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点燃学生创新学习的星星之火 点燃学生创新学习的星星之火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创新学习已成为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反复论述的一个观点是: “创新就是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由此可见,所谓创新学习,就是主体在
2、学习过程中做到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前人积累的知识,并具有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探索,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寻求新发现,促进新发展。1科学布局,营造创新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而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氛围, 才能打开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之“门”。构建星形环状网络结构的课堂布局,就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全方位网络时空领域,在教师有的放矢的“导”“扶”下,指引学生自觉踏进创新学习的情境中来。这种课堂布局中,教师处于中心主导地位,学生则围绕教师这个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周围,犹如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络系统。教师恰似一台“文件服务器”,每一位学生就是网
3、络内的一台“工作站”,“服务器”通过“问”“导”的方式,完成与各“工作站”的交流,处理各个“工作站”提出的质疑请求。网络内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每个“工作站”既能随时访问“文件服务器”,又能同各个“工作站”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还能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个性。在这样的课堂布局中,“质疑释疑”是贯穿“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一条“主线”。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交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注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的发展。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开辟一畦肥沃的乐园。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真正做到创新学习,关键还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
4、动性,积极参与,主动发展。2培养兴趣,开启创新学习的闸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新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精神、方法和技巧。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知: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学习者只有产生了创新学习的兴趣,才会具有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才会爆发出创新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主要经过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首先,可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刺激而让学生觉得有趣;然后,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形成爱好,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最后,自觉把乐趣与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相结合,形成志趣。这是一个曲折而艰苦的过程,但对小学生来说,又是必须而极其
5、重要的。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内外,我就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历代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如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哥白尼的日心说等,从丰富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了解古代科学家勇于为真理献身的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促进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通过配合教学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创新学习的兴趣。3、质疑释疑,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创新学习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有意识训练与培养。创新始于问题,学生质疑、释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
6、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完成“以疑促读”“释疑促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养成创新学习的习惯。“以疑促读”鼓励学生不唯书本,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倡奇思异想,大胆探索,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哪怕是“荒唐”的、不可思议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扬起学生勇于创新、大胆质疑的风帆。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研读课文,博采众长,合作探究。因为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同,答案也可能不同,通过讨论交流乃至“唇枪舌战”,集思广益,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度、广度,又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教师释疑对学生创新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每问必答,为学生提供太多的标准答案,势必会禁锢学生的创
7、造性潜能的挖掘;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怪问”总是避而不答,又会熄灭学生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该怎么办呢?一是让学生讨论自主解决,对学生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教师汇总各小组意见,筛选质量高、有创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作恰当的点拔:或巧妙设疑导思,或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理解。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当好导游,带领学生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通过如此“质疑释疑”的不断循环往复,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不断地训练与提高。4、反思体验,增强创新学习的信心反馈性原则是创新学习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有效的反
8、馈既是对以前知识学习的总结,又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对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评价,一方面让学生亲自感受学习的成果,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创新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以及采用方法的可取之处,实事求是地分析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学会自我判断,学会有效调整,及时纠正错误,并形成习惯,自觉运用到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在超越自我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蟋蟀的住宅一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层次清晰,但离学生的生活距离太远,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只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采用了“角色反串”,在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一段后,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讲解后面的内容,完成板书。学生兴致极高,各小组“备课”讨论激烈,“上课”认真有趣。在学生的欢笑中,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而欣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进行了简洁的庆功表彰,学生情绪高涨。最后引导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并让他们运用到本单元另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的学习中,由于有成功的体验作基础,各组学生信心饱满,查找资料,讨论设计,准备更加充分。在威尼斯的小艇中充分展现出学生的非凡才智,迸发出耀眼的创新学习的火花,真是令人惊叹。作为一名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汉语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统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医学院《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嘉兴南湖学院《历史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应用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师范大学《儿歌表演唱(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中外戏剧比较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工程学院《核医学E》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池州学院《跨文化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开展的课外读物负面清单管理的具体措施
- 《国防动员实施》课件
- 上高双胞胎弘安畜牧有限公司田心镇现代化18万出栏育肥场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米酒的酿造过程》课件
- 2024手机摄影课ppt课件完整版
- 医院班子成员考核方案
- 2024年九省联考安徽省新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汽车维修保养协议书
- HG T 3690-2022 工业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
- 单色版画课件
- 《现代教育技术》教案-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