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点读技术,化教材,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_第1页
借助点读技术,化教材,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_第2页
借助点读技术,化教材,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借助点读技术,活化教材,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论文借助点读技术,活化教材,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刘敬雯1陈玉卿2(1、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 2、金州新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大连116100)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基础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借助点读技术,活化教材,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意义,例举了如何使用教材文本培养学 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方法。关键词:点读技术;教材文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4-0159-03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基础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英语教学区域发展不均衡,两

2、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以大连市2011年中考英语成绩统计数据为例,城乡之间平均分相差 36.61分,及格率相差近38个百分点,优秀率相差近23个百分点,高分段(110 分以上)和低分段(30分以下)所占比例接近或超过 10%,10分以下的学生 占学生总人数的4.03%,其中0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47%。导致区域发展 不均衡和两极分化有很多原因,如社会环境,学校设备等客观原因,但就其英语 课堂教学本身来说,可以主要归结于下述两方面的原因:(一)师资水平层次不齐,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略学习 过程对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在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十年间,毫无疑问,基础英语教学取得了

3、很大的成就,但在外语教学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个误区:“把外语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以为只要通过课件把老师需要讲解的语言现象反复重现,把各种练习设计到位、使学生把 练习做对,就达到了外语训练的目的。更多的人以为外语不过是一门工具, 只要 通过了所有的考试,这门工具就算是掌握了(周燕,2010:295 )。”二十几年前,英语教育前辈许国璋先生曾说过,“中小学十几年,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百 十遍从几十字到几百字的对话或课文, 操练一些四会五会的技能,束缚了孩子们 的智育发展,忽视 了心智健 全成长,我们对不起 他们(转引自韩宝 成, 2010:300 )。”(二)教师忽略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忽略教学过程中利用

4、教材对学生拼读、 朗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等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导致学生 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 :“基础教育 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 用能力”。课标也对各级别的中小学生都明确提出了拼读和朗读的要求,但 事实上,对很多课外提前学教材,课上再学教材的很多学生来说,能流利地、有 表情、有理解地朗读所学课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更多

5、的时间花在做练习题上,机械地背课文上,从而导致其中一部分学生在第一次学教材时就失去了信 心和兴趣。苏霍姆林斯基(1984:30 )说:“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 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课标明确指出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 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对教师来说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资源,在源头上避 免两极分化是基础英语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二、借助点读技术活化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意义(一)点读技术进入英语课堂,可以弥补教师语言素养的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点读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再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学生不是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在教学环

6、境上也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专 业素养,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及使 用工具增强语言交流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听觉能力、语感、语音语调和交际能 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从语音方面来看,点读技术体现了学习英 语的交际模仿能力,通过点读技术可以引入标准地道的语音资源,从而保证学生 语言输入的精确性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同时形成标准的语言环境,因此,可在 一定程度上减小教师个体发音不准确带来的影响。(二)借助点读技术活化教材,有利于学生音、形、义的角度全方位理解教材文本意义,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教材是师生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对象和

7、客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凭借。相比非教材文本,教材文本被赋予了更多的优越 性,特殊性和权威性,因此教材文本也曾一度被看作是“经典”或“圣经”。然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转变,“教材不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的编排,教材的权威性应是知识的发展价值, 而不是知识 的储藏价值”,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仓库(杨启亮,2002 )。点读技术支持下的英语教学可以让教材开口说话,其惟妙惟肖的声音既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对教材文本情境的想象力和思考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永不会厌倦且可以随叫随到的“教师”指导,为学生栩栩如生地开

8、展小组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仅从语言工具的意义来看语言及其教育是十分狭隘 的观念。(韩宝成,2010:300 )借助点读技术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情感因素无疑 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三、如何借助点读技术活化教材,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借助点读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能力是学生理解教材文本意义的前提,也是有效解决两级分化问题的突破口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但受考试分 数的诱惑,英语课堂上,人们所熟悉的朗朗读书声已经很难听见了,朗读和朗读训练严重缺失,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会不会朗读课文。这也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的重要原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

9、在 10年内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 和技巧的列表中强调学生在“能流畅地、 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之后才“能 区分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性”。据笔者所观察的课堂,没有看到一位老师是在确保学生会朗读之后才对课 文进行分析的,导致提前学的学生越学越好,没有提前预习的学生怎么学也学不 好,慢慢失去了英语学习兴趣和成功感。“能说出来的东西,听起来也就很方便(朱纯,1994 )。”问题是不会说的情况下,如何听老师讲解,更不用说用现听 来的英语来分析教材文本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他们成功学好英语的第一步。朗读不 但有利于语感培养,提高学习兴趣,还

10、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意义。叶圣陶说:“要 考查学生对文字理解与否,听他宣读是最简便的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 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转引自韩昉,2009 )。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能赋予文字以生动的意义,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 跃的状态,注意力十分集中,并能捕捉到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起始阶段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教学生学会拼读,分辨重音,划分意群,关注人物角色,尝试根据句意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使用不同的语调 构建自己对教材文本的诠释和理解。(二

