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_第1页
我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_第2页
我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_第3页
我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_第4页
我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58?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郑秀君(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摘要】在FDI技术溢出效应已经在理论分析上获得认同的前提下,本文搜集整理了我国19942005年的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的大部分文献和西方经典文献,着重从模型形式,数据选取,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模型的统计检验等角度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领域的模型,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析与评价,总结了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特点,从而为广大学者及政策决策者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

2、调整和深化.关键词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TheReviewonPositiveResearchesofTechnologySpilloverEffectofFDIinChina:1994-2005Abstract:Technologyspillovereffect(TSE)ofFDIhasbeenrecognizedbytheoreticalanalysis.Onthispremise,mostofliteraturesaboutpositiveresearchesonTSEofFDIinChinafrom1994to2005andsomeclassica

3、lliteraturesfromthewesternworldarecollectedinthispaper.ThemodelsandmethodsinthepositiveresearchesofTSEofFDIareclassifiedandvaluedfromdifferentaspectssuchastheformandstatisticstestofmodels,theselectionofdata,theestimationofmodelparameters.Thespecificationshavebeensummarizedthroughtheabovework.Scholar

4、sandpolicymakerscanbenefitfromthesummarizationtopromotethedeepeningandadjustmentofthestrategyofourcountry'sreformandopening.Keywords:FDI;TechnologySpillover;PositiveResearch;Review引言自2O世纪60年代MacDougall(1960)首次把技术溢出效应作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进行分析以来,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学术界基本的看法是"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已经在理论分析上获得了一致性的认可

5、,但关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却不一致."我国学者对此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比较盛行.本文查到的第一篇关于分析FDI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59'术溢出效应的论文是1994年,从1994年至今,我国学者关于FDI的实证研究都热衷于借用外国学者的各种模型,方法来测算FDI技术溢出效应,再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虽然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我国的FDI存在正的溢出效应,但学者们采用的方法,模型都不相同,并且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综述的文章.笔者不顾才疏学浅,搜集整理了19942005年我国学者关=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

6、研究的大部分文章和国外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经典文献,进行逐篇分析考证,首次对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现状进行详尽述评,期望能对学术界这一热点问题的实证研究方法有更新的把握与认识.一,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现状简述测算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与否的方法有很多,有的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验证(O-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有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验证,有的就某一产业进行案例研究,还有的采用一些指标如"生产率差距"来衡量是否存在技术溢出等等.本文据此分类加以介绍:1.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相对于联立方程模型而言的,它以单一经济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因素

7、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应用得最普遍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为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两大类.在研究中发现,FDI技术溢出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表现在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自变量)就有多个,所以中外学者应用多元线性模型来分析FDI技术溢出.笔者按照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分类介绍:(1)以y(产出)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我国学者将外资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纳入到内资企业的生产函数当中,通过建立一个能测度外资影响的内资企业的生产函数来评价FDI技术溢出效应.他们的做法是:以y(行业/企业产出水平)作为因变量,通过该因变量对于FDI的回归系数的符号,大小以及显着程度

8、,来判断FDI对于引入外资的行业/企业业绩变化的影响,并以此来断定是否存在技术溢出,如果FDI前的系数为正并通过了检验,则认为存在技术溢出;反之,则认为不存在技术溢出.笔者遵循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思路以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2)以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模型.有少数学者采用这种模型:将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作为因变量,而将FDI与其他环境,产业以及企业特征变量和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作为自变量,研究FDI是否对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如果FDI变量的系数为正,则认为发生了正面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根据其他特征变量系数的估计值,可以判断相关因素对技术溢出的影响.查到的代表性文献有

9、:陈涛涛(2003,2004,2005)等6篇和孟亮,宣国良(2005).(3)借鉴Feder模型的多元线性模型.有很多人借鉴Feder(1982)的做法,把整个经济划分为外资和内资两个部门,并以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最终的计量方程.一种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把FDI作为其中的一个自变量来直接测度溢出效应系数;另一种仍然以产值或产值增长率等传统的增长指标为因变量,将FDI与国内资本分开,作为独立的生产投入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FDI项的系数度量的就是溢出效应.?6O?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表1以Y(产出)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单方程模型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作者数据的选取统计检验结

