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范畴化过程再认识1.引言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言行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从Aristotle以词语问题为核心的范畴学说,到近代Wittgenstein对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揭示,再到当代Labov和Rosch“原型范畴”的提出,范畴理论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5。与传统的客观主义范畴观相比,原型范畴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各类语言和认知现象1。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存在两种范畴化过程: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和基于图式的范畴化。不少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范畴化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基于原型的范畴化过程中。2.Langacker的范畴观Langacker提出“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和“基于图式的范畴化”这两
2、个概念,并试图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指出“不论是基于原型还是基于图式,范畴化过程在于对事件序列的比较”(ibid),用公式ST=V表示,其中S表示范畴化参照点,T表示范畴化对象,表示S先于T存在于范畴化主体的认知系统中,V表示S与T之间的差异大小。按照这个假设,当基于S的所有条件都在T处得到满足,即V0时,S被视为图式,该过程就是基于图式的范畴化,即S-T的精细化过程(elaboration);一旦两者出现不一致,即V0时,S被视为原型,该过程就是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即S-T的扩展过程(extension)。也就是说,某概念X的范畴化过程主要有两种可能:V0时,PT-X;V0时,PT-X,此时范畴化
3、主体会通过认知努力忽略PT与X之间的差异,形成更为抽象的图式SCH。随后Langacker对“tree”概念习得过程作了分析:语言习得者首先会将tree与某些特定的大型落叶植物如橡树、榆树等联系在一起,进而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形成图式表征TREE(可以被看成是原型)。PINE则是通过与TREE的相似性而成为tree中的一员,然而在TREE-PINE的扩展过程中,两者之间的不相容(如松树没有树叶)必然会导致习得者形成一个更为抽象的图式表征TREE(这是排除两者差异的结果)。此时TREE又可成为判断PALM属性的原型,而PALM与TREE的差异又促使习得者形成图式表征TREE。这个过程可以反复,所
4、形成的图式表征也会越来越抽象。3.Langacker范畴观中的缺陷或不足这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范畴化过程,这种通过范畴原型扩展所形成的层级图式能较好地说明人类的认知规律,同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划分范畴时对“经济原则”的遵守,当然也体现了认知语法的概括性承诺和认知性承诺。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原型”有两种解释:一方面它可指范畴内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它又是范畴的核心概念的图式表征。然而,此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从Langacker模式来看,CPTCSCH,即Ta-ylor所谓的“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先于基于图式的范畴化”:每一个SCH的形成基础都是PT-X的扩展过程。TREE
5、的形成有赖于TREE-PINE,TREE的形成又有赖于TREE-PALM,依此类推。我们认为,正是Langacker这一结构设想模糊了“基于原型的范畴化”与“基于图式的范畴化”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导致了其他语言学家“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争议。(2)Langacker的这种假设似乎只是强调对CPT过程的解释,甚至在他的这种结构设想中,CPT和CSCH是两个(有先后的)独立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独立的CPT和CSCH源于CPTCSCH。而且他对于CSCH的解释是很不清楚的,例如,我们可以看出TREE-PALM的精细化过程,但很难看清TREE-PINE的精细化过程。(3)就算我们可以从T
6、REE-PINE以及TREE-TREE(这一过程本身就值得怀疑)推导出TREE-PINE,却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否这意味着TREE-PINE之间的精细化距离(elaborativedistance)大于TREE-PINE之间的精细化距离呢?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两者的精细化距离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不能简单定论(下文第五节有讨论)。(4)Langacker模式中,每个SCH节点似乎一方面是原型,另一方面又是图式,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TREE之所以能成为判断PALM属性的原型,并不是TREE本身,而应该是它所对应的典型成员!也就是PINE,甚至是TREE节点下的APPLETREE、OAK等等
7、。对此,Langacker模式未能清楚表达出来。(5)最关键的一点是Langacker没有清楚解释对TREE的习得。论述中显得模糊不清:是APPLETREE、PEACHTREE、OAK等一起作用,还是其中一项或几项呢?如果是一项或几项,具体又是哪些?过程又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4.范畴化过程的实质范畴化问题是整个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问题,语言学家为了揭示人类语言现象中的认知规律,对范畴化理论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三方面展开:揭示范畴性质和内部结构的原型理论,跨范畴概念结构的隐喻、框架语义学、心理空间理论,以及研究形式和概念意义对应的象似性现象研究4。然而这类研究几乎都
8、忽略了对范畴化过程本身的研究,其中的“原型理论”也只是考察既成范畴的内在属性,很少探讨范畴的形成过程。Langacker虽试图对此作出解释,却又未能避免上述不足,并导致其他一些语言学家走入同样的误区。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Langacker范畴化模式作出修正,重新认识范畴化过程的本质。Langacker模式中首先有待说明的是其初始原型的形成过程,即PT或TREE是如何形成。也以“tree”概念的习得过程为例,任一概念习得者对“tree”首先都是通过某一种(确切来讲应该是某一棵)特定的树而习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TREE0。与此同时,TREE0会在习得者认知系统中形成相应的抽象化图式tree0,这样
