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例谈(共5页)_第1页
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例谈(共5页)_第2页
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例谈(共5页)_第3页
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例谈(共5页)_第4页
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例谈(共5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例谈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阅读提供了途径,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尤其是主问题设计在文本有效阅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展开研究,拟从思想内容、文眼词句、结构层次、文末留白等方面展开有关实践与思考的论述。关键词 课堂提问 ; 主问题; 实践思考打造有效课堂,实现有效阅读,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心神往之的境界,而作为阅读教学重要组织形式的提问,无疑是教师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重要手段。陶行知老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聪明而新颖的提问方法,能促成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

2、阅读,促使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有如石子之入方塘,不仅轰然成浪,还有涟漪绵绵,影响深远之势呢?许多语文老师在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妙在这一问”的感叹中纷纷效仿,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课堂主问题设计谈点肤浅看法。一、课堂提问主问题设计的特点余映潮老师在上小石潭记一文时,一改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串讲模式,而是适时抛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从标题小石潭记中任选一个字,说说文章是用哪些语句分别来表现这四个字的,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的抛出,真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要正确寻找并说出理由,必须反复整体阅读,必须理解字、词、句意,必须领会文句意境,于是,教师作为组织者静静等待,学生作为主体者全神投入。试想,这是何

3、等大气的设计,再试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浸淫数年,又将拥有何等灵动而美妙的思辨力。这就是能促成学生有效阅读的课堂主问题。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自主感受课文内容”,“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与一般课堂提问相比,艺术化提问设计更注重的就是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赏析,设计到位的充满艺术的问题,轻便有力地架构起学生活动的思维框架,牵动对全篇课文的品读、理解和讨论,建立立体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同时,由于无效提问的减少,学生品读文章有了充分的时间,杜绝了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笔者在上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这样提问:

4、“老师为什么读着读着就做出这几个动作来?究竟文中哪个字让老师情不自禁? 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苏轼的狂的?狂在何处?狂因何而生?真狂假狂?”在怎一个“狂”字了得的主问题中,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了苏轼内心,有效教学水到渠成。二 、课堂提问主问题的设计策略及实践为达成有效阅读,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唯有如此,方能针对不同文本,设计出充满艺术的主问题,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可以着眼以下几个方面拟定课堂提问的主问题:(一)着眼文章思想内容,设计主问题文以载道,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总是赋予他文中的事物以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或是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或是对人性卑劣的批判,或是人生之感悟,或是社

5、会之现实,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教师着眼文章思想内容设计的问题,有效性在于引导学生去感悟和理解蕴含在文字深处的含义,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甚至健全学生的人格。特级教师赵群筠在上春酒时,这样设问:“把题目改一下,不用春酒改成家园,或者更美的美丽的家园、心灵的家园行不行?”此一问就巧妙地挖出了琦君以春酒为题的深深用意。又如笔者上满井游记,这样设问:袁宏道局促在京城一室之内,终于在廿二日那天偕友人直奔满井,投身山水之中,他说自己就像那脱笼之鹄,袁宏道为什么要将自己居住的京城比作笼?又为什么选择千万种鸟类中的鹄来形容自己

6、?陈涉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天鹅是有远大志向的呀,袁宏道不爱官场,那究竟爱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寻找袁宏道的人生轨迹,了解他寄情山水,放飞性灵的文学主张与人生追求。(二)着眼文章文眼词句,设计主问题文眼词句是文章融思想、艺术于一体的聚焦点,自然应该成为我们品读文章时“摄其精华、得其精骨”的切入点,古人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若能于此设计问题,对于阅读目标的达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郭初阳在教学珍珠鸟时,针对文章结尾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这样的一个人提问:“假设鸟儿接下来控制了整个地球,而我们成了珍稀动物,你被关在了笼子里面,你会怎么想?会不会

7、想到课文里那句话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有一只鸟,它心情很愉快,笔尖流泻下一时的感受。笼子里关着的,假设是我们珍珠人,我请同学来谈一谈感受,你在笼子里面。你如何看待信赖?你如何看待美好?你追求怎么样的境界?”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交流,郭老师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探讨“以人与鸟之亲近,来观察鸟与笼子的距离;领悟生命的平等与自由。”的目的。又如教学曹刿论战时,抓住文眼“远谋”设计一个主问题: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说有哪些语句和内容分别表现了“鄙”与“远谋”?促使学生细细品读体会,继而又抛出第二个主问题:你对这一“鄙”一有“远谋”的两人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既认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和卓