10、论或分析方法秦晓钟(1998)1995年工业行业横截面数据最/J-乘法通过+沈坤荣(2001)面板数据似然不相关回归R00.34+王美今(2001)1997年31个地区的截面数据回归一1.789+包群(2002)1979200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协整分析+张建华(2002)截面数据回归分析t一1.165+潘文卿(2003)19952000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通过+王志鹏(2003)2000年工业行业横截面数据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行业内+严兵(2005)19992003年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通过+徐全勇(2005)1995年工业行业横截面数据回归分析通过+周燕(2005)横截面数据最小二乘法+郭英(2

11、005)3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通过其他+朱津津(2001)1995年工业行业横截面数据多次一元回归+张吉鹏(2003)2000年横截面数据回归分析R0一O.49O.68+行业内一李广众(2005)面板数据似然不相关估计法地区内+何春燕(2005)2002年工业行业横截面数据回归分析通过+姚利民(2005)1988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通过独资>合资赵英军(2005)5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通过+蒋殿春(2005)5年的行业数据回归分析tz1.8O+顾保国(2005)19872004年全国的面板数据似然不相关回归R00.3O.4+注:实际查到的文章很多,几个作者使用同一模型

12、的,以最早发表者为准;统计检验中"/"表示没给出或没给出全检验值;结论中"+"表示正溢出,"±"表示溢出不明显,"一"表示负溢出,"其他"表示除了港澳台之外的其他外商投资,下同;周燕,齐中英(2005)原文采用的数据是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但其给出的分析结果并不是按年份给出的,所以笔者没有列出其模型的检验值;本表仅列出第一作者,下同.表2借鉴Feder模型的多元线性单方程模型模型参数的估计作者数据的选取统计检验结论方法或分析方法何洁(1999)19851997

13、年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一1.O7,R0一O.56+19931997年28个省连续5何洁(2000)回归分析R.一O.41.一1.71+年共140个数据包群(2003)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R一O.67,t=1.84+田慧芳(2004)19852002年数据回归分析R.一O.62.F=4.98+汪立鑫(2000)19921998年数据回归分析通过+赵奇伟(2005)19802003年数据回归分析R.一O.29,F=0.68黄珂(2005)20002003年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通过+汤勇(2005)19932002年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通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

14、005?61?2.联立方程模型Kokko(1994)认为,在前人所作的实证研究中,对通过学习和模仿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和通过竞争产生的溢出效应未加以区分,前者可能是外资的数量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比例关系,而后者却是内外资企业相互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证方面,Kokko首次将这种内外资企业互动的思想纳入到实证检验中,他构造了用于检验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互作用的联立方程模型.我国学者严兵(2005)参照Kokko的做法,首次建立了联立方程模型并采用35个工业行业19982003年共210个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3.其他方法其他方法没有运用明显的计量经济模型,有的学者通过考察技术进步与FDI的关系来衡

15、量技术溢出效应:用资本产出率或索洛剩余(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以之作为因变量,FDI作为其中一个自变量,FDI的回归系数反映了技术溢出效应.如于俊艳(2005),赖明勇,包群(2003),李小钟,张小蒂(2004),袁诚,陆挺(2005),王飞(2003)等.有的学者采用"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差距与该行业内企业劳动生产率最大值的差距"与"FDI在该行业的投入比重"的相关性来衡量是否存在技术溢出,如袁慧萍(1994).有的学者通过考察技术效率与FDI的关系来衡量技术溢出效应,如林敏(2004),姚洋(1998)等.4.调查问卷,案例分析还有一些学者采用

16、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如朱华桂(2003),周新军(2004),许罗丹,谭卫红,刘民权(2004),陈涛涛(2005),吴婷,于英川(2005)等.5.从东道国吸收能力角度研究FDI技术溢出赖明勇,包群(2002,2003,2005)提出从"东道国吸收能力角度"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丰富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赖明勇,包群,阳小晓(2002)和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2005)等.二,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与评价1.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1)以y(产出)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单方程模型.

