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地当代使命_第1页
环境美学地当代使命_第2页
环境美学地当代使命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环境美学自上个世纪末在西方首先出现后,在很短的时间在全球引起高度 关注,笔者上个世纪九十年末也进入这个领域1。如果说,上个世纪环境美学 在中国还很陌生的话,那么,在本世纪,尤其在近三年,它不仅为美学界许多学 者所热衷而且政府部门也将视线投向这个领域,一些城市如、 都曾举办过环境美学论坛或环境美学的讲演。 环境美学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很 简单,它是一门切合时代需要的理论性兼应用性的学科。 虽然,环境美学的建构, 目前尚不能说完善,即使首先提出这门学科的西方学术界, 对这门学科,也处在 探索的阶段。到今天为止,到底环境美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环境美,也没有一个 权威的统一的看法,仁者

2、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在环境美学一书中提出了一 个环境美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还只能说是属于自己的,能不能获得学术界 的认同,尚需时日。所以,本文谈的环境美学,是我所认为的环境美学,下面, 我就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一、环境与资源环境长时期来,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但是,在环境成为环境学科诸如环 境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时,就不 是一个一般概念了,它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作为科学概念的环境,它的外延与 涵是需要界定的。首先,环境与人的关系。将环境作为一般性概念,环境是环人之境。它是外 在于人的。然而,将环境作为科学概念,它能外在于人吗

3、?不能。环境与人有着 血缘关系,美国学者阿诺德柏林特说得好:“环境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外部环境。 我们日益认识到人类生活与环境条件紧密相连, 我们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之间并 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我们呼吸时我们也同时吸入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并把它吸收 到了我们的血流之中,它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仅人的肉体与环境密 不可分,是环境造就了人的肉体,而且人的精神与环境也密不可分, 是环境造就 了人的精神。这里,首先涉及自然与自然环境之分。环境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不是自然?是自然。 但是,自然作为环境与 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是以自己为本位的,

4、它与人 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了人的价值物。一方面, 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 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此时,环境 中有人,人中有环境。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另是作为环 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人的价值物,但有重要 的区别。资源主要为两类,一类为生产资料,一类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源为人的生产 活动提供原料,生活资料直接满足的生活需要。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 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按说是天经

5、地义的。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 度,竭泽而渔,就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是整个生态平衡严重破坏,二是某些资 源枯竭。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资源是经济学的概念,它的价值是可以用金钱换算的。环境与资源可以是同一对象,也可能不是同一对象,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 外延要大,但是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的掠夺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 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 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自然界,我们过去比较重视的是资源,将征服自然看得高于一切,套用 一句名言:“欲与天公试比高”。科学技术的使命就是为人

6、提供征服自然的工具、 武器,还有理论、方法。这样做的结果,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人对自然狂暴地掠 夺,固然为人类增加了不少的财富,在相当程度上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但同是 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然,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还需要从自然界索取,也就是说,征服自然的 工作不能停,但是,这一工作却不是没有约束的。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生活 的概念,还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家也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 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 生活性 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环境作为人家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这历史既

7、是自然史,更是 人文史。人类现在的环境,既是自然变化的产物,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现实存 在的任何具体环境,无不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结晶。 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作为 人的家,既是温馨的,也是崇高的。环境美学当代第一使命,就是确立环境作为 家的概念,过去那种将自然界一味看成资源的观念应该有所转变, 我们只能适度地开发 自然资源,而应高度重视保护好自然环境,因为它是我们人类的家。二、宜居与乐居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就是不只是住着,还是生活着。居住可以区分 成三个层次:(一)、宜居: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宜居首先指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 人的健康。其次是社会安全系数,社会安全系数关系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8、(二)、利居: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 人们选择一座城市作为自己居住地,是有诸多原因的,其中,利益的因素最重要。 不同的人选择的城市是不一样的, 因为他们追逐的利益不同。利益是复合的,也 是变化的,住在某地终生不搬迁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三)、乐居: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环境能不能让人乐居,主要有四点: 第一,生态优良,景观优美,气候宜人。第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第三,个性特色鲜明。第四,能满足居住者独特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对于许多人来说 极为重要。人的情感力量是很大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超越理性而成为决定人 行动的首要的心理因素。真正乐居的城市一定是让人情感上