8、越的军事才能,又使学生正确评价见识短浅但又善于察纳雅言的鲁庄公。这样,两个问题架构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两大板块,并将原有的字词串讲,句子翻译,分析评价等等众多的教学环节都浓缩在两个问题之中,很好地实现了阅读目标。(三)着眼文章结构层次和艺术手法,设计主问题文章结构层次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正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教师于此处设计主问题引导阅读,其有效性体现在对于学生把握文章思路,甚至是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都大有帮助。上我的母亲,教师这样引入:“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是一位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这么一位大学者在人近中年时,回忆着自己的母亲以表拳拳之心。于是大家不禁会

9、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她是怎样成功地教育孩子的呢?课文中有五句话都与从不有关,其实每一个句子都牵引出一个与母亲相关的故事,那么就请你用心去体会这些故事,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五句话,五个故事,我的母亲的行文思路也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智取生辰纲一文,文章较长,学生把握颇有困难,但文章结构上采用了双线索的写法,明写杨志处处小心押送生辰纲,暗写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根据这一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从杨志押送生辰纲的方面来看,他处处小心却又失败

10、的原因是什么?2、从吴用等人的情况来看,他们成功的原因又有那些? 引导学生对文本细细咀嚼,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杨志急功近利、队伍不团结和吴用等人充满智慧、齐心协力的表面原因,又使他们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有所认识。对那些艺术手法可圈可点的文章,也应结合艺术手法之特点设置问题予以点拨,如: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和高尔基海燕中的环境烘托,华南虎中的比喻手法,背影中的细节描写,陋室铭、爱莲说中的托物言志等均可作为艺术手法之亮点设计主问题,以引导学生理解并在自己的作文实践中效仿。(四)着眼文章语言表达,设计主问题对于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美文,笔者认为着眼于语言表达设计主问题进行教学可谓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

11、的完美结合。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往往运用“你认为文中最美(感人)的句子是 ,为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课文。吕嘉兴老师上好嘴杨巴,这样设问:“突发危急事件,可谓剑拔弩张。可俗世奇人杨巴的一句话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被赏银一百两!杨巴说的话实在是高!他的嘴不是一般的“好”!那是相当的“好”!请同学们说说杨巴这句话好在何处?”此问一出,自然使学生从文中细细寻找,心中默默品味,脑中慢慢勾画,并且还要组织语言来加以再现,多项语文能力得以落实,可谓“一举而多役济”。再如教学春酒一文时,要求学生研读最喜欢的句子并填空:“这是一杯荡漾着 的春酒,它让我感受到 之情”,借以引导学生体味平常文字中

12、那份浓浓的母女情与故乡情。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围绕语言表达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对于学生感悟作者真实情感,甚至是形成自身良好的语言风格都具有长远的影响。(五)着眼文章文意留白,设计主问题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应当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探索和发现,从而使学生主动构造知识。有些文章,作者巧妙地借用了绘画中的留白艺术,为实现阅读教学的这一目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谓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指的是作者不去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

13、和充实,而是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可供思考和相象的审美空间,由读者凭自己的经历和理解予以多元化的充实,有望形成更为丰富、美妙的情节和画面,教师于此处设计问题,可谓巧妙之至。教学香菱学诗临近结束,适时抛出一个问题:试想香菱学诗成功后的生活将会有哪些变化呢?学生通过阅读感知香菱学诗的天资和勤奋,凭借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感,将香菱学诗后的生活设计为大诗人、女状元等等,此时教师再将原作香菱被迫害致死的故事结局告知学生,使学生在巨大的反差中感受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我相信,这一问题的设计带给学生的感受是震撼和持久的。鲁迅孔乙己一文,借孔乙己潦倒一生的悲剧,对封建科举制度以及当时的炎凉世态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笔者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是:文末说再也没见过孔乙己,请从文中找出根据说明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带着这个问题对文章进行通读品位的过程中细细捕捉信息,教者借机引导学生把握文中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的细节描写,从而使学生对文章主题表达的深刻性以及文章中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都有了深刻地理解。“阅读的本质在于期待唤醒和实现”, 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问题设计正是以此为基点,是有效实现“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阅读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其兴也勃、其思也兴、其收也赢”的阅读教学实效的艺术性手段。我们相信:新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