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复习检测题_第1页
《兰亭集序》复习检测题_第2页
《兰亭集序》复习检测题_第3页
《兰亭集序》复习检测题_第4页
《兰亭集序》复习检测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亭集序复习检测题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时间:30分钟 满分:58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24分)1. 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sh) 峻岭(jùn)B.彭殇(shng) 会稽(j) 形骸(hái) 晤言(wù)C.哀悼(dào) 修禊(xì) 驰骋(chng) 符契(qiè)D.嗟叹(ji) 酒觞(shng) 急湍(tun) 曲水(q)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

2、.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不知老之将至(到,来临)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3.比较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及其所之既倦。A. 和相同 和也相同B. 和相同 和不同C. 和不同 和相同D. 和不同 和也不同4.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引以为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A. 和相同 和也相同B. 和相同 和不同

3、C. 和不同 和相同D. 和不同 和也不同5下列句中“于”“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B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介词,到)C当其欣于所遇(介词,对)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动词,到)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赋诗之事,描写山水之美和人文之乐,豪情雅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B第二段抒发人事的感慨和死生的悲哀,强调“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出了当时文人的悲观消极情绪。C第三段抒发读者感慨生死的诗文之后的叹息哀伤,论述不应

4、将死生等同起来的道理,并说明编纂诗集的缘由。D本文第一段是记叙,第二段是议论,第三段是说明。7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段在记述兰亭集会的山水游赏之乐的同时,也记述了饮酒和咏诗的人文之乐“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就为末段说明“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先作了交代,做到了前后照应。B第二段“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是承上文说欢乐;但下文“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就转为悲哀了。这是文章的转折处。C第三段开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指第二段所论述的人事沧桑的感慨和死生的悲哀,由此而导入结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

5、于斯文”。死生大矣,编诗留痛。这是收绾全篇,突出本旨。D第一段说欢乐,第二、三段却说悲哀,这欢乐与悲哀之间的关系是鲜明的对比关系。8、下面是几项生死观中,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C、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欧阳修)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二、名句填空(6分)9、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 , ”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 “ ”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 “ ”,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 ”,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6、而“ ”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0、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

7、同的一组是(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11、下面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死生亦大矣 当其欣于所遇 其致一也  放浪形骸之外 不能喻之于怀 悟言一室之内A、/ B、/ C、/ D、 /1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

8、诸怀抱那些人的交往,低头举首间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东西已经厌倦,情绪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面的人看今天的人,也像今天的人看前面的人一样。13、下列对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B、选文第二段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感慨

9、人生无常的同时,“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和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C、文章写景、叙事、抒情完美融合,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是字字珠玑,今人常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如“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D、文章借快乐年华的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四、课外阅读阅读下面两篇序文,回答文后的问题。(10分)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松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

10、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石崇金谷诗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陶渊明游斜川诗序) 14、找出金谷诗序游斜川诗序中有与兰亭集序“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同怀的的语句

11、。(4分)(1)金谷诗序 (2)游斜川诗序 15、翻译:(6分)(1)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2)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五、语言运用16、(2009年湖北)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的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30字。(6分)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答:_ 兰亭集序参考答案:1.B.(A.癸gu C.契qi D.曲q)2.D.(致:情趣)3.D. (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间;代词;动词,往,到达)4.D.(介词,把;能够;介词,因为;连词,用来。)5D(于:介词,对。之:结构助词,的。)6D(第一段是记叙、描写、抒情;第二段是议论、抒情;第三段是抒情、说明。)7 D(第二段说欢乐和悲哀。)8A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