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扬中同德中学_第1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扬中同德中学_第2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扬中同德中学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备人:许欢活动和思路教案部分【学习目标】1. 探索鲁迅先生的成长足迹,感受其游戏和学习的快乐,培养热爱大自然、 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2. 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学习重、难点】1. 探索鲁迅先生的成长足迹,感受其游戏和学习的快乐,培养热爱大自然、 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2. 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学习方法】自主一一合作一一探究【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并连同拼音抄写2遍。确凿(z a o) 菜畦(q 1 )攒(cu a n) 拗(ao)桑葚(sh e n)蟋蟀(shuai)

2、 臃肿(y ong zh ong) 脑髓(su i)书塾(sh u)博学(b o) 蝉蜕(ch antu i ) 缠络(ch a nlu o ) 竹筛(sh ai 觅食(mi) 渊博(yu a) 人声鼎沸(d mg)人迹罕至(h cn) 绣像(xi u ) 锡箔(b o )2. 解释下列词语。确凿:确实。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 (缠绕)。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也叫高枕无忧。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3. 走近作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泰山北斗”。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

3、就 是早上的花,傍晚才去采摘。比喻青少年时的生活情景,晚年回忆。这个集子是 鲁迅回忆青少年时的生活写成的散文集。4. 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两部分的内容如 何概括?5. 佳句赏析6. 我的疑问二、课堂助学(一) 导入(二) 检查预习导学(三) 自主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后 思考:1.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 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小结:课文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 的生活。2. 你能由此推断出文章的写作顺吗?3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

4、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他对这两个地 方分别怀有怎样的情感?(四)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 9自然段)1 第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请分别概括层意。2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 1段,引导学生分析。 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明确:这里把“似乎”和“确凿”连用,貌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用词 准确之处。“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断定有些踌 躇,“确凿”是写作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一一“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5、3.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讨论并归纳:(1)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描写,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注意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2)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3)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4)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 等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6、,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 状颜色的美丽。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 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4.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 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弓I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 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小

7、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 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三、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第二小节,回答问题:1. 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 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B. 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C. 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D. 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2. 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后写,再写;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再写;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

8、有。3. 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答:4. 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A. 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 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B. 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C. 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 园是乐园。D. 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5.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一个句子。四、布置作业。1. 熟记生字词,背诵第二自然段。2. 复习课堂上所讲知识,完成自主检测上相关内容。第二课时一、检查课文第二段背诵。二、课堂学习研讨。(一)继续学习第一部

9、分。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 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 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 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2. 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3. 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更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4. 第7、8两段写的是什么?写的是5.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6. 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10、?另外为什么要写捕鸟?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支”、“撒”、“系”、“牵”、“看”、“拉”、 “罩”。作用: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7. 第8段写到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 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一一闰土 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

11、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二)齐读第9段,分析。1. 这一段的作用 是2“我”至U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 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3“ Ade,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4.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 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三)总结写百草园,

12、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 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 心理。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0段至最后)1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A、三味书屋的环境;E、三味书屋的先生;C、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2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读的内容大多不懂。)3 .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4 .作者对三味

13、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断,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学生有机会就跑出去玩;趁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游戏、画画)5 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 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6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只要言 之有理即可。)(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来衬托出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揭露 和批判了封建腐朽的、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的封建教育不满;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 心理。)四、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总结)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 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五、课堂检测我不知道为什么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