9、认同的,情感上认同, 意味着这座城市很有人情味,温馨,可人。自然让人愉悦,文化让人迷醉,情感让人留连。以上说的城市居住功能三层次: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 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二者的综合与提高。虽然利居与乐居,存在不统一性的一面,但是,人们获利的最终目的,还是 生活,创造价值的最终目的还是享受价值。因此,归根结底,乐居是人类对环境 的最高追求。环境美学将乐居看作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它的重要价值在于确立了人类对环 境建设的最高目标。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它虽然也是环境美学肯定的,却又是环境保护学、环 境生态学所共同的,并不是环境美学的特殊性所在。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

10、然 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 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 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 与人共生的关系,人与环境命运相共,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情感性, 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只有乐居,才重在情感,而众所周知,情感 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深刻的心理因素, 是人之为人之根本。文化性,说明乐居是具 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的,它建立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的基础上, 而且它 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乐居这一概念是与幸福概念相通的, 而且它就是幸

11、福的代名词。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实际上它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 理论。人性化,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笔者认为, 就要落实在 乐居这一层面上。宜居、利居,均也是以人为本的,但不是最高层面,因为在宜 居和利居的层面上,人性没有充分地肯定,只有到达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 地肯定。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才得以满足。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看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最能满足 人性的,而且也是最能令人乐居的。山水园林城市,首先是是自然较一般城市多,它有山,有水,能充分满足人 对自然的需要,人本来自自然,然当人们为了功利的需要,涌进城市以后,这城 市为了满足人对功利

12、的贪欲,不得不削山填水,城市是原有的青山没有了,碧水 没有了,有的只是成片的钢筋水泥森林。 生活这样的森林里,人的心是极度恐慌 的。山水园林城市,将已经被人们赶出的自然请了回来, 这就满足了人的亲和自 然的本性。山水园林城市虽然自然山水多,但是它并不缺少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不是原生态的山水, 而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 建设过的山水。由于山水园林城市全面满足人对自然、对文明的需求,因此,它 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乐居的首选之地。历史文化名城以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且质量很高为标志。 人是这个地球上唯一 有历史感的生物。人也是进化的,亦如别的生物,只是别的生物的进化是自

13、然行 为,进化是被动的,而人的进化,是自然与文明行合力所致,因而人的进化(步) 不是被动的。人凭什么能在进化(步)途中争取主动?重要的一条,人是有历史 感的。鉴古可观今,而深刻地洞察现实又有助于科学地预见未来。 人就是在这样, 凭着历史感自觉地建设现在,有目标地走向未来。人类进化(步)的历史,不只 是用文字记载的,还用实物来记载。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有名,就因为它保存了 比较多的历史实物。这些实物一一历史遗存,正是这座城市魅力所在。人类的家,是由自然走向农村走向城市,而今虽然农村仍然是我们的家,但 是农村也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化,因此,实际上,城市是我们最为主要的家。当前, 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

14、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诸多主, 这都尽皆是环境美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乐居,是环境美学唯一的最高的主题。三、工程与景观工程与景观的关系,涉及环境建设与环境美化的关系。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 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 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诸如城市中的建筑、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 高压线等。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福祉,但是,这些工程也给人 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方面的、卫生方面、经济方 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环境美学也许更多地关注工程外观对环境的影响。 应该肯定,设计合理、创

15、 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美化了环境。但是,我们也不 能不看到,实际上,诸多的工程,是对人类环境审美的严重伤害。在城市中走路, 触目是横七叉八的电线,建筑或是平庸,或是丑陋,能高兴得起来吗?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环境的破坏。 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它的破坏,或者不破坏,甚至转变为美 化呢?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笔者试提出一个观点:化工程为景观。何谓景观?环境在环境美学中是一个本体概念, 按环境美学的观点,环境美 在景观。环境是一个科学概念,而景观则是一个美学概念。景观的构成,一是景, 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类型是非常

16、之多的。而观,也不止是生 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到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景观作为美学概念,它相当于艺术中的意象。将工程化成景观,要求在工程 规划中加入美学理念,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们的审美。 工程与景观有对立的一面,但也有统一的可能性。优秀的工程设计者,应尽量地 消解二者对立的一面,尽最大的力量,实现它们的统一。这里,牵涉到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 工程建设有两种理念在指导,一是 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的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 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笔者认为 不妥。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

