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邓广汉)_第1页
教学案例(邓广汉)_第2页
教学案例(邓广汉)_第3页
教学案例(邓广汉)_第4页
教学案例(邓广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西南中心小学 邓广汉 【案例背景】: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的例3,它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乘法运算定律教学中的重点,对其意义的理解及灵活运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材安排是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价值。教过这一课的老师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新课学习时整个过程都会很顺利,但在练习的反馈中却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漏乘,不管教师反复强调但是都无济于事,更痛苦的是学生在练习中常与其他几个运算定律(特别是乘法结合律)相互混淆,

2、老师们也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按照课本教学思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学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原地?带着心中的疑问再一次去研读教材、去翻阅教学用书、去研究学生,发现其实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魂”。通过梳理思考,最后把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点聚焦到学生身上,对教材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加工,对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观察、比较等方面都进行了再度思考,于是重新调整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并进行了再次教学。【学生分析】:学生在知识方面,能够做到正确计算,针对于本课的实际应用部分能够做到用两种方法正确解答。在思维方面,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强,在简便计算时,容易将方法混淆

3、或错用。在小组合作方面,还需老师在学法的指导上下功夫。在语言表达上,由于我们是区的窗口学生,学生见多识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小部分学生还需教师进行指导与激励。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3)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

4、乐。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卷教学过程:一、预习航导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继续探究乘法运算定律的另一个新知识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师: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导航,按照预习导航的要求阅读课本36页的内容,并完成预习提纲,遇到不懂的可以在组内寻求帮助,完成后跟小组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预习导航)(8分钟)(预习导航设计如下)1、认真阅读课本课本P33页主题图和P36页的内容,重点的部分用“”画出来,看不明白的地方用“?”画出来。2、根据下面的小问题,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容,

5、并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1)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方法一:(列综合式计算)_我先计算的是:_ 方法二:(列综合式计算)_ 我先计算的是:_(2)通过计算,我发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 ),这两个算式可以用( )号来连接,表示成 我可以举例子:( + )×( )= ( )×( )+( )×( ) ( )×( + )=( )×( )+( )×( )(3)我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 )与一个数( ),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 ),再( )。这个规律就叫做( )。用字母表示:( ) (4)想一想:a×(b+c)=

6、( )×( )+( )×( )3、我还有哪些疑惑:_4、我的收获:_【设计意图:预习可以唤醒学生认知的原有图式,明白所要学习内容的难点、疑点所在,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容易融入老师的教学思路,而且会带着一些疑难问题听课,使探究的目的性更强,经过预习,再认真听课,对所学内容自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预习还可校误,为取得学习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二、导学反馈各小组汇报交流已知道的和还没弄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适当的板书、引导。1、立足本质,引发追问,让表象从模糊走向清晰师:(4+2)×25与4×25+2×25这两个式子为什么得数相等呢?谁能结合植树情况,说

7、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左边先算出全班植树多少人,再算出全班植树多少棵。右边先算出男生、女生各植树多少棵,再算出全班共植树多少棵。所以左边和右边算式的得数相等。师:左边算式表示多少个25?右边算式表示多少个25加上多少个25?合起来是几个25?现在,你知道左右算式结果为什么相等?师:(投影学生的预习导航(2)谁来说说这四个例子为什么相等?(25+75)×3=25×3+72×3(25+32)×4=25×4+32×425×(9+1)=25×9+25×1(100+3)×32=100×32+

8、3×32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加以解释。【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后继教材中都有所孕伏、渗透,这些知识经验都是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用这种经验来解释“等式左右两边为什么会相等?”同时领悟到这些式子逆向表达也是成立,从而建立起清晰的数学表象。】2、依托板书,交流分享,让概括从形式走向内涵(1)师:(指着板书)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左边五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生1:都是先算和,再算积。生2:都是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师:从上往下观察,右边五个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特点?生3:都是先算积,再算和。生4:都是一个数分别和两个加数相乘。师:从左往右观察,左边的算式表示几个几

9、?右边的算式部分积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与左边算式有什么联系?师:谁能把我们刚才的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生1:左边表示几个几,右边表示部分积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生2:左边可以叫:和×一个数;右边可以叫:两积求和。生3:也就是和×一个数=两积求和。(2)师:观察这五组等式,把你发现什么规律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生1:(a+b)×c=a×c+b×c生2:(+)×=×+×生3:(甲+乙)×丙=甲×丙+乙×丙生4:左边算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都是左边算式括号中的两个数与括

10、号外的乘数相乘,两个算式结果相等。【设计意图:以结构化的板书为依托,紧扣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全面分析、挖掘内涵、自由表达、自主概括,使学生在“驻足细品、交流分享”中有效实现了对乘法分配律内涵的深度理解,不仅获得求知的满足,而且感受了成长的快乐】3、发掘内容,留给空间,让应用从模仿走向创新。师:学是为了更好的用,下面我们进行课堂小测,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小测卷,完成后交给小组长批改。附:课堂小测卷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2×9+3×9=12+3×9 ( )(25+50)×200=25×200+50 ( )101&

11、#215;63=100×63+63 ( )98×15=100×15+2×1525×125×48=25×4+125×82、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28+16)×7和28×7+16×7 ( )15×39+45×39和(15+45)×39 ( )74×(20+1)和74×20+74 ( )40×50+50×90和40×(50+90) ( )3、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125×32101×

12、;88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编出可简便计算的习题,再简算。56×56×(学生独立完成小测卷,教师巡视并注意收集错例进行讲评)【设计意图:基于“比较出真知”这一理念,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学法学习数学,实现了轻质减负。同时,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整课堂教学。】三、归纳积累1、写收获。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你的收获写到预习导航“我的收获”上。(学生写收获)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总结。【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觉

13、及所得,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收获,一是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回头望”,学会反思性学习;二是引发学生挑明自己的具体收获,利用学生的表达来完成知识的梳理总结。】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P37页第2、3、42、课外思考:下面的两个算式能否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258)×4 (3095)×16【设计意图:合理地安排作业,体现了教学的扎实,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的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中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一个运算定律。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往往频频出错,其根源

14、就在于只重视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魂”,事实上,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和应用。在依据教材编排的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几组类似的算式的观察,去揭示乘法分配律的“灵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一、找准起点,展开思维碰撞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知总是通过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这样,探明新知赖以建立的相关旧知,使“新知之舟泊于其锚桩上”,就成为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前提了。所以我们应多关注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四年级的学生对“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几个几减几个几等于几个几”这种

15、知识都已知晓。自学让学生如走马观花似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的“外壳”,如何引导学生从认识算式外形结构入手,让学生初步构建乘法分配律的雏形。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所举的等式写下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入手,引导学生对算式的内涵加以深入研究、仔细剖析,以获得清晰的数学表象。在充分交流中,实现了个性的张扬和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思维彻底“激活”,巩固了所学知识,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二、添加变化,增添思维含量练习不仅是为了巩固已有定律,更应促进学生加深对定律的理解,达到灵活运用。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要从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价值,

16、把握本质,灵活应用,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中设计了改错、对比、一题多解、编题四个层次的练习。如讲评第一题时,对这道练习题进行了发掘,让学生思考“最后一题是左边算式结果大还是右边算式结果大。为什么?”,实际是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加深着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第二题完成后提出:第二道算式15×39+45×39改写成“15×39+_×_。”你能把它填完整,使这个算式能进行简便运算。既是掌握知识一个教学内容,又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载体,给了学生感悟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积极地思考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着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第三和第四题是开放性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余力的学生在吃饱的同时继续爬高。总之,只有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对乘法分配分律意义的认知和理解,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效,才会走向更加理性而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