17、以y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单方程模型测算FDI技术溢出效应总的说来有如下特点:模型的形式多是借鉴外国学者,如Caves,Kokko,Feder等经典文献中的模型;数据的选取虽然有截面数据,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数据,但时间跨度较短,尤其是面板数据,时间跨度多为5年,有的学者数据交待不清;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多为普通最小二乘法;计量模型的统计检验R,t,F值均较小,大多数模型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具体来讲,以产出y为因变量的单方程模型的文章本文列出了19篇,其中18篇文章得出了技术溢出效应为正的结论,1篇文章的结论是溢出效应不明显.从FDI前的系数为正上看有18篇文章得出FDI技术溢出效应为正,但从统计检验上

18、看,有10篇文章没有通过检验(通过检验的标准为R>0.80,F值达到两位数,>2).通过检验的8篇文章中,7篇文章选用的是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其中截面数据是我国工业行业数据,但是外资在我国工业结构中分布极不合理,这违反了选用数据的同质性,另外,选用某年的截面数据只能测算某年的技术溢出效应,选用面板数据时间跨度较短.1篇文章选用的是1988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由此可见,以y(产出)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单方程模型的19篇文献中,在不考虑模型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文章的结论可信.?6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2)以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多

19、元线性模型.陈涛涛的研究数据只说是从统计局购置的84个4位码的数据,没有交代是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数据,还是截面数据,并且是哪一年的也不知道,可以说数据交待不清.另外,在原文中也出现了R.,t,F值较小的情况,即没达到通过检验的标准(R.>0.80,F值达到两位数,>2).至于其后续研究(2005)中建立的"双机制双因素模型"中加入了两个外资变量"FDI与v/Z(厂)",R.值很低只有0.46,这说明本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FDI并不是简单的线l生关系,并且选取的数据采用20002002年我国制造业中15个两

20、位码行业中的320个四位码子行业数据,看起来应该是面板数据,但时间跨度只有3年,所以陈涛涛的研究还不能支持技术溢出效应为正的结论.孟亮,宣国良(2005)的研究,选用数据时间跨度只有2年,又将其看成是同质的,R.一0.676,应该说也没有说服力.因此,以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模型测算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不能支持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为正的结论.(3)借鉴Feder模型的多元线性单方程模型.借鉴Feder模型的多元线性单方程模型的8篇文章,其中有7篇文章的结论是存在溢出效应,1篇文章认为不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结论是正溢出的7篇文章选取的数据有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全部用回归分析,但

21、通过统计检验的只有3篇,并且存在样本数少的问题(合适的样本容量应该是7z>30或7z>3k):汪立鑫,曹江(2000)选用的数据是199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数7z一7(而模型中有5个待估参数);黄珂(2005)选取的数据是20002003年30个地区连续四年共120个数据(面板数据),但时间跨度只有4年;汤勇(2005)选用的是1993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7z一10(模型中有5个待估参数).因此,借鉴Feder模型也没有测算出我国FDI技术溢出正效应.2.联立方程模型由于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时它们之间决不是单一方程模型所描述的那种简单

22、的单向因果关系.因此,对于较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必须用多方程联立模型才能加以正确地描述.采用单方程回归估计FDI技术溢出效应,没有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总产出,国内资本存量,外商投资资本存量,劳动投入量和经济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的多向因果关系.FDI与GDP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因果关系,应该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测算.迄今为止,在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中,明确提出利用联立方程模型的只有严兵(2005).严兵并没有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角度解释使用联立方程模型的原因,而是从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来使用联立方程模型.虽然严兵的结论认为存在正的溢出效应,但严兵选取的数据仅是19982003年的面板数据

23、,因此,笔者认为存在正的溢出效应的依据并不充分.3.关于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多数是考察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与FDI之间的关系.技术进步与FDI之间如果用回归分析,就不存在技术溢出;用协整分析就存在技术溢出,说明结论不同与分析方法有关.技术效率与FDI之间用回归分析,虽然得到了正溢出效应,但查看姚洋(1998)原文,其统计检验的R.只有0.12,显然不能支持FDI正的外部效应的结论.再查看林敏(2OO4,学位论文)原文,就知道直接进行DLS估计的话R.很小,根本没通过检验,还得考虑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显然处理异方差后的R.值为0.97,很接近于1.可以说,通过考察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与FDI的关系来测