11、)通过有指导地默读获取文本信息,分析文本的写作框架,建立文本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是活化教材的立脚点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词语的音、形、义不断得以巩固,并有机结合起来,随着朗读输入的增加,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材料不断增加, 对英语语言现象的 敏感度也不断增强,这既有助于语言材料的记忆和积累,也有利于在头脑中建立 新的语言机制,为深入分析语言和灵活运用语言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继朗读能力 的培养之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是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英语课堂上,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英语课堂观察的 重要内容。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更多地关注文本下的词汇、语法、句型等教学目标的确定,往

12、往忽略对有效阅读策略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 通过完成大量的阅读理解练习题来提高的。事实上,阅读过程应该是读者主动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过程,靠被动地回答各种问题或完成各种任务并不利于学生阅读策略的掌握。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指导 学生通过不同的默读方式学习和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提升学生主动分析阅读材 料的能力。通过看标题略知文章主题,通过辨别文体,了解行文结构特点,通过 分析文本的写作结构,把握上下文之间的联系,通过阅读首尾句感悟文章的意旨 等等。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利特”。只有教师指导学生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所赋予的文本的主观意义。(三

13、)通过复述、转述、概述、课本剧、新闻播报等形式对教材文本进行信息转换和二度开发是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人文价值的重要途径英语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任务型阅读活动完成后,文本的框架搭建好了,关键 词找到了,教师却不引领学生充分运用概念图或表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教材文本 的信息转换能力或是对教材文本的二度开发能力;相反,更多的教师,要么急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迁移运用,要么去完成与考试相关的各种练习题。听、说、读、 写都是在运用语言,都有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听和读是由外部语 言转换为内部语言;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转换为外语语言。 外语语言是由声音或 文字表述的,内部语言是大脑在听、读和思考问题时使用的语言

14、;外语语言是内 部语言发展的必要前提,内部语言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外语语言的发展(程玉根, 2010 : 51 )。由此可见,运用概念图或文本结构分析框架进行复述、转述或进行 课本剧表演、新闻播报是吸收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它既可以降低学困生完成 任务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因素,这种能力的形成 是经过反复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的过程,即语言“内化”。(四)通过情景设计提取文本中的语言素材进行创造性仿写、扩写或缩写是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根本保证学以致用是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对话、课文、词汇、语法等 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展开。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写作教学

15、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据统计(潘正选,2010:51 ),学生喜欢作文的初、高中分别 是15%、20%,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训练不积极主动,认为英语写作困难大、 用途小、耗时多、见效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后发现,这 主要是因为教师在给予学生写作方面的指导缺乏,写作题目随意,缺乏明确的目的,导致学生在完成的写作任务过程中仍然使用已有的知识多,使用当堂所学的知识少,在表达时没有思路,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写作情景的设计,情景设计时主要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情景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特点; 其次,情景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 识的迁移运用;最后,情景写作提示是否明

16、确。例如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 七年级下册第五模块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关于“hometMwn he mycou ntry ”的,笔者设计了如下仿写情景设计:假如你是伦敦奥运会的志愿者, 在做志愿者期间开通了自己的网络日志,请根据表格内容介绍一下你眼中的伦敦 和剑桥。鼓励适当的发挥,要求主题明确。Cutrilindyt S L>ndHiCiiriibridgrhim ton(capital)gt ugraphyIn lhe east of England on the River Cain 64 ktrt >1 n Lhc south uf Lulaml on the Rier Tha

17、nite(336 krn )Popukuioit100.0007,000.000Hi sion 邂罠2 ,000F Lurioiis Li(bf'sCambridge I' rnvrrsitvBig HvuBu(jkin_'IV】Tow " !: id申CH nmtrhot innnt)l cold in ninJrr根据教材内容,本模块的语法重点是比较级,但根据笔者的观察,大多数教师 习惯为学生设计介绍你的家乡和祖国,为什么这样的设计不好呢? 一是因为学生 大脑中并没有关于自己家乡介绍的词汇或表达的储备,会制造很多汉语式英语; 二是因为学生不会有意识的使用本

18、模块所学的比较级;三是因为情景设计所带来的学生难度,很难给学生给予学以致用的情景启发。四、结束语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回答说:“因为它在那里。” 文本也在那里,像山峰一样,向所有的人敞开,文本中有一个遥远的生活世界的结晶,有一个无穷无尽的意义的源泉。重新展开那个生活世界用来作为“此 在”世界的参照,以提升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生活世界,是一项诱人的事业。(辛 丽春,2011 )教材文本的内容本身不是真理,但其中蕴涵了不断接近真理的方 法、手段。所以在现代对英语教育性质观认识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不拘 泥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素材和育人素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文本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参考文献:1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95.2 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英语教育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 究,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