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与易学(共8页)_第1页
《白虎通义》与易学(共8页)_第2页
《白虎通义》与易学(共8页)_第3页
《白虎通义》与易学(共8页)_第4页
《白虎通义》与易学(共8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白虎通义与易学光武中兴后,在易学领域,古文费氏易学渐兴,但属于今文的象数易学特别是易纬的象数易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学成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随着经学的演变和发展,随着它与政治、经济利益的日趋密切,经学中今文学、古文学及其内部各学派的矛盾、纷争亦愈加严重。这不利于刘汉皇朝在思想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大一统。最高统治者需要统一儒家经义,于是,汉章帝亲自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白虎观会议。会议的结果,由班固编集成白虎通义,亦省称为白虎通。我们注意到,在白虎通义中,周易和易学的影响表现得较为突出。白虎通义在阐述儒家

2、经典的重要作用时,肯定了周易的非凡特殊价值和特殊地位。它说:“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它还称述礼记·经解之文曰:“洁净精微,易教也。”(五经)在白虎通义看来,五经是五常的载体,其中易是“智”的载体,而“智,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性情)。白虎通义又将五常与五谏联系起来,将&ld

3、quo;智”与“讽谏”联系起来。它说:“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讽谏者,智也。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孔子曰:‘谏有五,吾从讽之谏。’”(谏诤)这就突出了周易和易学在准确认识社会隐患方面的作用,是其忧患意识的一种反映。此外,白虎通义还承于易纬·乾凿度之说,将五常与八卦联系起来,指出:“人生而应八

4、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性情)结合上面提到的“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之语,五常所由出的五气既然本于八卦之体,那么,易在五经中的独特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结合五常之说强调易为五经之首,虽是承于七略而来,但亦与白虎通义的说法有一定关联。关于周易的成书,白虎通义依据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云云,论述道:“文王所以演易何?商王受不率仁义之道,失为人法矣。己之调和阴阳尚微,故演易,使我得卒至于太平日月之光明,则如易矣

5、。”对伏羲作八卦,它更是直接引用系辞下之文:“伏羲作八卦何?伏羲始王天下,未有前圣法度,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象万物之情也。”至于孔子作易传,它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但却指出:“周衰道失,纲散纪乱,五教废坏,故五常之经咸失其所,象易失理,则阴阳万物失其性而乖……”。故孔子“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五经)1这些反映了白虎通义对易学的特别重视

6、,而且班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与此也不无关系。白虎通义继承、发挥易传以来特别是董仲舒天人之论中的神秘主义因素,再次强调天是至高无上的,具有镇服、治理人的种种威严和权力:“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那么,以天为主导的宇宙万物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在论及人类嫁娶之道时说:“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嫁娶)1很明显,这是对易传阴阳说和汉易元气说的继承和发展。白虎通

7、义还接受易纬·乾凿度“太初”、“太始”、“太素”之说,认为在元气之前,存在“太初”阶段:“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他还指出:“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天地)1这就构筑了一个太初&a

8、mp;mdash;—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而创造者则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天。此说表明,除了正统经学,谶纬尤其是易纬之学在白虎通义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兴于西汉末年的谶纬之学,在进入东汉以后更为繁盛,光武帝甚至宣布图谶于天下,从政治上给以全力支持和扶植,使之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鼎足而立。白虎通义的宇宙生成说与这种学术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周易的变化之道,白虎通义也有所注意、有所取鉴。它曾称述周易&ldquo

9、;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民”,承认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论述三皇、五帝之号的来历时,这种意识表现得尤为明显。它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附则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号)它继承董仲舒三统三正说和改制说,强调:“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

10、amp;hellip;王者改作乐,必得天应而后作何?重改制也。”(三正)白虎通义强调“受命各统一正”,是为了论证刘汉皇朝与夏、商、周一样是受命于天,有着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白虎通义的三统三正说虽然承自董仲舒,但又用文质说对其作了必要的修补、发挥和完善。它指出:“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之道极,则阴道受,阴之道极,则阳道受,明二阴二阳不能相继也。”“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莫不先有质性,乃后有文章也。”(三正

11、)在它看来,三统三正的循环含有先质后文、阴阳变化的意义,这就比单纯的循环之说有了进一步发展。此外,对与三统三正说相联系的夏忠、殷敬、周文之三教说,白虎通义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补益。它强调以忠为本,忠、敬、文三者,“王者行之有先后”,又强调“三教一体而分”,指出:“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三教)它要求“通天下之三统”,兼备三教,从而将三统三正说与三教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为

12、王者政典提供了天道依据。“白虎通义援引天道论证人道的思想在书中随处可见,应该说这是此书诠释典制意蕴的主导意向之一。”而这明显是受到易传天地人一体观和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白虎通义又注意到周易的不易之义:“王者受命而起,或有所不改者,何也?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如君南面,臣北面,皮弁素积,声味不可变,哀戚不可改,百王不易之道也。”(三正)1章帝之时,经过建武、永平之治,东汉的社会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以白虎通义强调,作为天在人间的代表,君

13、王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可更易的。它借助易传阴阳刚柔之说和天尊地卑、乾坤定位的思想,全面发展和神化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系统阐述了三纲六纪理论:“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它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六合阴

14、阳,有施化端也。”(三纲六纪)1白虎通义还特别强调:“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视事,故自同于一行尊于天也。”(五行)白虎通义还承于儒家经义,将象征天子“至德之道”的八音与易数联系起来:“八音……,法易八卦也。万物之数也。八音,万物之声也。”(礼乐)显然,此论的目的在于维护以刘汉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与此相应,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白虎通义继承以易传为代表的中和理论,强调中和是人

15、的自然之性,要求人们互相和睦,彼此亲爱,举止适中和顺,自觉遵守纲纪,服从宗法等级制度。在这里,它要求统治者力行中和之道。如在分析古代帝王称号时说:“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长存,故称黄帝也。”又:“殷者,中也。明当为中和之道也。闻也,见也,谓当道著见中和之为也。”(号)实现中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礼乐之制的真正贯彻。它说:“礼者,盛不足,节有余。使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富贫不相悬也。”它还继承了易传天地合德、天人合一的观念,指出:&

16、ldquo;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圣人)将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君父有节,臣子有义,然后四时和。四时和,然后万物生。”(礼乐)可见,白虎通义所追求的同样是一种天人和谐的文化价值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白虎通义继承和发挥了易传的“生生”、重德和养贤、尚贤思想,呼吁帝王推行仁政,为民造福,“施生爱人”,(性情)“和其民人&

17、;rdquo;(社稷),要求"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皆为民也“(封公侯),强调"圣人虽有万人之德,必须俊贤”,主张“择贤而封之,以著其德,极其才”,呼吁“开贤者之路”,“选择贤良”。在它看来,“封诸侯以夏何?阳气盛养,故封诸侯,盛养贤也”(封公侯)。谈及辟雍、明堂,它说:“天子立辟雍何?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

18、;ldquo;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辟雍)这些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白虎通义虽然是一部具有封建国家法典性质和地位的文献,是一种钦定经义,但就经学内部而言,则对古今文经及谶纬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参加白虎观会议的既有今文学者,又有古文学者,还有兼通古今和谶纬的学者。章帝召集诸儒参加白虎观会议,目的是要在"扶进微学,尊广道艺"的前提下,“讲议五经同异”,“共正经义”(章帝纪)。就白虎通义引易论易而言,其中有今文易学和易纬的观点,也有古文易学的说法。如白虎通义·谏诤引周易·豫卦六二爻辞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