17、第一、第二之分,只有一个原则,二者统一。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审美主导。为何不提功利主导,而提审美主导呢?道 理很简单,功利主导,总是导致审美的缺失;而审美主导,则一定会将功利包容 在,因为功利是审美的重要容或者灵魂,怎么会缺失呢?功利与审美是美学基本问题之一,它在环境美学中的体现,则是工程与景观 的统四、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学有人可能认为,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环境保护,谈环境美学不是时候。这种 观点貌似有理,实则胡涂。环境美学不是环境美化学,它也是环境保护学。环境 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环境美学提供的正是环境保护的理念。 我们上面说的环境美学的一些理念对环境保护难道没有指导作用吗?比

18、如,资源与家园的概念,资源要开发,家园要珍惜。正是出于对家园的热爱,我们才要重 视环境保护的,而环境美学讲的正是家园的概念。又比如,生态与文明的关系, 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有二:生态主义与文明主义,是二者的统一,而不是两者的 单一。这就涉及到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无疑重视生态,但生态平衡实现到什么程 度,关系到现在的文明程度。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是可以也应该统一起来 的。在诸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环境美学的确处于较高的层面。它虽属于 环境哲学,但它比一般的环境哲学要具体一些, 对现实指导作用相对来说,较为 切实。环境美学比环境艺术学、园林学、园艺学要抽象,要高,它是环境艺术、 园林学、园艺学

19、的理论指导。没有环境美学作指导的环境艺术工程、园林工程、 园艺工程,往往是不到位的,或者说是不够理想的。这里,笔者试提出“审美的环境保护”这一概念。按哲学,人类三大精神追 求为真、善、美。这三者是何关系?哲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真、善二者统一 于美。科学界的看法如何呢?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以加勒、韦尔、海森堡为 代表,一种以爱因斯坦为代表。法国科学家加勒认为美比真更本质,美的必定是真的。德国物理学家韦尔、 海森堡的看法差不多。他们都认为“美”是“真”的充分条件,而“真”是“美” 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的看法有些不同,他坚持“真”是“美”的充分条件,“美” 是“真”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说,“真”的

20、必定是“美”的,“美”的不一定是“真”的。这两种看法貌似对立,其实是相通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强调 点不同。加勒、韦尔、海森堡强调“美”的必定是“真”的,“真”的不一定是“美”的。这“美”是就其本质意义来说的。真正的“美”,应该是客观世界某 种本质、规律的存在方式,而且这种存在方式具有典型性。基于实验条件和人的 认识能力的时代局限,有些“美”的科学理论暂时还得不到证明,按照实验是检 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标准来看,它似乎不真,但是,由于它美,它必定真。 这“真”总有一天会被证明的。至于“真”的不一定是“美”的。这“真”没有 取它的本质意义,就是说,不是指它的绝对真理性,而是指它的相对真理性

21、。这 理论,在人们现有的认识能力之下,在现在的实验条件之下,可以说是“真”的, 但是,如果科学实验的条件改善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原来被认为是“真” 的科学理论中,其潜藏的“不真”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真” 的科学理论不一定是“美”的。至于爱因斯坦强调“真”的必定是“美”的,“美”的不一定是“真”的, 是从另一种角度说的。“真”的科学理论必定是“美”的,这正好是强调美与真 的一致性,这与加勒等科学家的看法并无区别。爱因斯坦说的“美”的不一定是 “真”的,这“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美”的科学理论只是徒具形式上 的荚,而缺乏真的容,实际上是贋牌美,不是真正的美;另一种可能

22、是:这美的 科学理论有可能是真的科学理论,但基于科学家当时的认识能力和实验条件, 人 们目前还不能断定它是“真”的科学理论还是“假”的科学理论,从实践是检验 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最终标准这一立场而言,美的不一定是真的。虽然科学家们的具体说法有些不同,但是,都坚持真与美的一致性,而且基 于真的相对真理性,而往往将美置于高于真的地位。将真善美的观点用到环境保护来,我认为,善是根本目的,这里说的是人的 更好地生存与展,而真与美则分别是环境保护的两种不同理念。真的保护主要是 科学保护,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这中间也会有美,但美主要是生态美,自然 状态的,没有人工创造的。美的保护,按照美的必定是真的观念,它必包含有真, 也就是说,生态平衡是它题中应有之义,这样说来,生态美它是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