24、算FDI的技术进步效应是一种方法,但不能将二者进行简单的回归.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63?4.问卷调查,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主要是想通过掌握一定的变量来研究和了解另一些未知量,从而达到深刻认识某一经济现象的目的.它尤其适用于定量分析问题,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出正确的数据以供科学决策.我国学者设计的问卷形式基本上是封闭式问卷,对于一些问题比较清楚,答案数目相对较少,以了解因果关系为主要目的的社会调查项目,可采取此种方式.但是FDI技术溢出效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调查课题,设计出全面完整的备选答案是比较困难的,一旦设计不全面或存在其他问题,调查结果

25、受到很大影响.再者,由于封闭式问卷的答案是有限的,回答者只能在规定的答案中选择,很难将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这势必丧失获得许多建设性意见的机会,影响了调查的准确性和开放性.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答案,由调查对象自由作答.我国学者采用封闭式问卷,但对问卷结果缺乏深刻的分析,导致有的学者在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上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有的学者的案例分析只是对这一产业现象的描述,可以说连统计上的规律都没有提供,其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因此,笔者建议大力提倡调查问卷的方法,学者们走出办公室,书本和外语文献,到FD1分布的地区,行业,公司里去调研,访谈,发放问卷,这样能够正确把握所研究经济现象FD

26、I技术溢出的经济学内涵,找出经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相互间的联系,正确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特别是在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可以发现隐含的变量.另外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及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时,对搜集样本数据是很有帮助的.5.从吸收能力角度实证分析FDI技术溢出效应赖明勇,包群(2002)主旨思想是这样的:首先以经济增长率g为因变量,以FDI为自变量进行第一次回归(也就是回归分析这个模型gCO+CFDI),估计出FDI的系数为0.0319,但R一0.459,DW=O.324,F一17.122,均偏低,可以说没有统计检验,是无效的;接着仍以g为因变量,以FDI和FDI×CP为自变量进行第

27、二次回归(也就是回归分析模型gCo+ClFDI+C2FDI×CP),估计出FDI×CP的系数为0.405,0.405>0.0319,以此来说明"FDI的确更多的是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作用于经济增长,即流人我国的FDI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少的反映在资本积累效益(FDI)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外溢效应(FDJ×H)方面."但是,在第二次回归中FDI的系数为一0.421,而FDI×CP的系数为0.405,这就说明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与挤出效应同时存在,并且挤出效应比技术外溢效应还要大(因为一0.421的绝对值大于0.405),

28、也就是不存在技术外溢效应了.这与前文的解释是矛盾的,不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怎么还会"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外溢效应(FDJ×H)方面"呢?赖明勇,包群的后续研究(2005)中,明确提出其论文的核心假设技术外溢取决于技术吸收能力,选取了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两类度量指标,设定了3个检验方程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第一个检验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H的系数为0.183,技术外溢效应FRD的系数为0.24;第二个检验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开放度与技术外溢效应结合起来的变量(OPEN?FRD)系数为0.191;第三个检验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技术外溢结合起来的变量(H?FRD

29、)的系数为0.103.因为在3个检验模型中均以经济增长率g为因变量,其余均为自变量,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只能说明自变量H,FRD,OPEN?FRD,H?FRD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已(与因变量g存在线性关系).在原文中,技术外溢效应FRD的系数为0.24,当技术外溢分别与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结合起来的变量(即H?FRD和OPEN?FRD)的回归系数却各自降为0.103和0.191,?64?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很明显0.103和0.191小于0.24,这就说明当技术外溢分别与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结合起来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降低了,并不是文中所解释的"吸收能力大小对技术

30、吸收结果起到关键作用",也没有验证文中的核心假设技术外溢取决于技术吸收能力.另外,原文的核心假设是"技术外溢取决于技术吸收能力",选取了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两类度量指标衡量技术吸收能力,并且技术外溢效应FRD也有明确的计算公式,在不考虑技术外溢效应的计算公式正确与否的前提下,应该以技术外溢FRD为因变量,以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为自变量设定检验方程,而不是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来设定检验方程.其中技术溢出用"各省份引资在全部外资中的比重作为权重的加权之来代替",这值得商榷和考证,至少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三,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的特

