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_第1页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_第2页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谋虑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那么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确实要冒“轻身和“失序的风险。鲁庄公为了去除迫在眉睫的外患,以掠人的胆量和气魄,打破“礼不下庶人的老规矩,放下诸侯的架子,同意曹刿入见。这里,鲁庄公虽还没有出场,但一个礼贤下士的政治家的形象跃入纸上。文章接着用三答三探,从正面

2、详细地来刻画鲁庄公形象。曹刿入见鲁庄公,并没有献上什么退敌的锦囊妙计,只是问鲁庄公:“何以战?这样,不是鲁庄公问计,而是由曹刿主动发问。这种反主为次的胸怀比三顾茅庐的刘备,“吐哺“握发的周公,似乎更加难能可贵。鲁庄公第一次答复,曹刿认为不“专衣食,“必以分人,是小恩小惠,得到好处的人不普遍,老百姓就不会支持他去打仗;第二次答复,曹刿又认为祭神明,“必以信,是“小信未孚,神明也不会保佑;第三次鲁庄公才掏出心里话:“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办大小案件,“必以情,是“忠之属也。曹刿认为作为一国之主的鲁庄公,对一切大大小小的案件,都处置得合情合理,这正是“上恩利民之举,必然为民所仰望,为

3、民所乐从。所以,曹刿充满信心地说:“可以一战。这一次比一次深化地答复,不仅表现了鲁庄公治国有道,治国有方,而且表现了做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和蔼于知人的卓识。文章紧接着写战争理论,进一步生动形象地刻画鲁庄公,使这个典型形象得到了升华。“长勺之战拉开战幕后,鲁庄公非常信任和器重曹刿,让他和自己同坐一辆战车,参与指挥。开场,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去,“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后,方说:“可矣。鲁庄公采纳了曹刿的正确战术,把握住敌竭我盈的有利战机,鸣鼓催军奋战,一举击溃了齐军。这时,鲁庄公的兴奋劲是可想而知的。就在他急于乘胜追击的时候,曹刿却曰:“未可。在此情况下,鲁

4、庄公还是抑制住自己急于求胜的情绪,直到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示“可矣之后,这才下令追赶齐国败军。这样,鲁国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成功。对曹刿的两个“未可和“可矣,鲁庄公当时虽不明其所以然,但因情势紧急,无暇询究。他努力自控,当机力断,惟曹刿的谋略是从,待战争成功了。再“问其故。鲁庄公先从谏,再问由,对曹刿的意见,当然不是庸俗地随和,而是高度信任的表现,更不是愚蠢地盲从,而是有胆有识的表达。假如鲁庄公不是这样,对曹刿的意见,事事都要在当时穷根究底,先问后从,那将使曹刿动那么有掣时之虑,即使他的才能再大,也难以施展出来,势必坐失战机,使鲁军因弱不敌强而败北。或者,鲁庄公不采纳曹刿的“敌疲我打的战术,固执己见,一意蛮干,那就可以设想,齐鲁长勺之战不会以“齐师败绩而告终。先问后从,失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