析在该地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
11、过程。(9分)【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2005年“东南亚”题中第3问: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2005年“河西走廊”题第5问: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8分)【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早,)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2004年全国卷(III)第36题(3)
12、若此次降水为上述类型,请叙述其成因。(9分)【形成锋面雨的原因:华北地区8月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此时雨带北移至此地,东南暖湿气流与北下冷空气相交形成锋面,产生降水。】以上四题都考查了地理发生过程或形成的原因,分值在6-9分之间。这些试题的共同特点是,得出结论并不难,关键是要讲好问题发生的过程或形成的原因,设问的点上很细、很深,知识要求比较具体,并且都是采点给分,不能笼统回答,学生往往都要扣掉一些分数。像这样侧重从事物的发生原因、形成过程角度设计问题,是命题者有意改变“重结果、轻过程”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努力,与新课标重视“过程”的理念也是一致的。因此,复习中需关注这种命题动向,并作出应对。从高
13、考发展趋势看,这类试题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为考试大纲和地理新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地理过程”思想。高考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中提出:“要求学生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描述和概括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与发展变化的能力。”从地理学科发展来看,“地理过程”研究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代表了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因此,考前有必要加强“地理过程”总结与渗透。(二) 渗透 “过程”考前复习中思路跟进根据命题的这种变化,日常进行复习中,要把以往复习中容易遭到忽视的一些“过程” (指地理原理中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衰退、消亡过程的知识,如逆温过程、土壤盐碱化过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换过程等)
14、挖掘出来,并在课堂复习中、练习中、模拟考试中进行强化,力求突破过程关。如联系到热点问题“卡特里娜”飓风时,就要把飓(台)风的形成原因(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26以上广阔海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也作为重点,掌握得精细化。又如,“冲积扇形成过程”,即“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所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由于流速降低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此外,类似的还有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风积地貌等等。在新形势下,接轨高考,我们的一些复习习惯也要跟着转变。(三) 梳理“过程”搜索课标成复习专题高考中像上述四题这样考“过程”,引导的是一种理念。而最新课程理念集中在 “课程标准”体现出来,因此,强化这一问题的复习,
15、不妨与新课标挂挂钩。以下是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自包括三本必修、七本选修内容)中摘录的有关发生原因、形成过程知识的部分条目:·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读地表景观图片,说出河流、黄土、冰川、风沙、喀斯特地貌等地表形态的形成演化。· 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观察海底地形图,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运用资料,从地理角度说明旅游景区景观特点的形成原因· 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进口业务协议模板汇编
- 2024年销售三方协议格式样本
- 2024年石渣石粉供应与分销协议
- 2024年深圳企业劳动协议样式
- 2024年页岩砖买卖协议示范文本
- 教师职业发展与培养机制分析
- 2024信报箱委托生产项目协议细则
- 【含答案】烟花爆竹储存模拟试题
- 数智化研究生教育治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 2024高端IT项目管理协议样本
- 应届生学历学位证明模板
- 2023年海尔各季度财务报表分析
- 迈尔尼《战争》阅读练习及答案
- 高一(17)家长会 (共32张PPT)
- 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完整
- 输电线路工程基础施工方案
- 人工工日单价计算表
- 廉洁风险防控手册
- 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PPT课件
- 《中国古代文学史——杜甫》优秀PPT课件
- 仁爱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5Topic1sectionA的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