31、点总结经过上述分析,我国学者多数选取中国工业部门的数据来验证西方经典文献中的模型,虽然估计出来的模型变量的系数为正,但多数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少数通过统计检验的模型在数据的选取上还存在问题,所以说目前为止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还不能证明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为正.除此之外,还有如下问题:1.没有考虑技术溢出效应的时滞如果要确切测算出FDI技术溢出效应,为我国引入外资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就必须考虑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时滞问题.事实证明,在经济学中,变量y(因变量)对另一些变量X(自变量)的依赖很少是瞬时的.常见的情形是,y对X的回应有一个时间的延迟,这种时间延迟就是滞后.也就是说,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的

32、一些滞后值,滞后的长度有时会事先已知,但一般是未知的,可以有限,也可以无限.另外,滞后的结构也是形式多样,比如,可能是逐渐降低的,或者前几期的影响较小,然后很快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消失.这些滞后的影响产生于习惯的持续,制度或技术的约束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期望效应.所以为了描述和模拟经济数据的生成,经济模型中的行为和技术关系就必须包含时间滞后.有多种原因证明,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时滞,也就是滞后.例如,跨国公司主要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和过程,技术创新溢出到竞争对手的速度,技术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能力,配合工程设备的到位能力,制定产品营销政策所花时间直至产品上市都具有时滞性.在实证分析中,有极少数学者考

33、虑到时滞的存在,大多数没有考虑,主要表现为用当年FDI值,GDP值来测算当年的技术溢出效应.2.指标选择上的随意现象表现为不同学者对同一变量使用完全不同的数据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是研究结论众说纷纭,甚至截然相反.例如,模型中的因变量总产出y,有的学者用工业总产值衡量,有的学者用销售收入衡量,有的学者用GDP衡量,还有的学者根本就没有交代就回归出了参数;人力资本存量H,有的学者用各地区每年高校人数的比例衡量,有的学者用教育投入经费衡量,有的学者用学历(高中,大专)衡量.除此之外的其他变量在数据的选取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上述不同的指标无论在个体的截面分布

34、上,还是在时间的序列趋势上,均会呈现显着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同.也就是指标运用的随意性必然会伴随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由此,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是杂乱无章的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65?3.数据提供上的不明确现象例如,陈涛涛用"从国家统计局购置的包括84个四位码的行业数据"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并没有交代这84个数据选取的是哪一年的横截面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还是平行数据(面板数据),只是说这些行业数据主要归属于15个制造业的主要行业.另外,有些学者虽然提供了数据的出处,却没有提供样本数是

35、多少.在研究中发现,有少数作者将数据附在文章后面,或者将初步整理的数据列在正文中,有利于读者交流考证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这是应该提倡的.4.指标运用上的欠严谨现象表现为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欠严谨,欠规范,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误导读者.例如,赖明勇,包群(2002)利用中国经济19801999年共20年的统计数据估计如下的回归方程式,其中H代表人力资本,y0代表初始人均产值,A代表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变量.当作者首先引人FDI一个变量时,得模型g+CFDIFDIXH+C3Yo+C4A.原文据此认为,"单独考虑FDI的资本积累效应时,回归系数为正,但这一作用并不显着(0.0319)".

36、该观点显然有失偏颇,FDI积累效应是否显着地存在,关键看该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原模型中相应的:4.138,原文已明确检验结果在19/6的显着水平上显着,这就说明了FDI的积累效应显着地存在.而回归系数0.0319反映的是FDI对g的边际影响的绝对值,这一绝对值的大小直接受模型中g和FDI两个变量的计量单位的影响,严格讲它是一个有名数,我们不可以根据这一数值的大小而认为FDI对g的影响是否显着.5.不重视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的显着性检验一般来讲,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通行做法是,使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出模型的参数及相应的检验值之后,应该将回归分析结果写成标准形式,并对回归过程作出解释,特别是

37、将计算出的t值,F值,DW值与各自分布表中的标准值进行对照比较,只有当计算的t值,F值,DW值大于分布表中的标准值才能说明回归模型在整体上是显着的,单个参数也是显着的.但是我国学者在实证分析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提供检验值或检验值提供不全,没有与分布表中的标准值进行对照,就根据FDI的系数为正说存在技术溢出效应,这暴露了我国学者对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与把握上存在的问题.6.滥用回归分析由于大多数学者用OLS法来估计模型参数,所以有必要澄清回归分析的作用.线性回归模型是线性模型的一种,它的数学基础是回归分析,即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线性模型,用以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是

