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自然天体人造天体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近圆
2、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来自于地球内部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
3、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3、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大的地方太阳辐射强,我们一般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可以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辐射强。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3、天气状况。天气状况好的太阳辐射强。我国南方
4、虽然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阴雨天气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因此南方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少,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黑子: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由于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2)耀斑: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3)周期:大约11年3、对地球的影响: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与地球上的某些自然灾害有关。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区 别项 目自转公转定义地球
5、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运动方向通称自西向东通称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平均1°/日(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平均约30 km/s(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1)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6、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3、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
7、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4、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三、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春秋分太阳
8、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
9、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4、四季和五带 我国:以“四立”划分(1)四季 欧美:以“二分
10、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快固液气三态横波较慢固 态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名称范围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地表莫霍界面平均17千米(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2)各地厚度不一(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幔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1729
11、00千米(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2)上部有一软流层(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心29006371千米(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生存环境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
12、相互影响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显著。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后,到达地面的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因此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
13、地面起到保温作用。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二、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图示: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3、气
14、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 一般情况 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越往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4、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1)山谷风:因白天山顶比山谷升温快,使得气流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则山风。(2)海陆风: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则形成陆风。(3)城市风:因为城市中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流回到城市的热力环流100610081010(hPa)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
15、风的直接原因(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10021010100810061004(北半球)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判定:(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二)风向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
16、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平行与等压线2、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转 偏 向 力 摩 擦 力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斜 穿 等 压 线夹角3、等压线上风向的判读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
17、平均状态。2、大气环流的意义: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二、三圈环流1、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均一 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3、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4、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三、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海陆
18、气温的差异,进而造成了气压的差异,使气压带呈不连续的分布。(1)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上。(2)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强烈,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亚洲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交
19、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亚、欧为基础)3、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热带季风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气温高,雨季集中热带沙漠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
20、控制冬温夏热,夏季降水多地中海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带温带季风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温带海洋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亚寒带亚寒带大陆北极圈附近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寒带苔原带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山高原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气温随高度变化气候
21、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气候类型的判断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锋面的定义(1)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2)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统称。2、冷锋与天气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时:云层增厚,出现雨雪,较大的风天气状况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3、暖锋与天气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状况天气状况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4、准静止锋与天气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如我国长
22、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的形成。过境时天气为连续性阴雨天气。锋面气团移动 符号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典型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阴天、降雨、刮风、降温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多云、连续性降水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晴朗持续阴雨天气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梅雨”5、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1、
23、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2、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系 统气压状况近地面气流状况南北半球差异中心气流天气状况气旋低气压中 心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上 升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中 心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南半球逆时针旋转下 沉天气晴朗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2、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24、,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4、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采用新能源)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3、政府可能采
25、取的政策手段。(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4、加强国际合作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 (连续大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大气水 海洋水(96.5%)水圈 地表水(冰川、河流水、湖泊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 陆地水 地下水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河流补给来源主要有:雨水补给 我
26、国大部分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季节性的积雪融水补给 常形成春汛地下水补给 最稳定的一种补给来源湖泊水补给高山冰雪融雪补给 常形成夏汛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示意图A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蒸腾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其中人类活动对径流环节施加影响。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最为重要,它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2)海上内循环(3)陆地内循环 (水量最大)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资源的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
27、平衡。(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2、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3、洋流的分类(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2)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北半球中高纬环流中低纬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北半球中高纬气旋型大洋环流逆时针方向南半球西风带影响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绕南极大
28、陆流动季风环流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西南季风顺时针流动冬季东北季风逆时针流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促进高低纬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寒流经过降温减湿2、对气候的影响:例: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南北半球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如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狭长的热带沙漠。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0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
29、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凌兰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弯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是由于上升流形成的。4、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范围扩大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的含义及分布1、 水资源的含义广义:地球上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储量的十万分之七所以地球上水资源是有限的 !2.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因素:降水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衡量水
30、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2)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分析径流量时,不仅要看总量多少,还要看人均径流量)从我国看: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结论:水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点。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很少。)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
31、区的经济活动的效益3、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三、合理利用水资源1、 水资源利用现状(1) 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2) 浪费与水污染严重2、 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1) 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2)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3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影响对岩层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相互关系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全球而言,
33、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分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分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
34、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海浪堆积:形成沙滩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
35、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3)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类型概念规模举例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规模有大有小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华山、庐山、泰山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规模大小不一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一般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
36、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3、利用向斜构造找水,背斜找油。 背 斜 向 斜判断依据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 山 岭 谷 地地 形 倒 置(差别侵蚀) 成 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 示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1、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2、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
37、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
38、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2、河谷的形成河谷形成阶段初期 中期成熟期
39、 主要侵蚀方式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河流下切侵蚀减弱,侧蚀增强以侧蚀为主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出现连续河湾河谷横剖面呈槽型二、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
40、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在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原因聚落的形状高原地区深切的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呈狭长的带状山区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呈条带状平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形成沿
41、河聚落带,沿海岸聚落带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
42、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
43、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
44、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医疗合作协议:护士职责与福利规定
- 2024年双方保险外包服务合同
- 2024年专业技术服务外包合同样本
- 2024年婚姻过错方协议
- 2024年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合同
- 2024年区域建设项目钢材供需协议
- 2024年专用:全职个人劳动合同模板
- 2024年冷库管理服务协议
- 2024年原材料供应合同范本
- 2024年信息技术系统安装分包协议
- 中信证券测评真题答案大全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知识点汇编
- 数字时代的数字化政府
- 文旅推广短片策划方案相关7篇
- 2023-2024学年高中主题班会燃激情之烈火拓青春之华章 课件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健康伴我行课件
- 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
- 居住建筑户型分析
- 机电一体化职业生涯
- 中国电信新疆公司竞聘考试试题
- 妇科护理进修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