9、习得者对“tree”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图式,用表示。这一概念图式中的tree0和TREE0是可以相互激活的,习得者再次遇上类似或相同的树/图像时,会立即激活出相应的TREE0和tree0;而如果遇上的是不同的树(可用TREE1表示),就会有一个从到TREE1的扩展过程,用-TREE1表示。同样我们也认为这个过程是反复的、可以逐级发生的,一直到概念结构形成。5.对新假设的几点说明新假设对初始原型的解释显然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TREE0和tree0的提出也是基于人类认知实践,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应该进一步予以说明:首先,这是对范畴化过程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合。我们知道,概念的习得过程本来就
10、是一种延续性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新假设正是对这种认知经验的体现:从TREE0,每一次演变都是人的认知经验的累积。与此同时,习得者对“tree”概念的结构化图式也越来越抽象,所对应的“TREE”成员也越来越多。从静态来看,每一个横断面表示的都是习得者在某一时刻对“tree”形成的概念结构。因此范畴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CPTCSCH;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任一范畴都是原型和图式的整合,其中图式是该范畴的抽象化认知结构,原型则是与其对应的某一个甚至某几个典型成员(下文将对此予以说明),两者可以相互激活,在范畴化过程中同时起作用。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上文所说的“孰先孰后”、“孰主孰次”之争。再次,习得者
11、对某一概念的习得在初期很可能通过对若干不同成员的“体验”,所形成的图式是基于这些相异的成员抽象而成。这时就有了刚刚提到的“某几个成员都可能是该范畴的原型”,但这并不是说该范畴就是“离散的”、“成员之间身份等同”。因为随着“体验”的不断积累,该范畴中的成员必定都会有不断复现的时候,而其中某一个成员必定会拥有最多的复现机会,我们可以用TREEt表示该成员。于是TREEt在TREE0-n中凸显出来成为“tree”范畴中的原型成员,同时,其相应的特征也就成为该范畴范畴化的依据。还有,Taylor提到,Rosch曾警示“高频复现率不是类典型的成因,而只是类典型的外部表现”2,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认为
12、,高频复现率可能不是类典型形成的唯一原因,但肯定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对“体验哲学”的一种体现。整个范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各成员的复现率形成,复现率越高,越接近原型成员;那些复现率极低甚至为零的成员只能成为该范畴的边缘成员。如果认为复现率只是类典型的外部表现,这就无法解释范畴是如何形成,原型是如何凸显的,似乎所有的认知都是基于既成的范畴,似乎原型也早已凸显。最后,对于精细化距离问题,我们认为要看谁是范畴中的原型成员:越接近原型成员者,其精细化距离越近。这就牵涉到很多因素,因为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甚至不同个体,对于某范畴中原型的界定都可能不同。举例来说,如果某人生活中或认知环境中很少有“PIN
13、E”复现,但“PALM”却是随处可见,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说TREE-PINE之间的精细化距离大于TREE-PINE之间的精细化距离吗?当然,在某一文化区域、某一小环境中,人们对原型的界定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能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6.结语范畴化揭示了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然而对于范畴化过程的研究和讨论至今未能达成一致,Saeed概括了对“原型效应(typicalityeffects)”3的几种看法,但也没能提出一个统一的观点。国内语言学界虽对“原型”概念多有介绍7,但多是理论性介绍或偏向于对既成范畴的功能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Langacker及其他一些语言学家的范畴化理论,指出他们在解释范畴化过程时存在的不足,认为对范畴化的研究应该重视初始原型的形成过程,同时更要看到典型成员与图式的本质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假设下的范畴化模式,对范畴化过程进行了再认识。参考书目:1Langacker,R.W.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fordUniversityPress.2Taylor,J.R.1989/1995.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Oxford:OxfordUniversi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乐器修理或维护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矿车推杆项目营销计划书
- 婴儿用安抚奶嘴产品供应链分析
- 抽气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纸礼品袋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药用苯酚项目营销计划书
- 废弃建筑材料回收利用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废纸篮产品供应链分析
- 微生物除臭剂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增强现实(AR)游戏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学生校外托管协议书
- 建筑幕墙施工方案
- 第二章 地图(考点串讲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24)
- 2024年健身房管理制度(六篇)
- 期中测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车辆绿本抵押借款合同
- GB/T 18029.6-2024轮椅车第6 部分:电动轮椅车最大速度的测定
- 2024至2030年中国学前教育(幼儿园)行业研究报告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13课全册教材“活动课”参考答案
- 2024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结构力学仿真软件:OpenSees:OpenSees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