38、在对线性回归模型提出若干基本假定的条件下,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得到了无偏且有效的参数估计量.在实际的计量经济学问题中,完全满足这些基本假定的情况并不多见.所以在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回归分析时,必须对所研究对象是否满足OLS下的基本假定进行检验,即检验是否存在一种或几种违背基本假定的情况.经过计量经济学检验发现,出现一种或多种基本假定违背时,不能直接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而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或发展新的估计方法.违背基本假定的情形有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随机解释变量问题等.在研究中发现,大量的文章没有考虑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要满足的基本假定,特别是有些模型设置了多达6,7个自变

39、量的情况下,就直接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这显然是欠考虑的.笔者在研究中没有专门对每个模型进行是否满足OLS下的基本假定进行检验,但是在这里有必要提出并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6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7.高估了FDI技术溢出效应有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利用单方程模型测算FDI技术溢出时,虽然FDI前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检验,但是也不能得出存在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结论.原因是,例如Feder模型,优点在于较好地区分了外资与内资的差异性,阐明了FDI外溢效应的原因.然而此类模型中所得到的FDI对GDP的额外贡献不仅仅是技术外溢效应,还包括了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生产率差异.回归分析并不

40、能说明存在技术溢出,因为所谓的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可能主要是通过外资企业自身较高的生产率而产生的,直接受益人只有外资企业本身.即现阶段外资企业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其自身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非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其实,我国少数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如袁诚,陆挺(2005)"由于FDI的进入与外资引入国本身的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人们会在溢出效应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把生产效率的提高归因于FDI的溢出作用,而这样的度量偏差非常可能在单方程的计量经济分析中产生."又如王志鹏,李子奈(2003)"如果外资更倾

41、向于到生产率高的行业投资,或者是被吸引到总体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区域,那么观察到的特定行业内的或一省内的外资比例与国内企业生产率之问的相关关系就很有可能高估了外溢效应的程度.也许根本就没有外溢效应发生,但回归结果可能会出现正的外溢效应".四,结论第一,从计量经济学角度以及经济理论角度考虑,多元线性单方程模型没有测算出FDI技术溢出正效应.第二,由于FDI与GDP之间是双向因果关系,可以用联立方程模型来测算FDI技术溢出效应.第三,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时滞问题经过分析验证已经存在的,是测算FDI技术溢出效应必须考虑的因素,使用当年FDI和产出来测算当年的技术溢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不符合实

42、际经济发展情况的.第四,通过分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FDI之间的关系来测算FDI技术溢出效应也是一种方法,但不只是将二者简单地进行回归分析,应探讨其他分析方法.第五,由于我国FD1分布具有中国特色,直接借鉴外国学者的模型再用中国工业部门的数据回归来测算我国的FDI技术溢出效应显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应大力提倡问卷,案例分析法.很显然,FDI技术溢出效应在理论上已为广大学者接受,现阶段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就是从方法论上有所突破,探索到测算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模型,方法.从我国引资政策和FDI在我国的实际分布情况出发,不照搬国外学者模型而是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经验,方法,采取调查问卷与案例分

43、析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FD1分布的地区,行业,企业中去搜寻新的经济变量和指标,借助于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不断修正中,探索出测算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模型,方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67?参考文献1严兵:以竞争换技术战略与外资溢出效应,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2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3王志鹏,李子奈: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4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社

44、会科学2001年第5期.5周燕,齐中英:基于不同特征FDI的溢出效应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6秦晓钟,胡志宝: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江苏经济探讨1998年第4期.7潘文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8包群,赖明勇: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02年第6期.9何洁,许罗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2期.-10汪立鑫,曹江:外国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11赖明勇,包群,阳小晓: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能

45、力: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12赖明勇,包群,阳小晓: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引能力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13陈涛涛:移动 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案例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1期.-14朱华桂: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3年第2期.-15周新军:跨国公司在天津的技术外溢的调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16袁诚,陆挺:外商直接投资与管理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17赖明勇,包群: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湖南大学2003年第4期.-18刘金钵,朱晓明:跨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19于俊艳,外部效应,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2期.2O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12期.21许罗丹,谭卫红,刘民权:四组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