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税时代乡村难承农技推广之重_第1页
无税时代乡村难承农技推广之重_第2页
无税时代乡村难承农技推广之重_第3页
无税时代乡村难承农技推广之重_第4页
无税时代乡村难承农技推广之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无税时代,乡村难承农技推广之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农民增收。在农民增收中,科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则有赖于科技推广,尤其是农业技术的推广,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市有中心、乡有站所、村有技术员”的推广网络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机构改革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原有的推广网络已经是人散网破,留下的也多是名存实亡,根本无法承担起当前全国9 亿多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任务。2005年中央再次明确表示,我国将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将进入无税时代。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中央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并加大投入,在传统方式已经难以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时,科技手段对农业作用日益明显,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就是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大幅攀升,其次是农业科技发展资金缺口急剧增大,再次是对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的覆盖率、灵敏度和效率要求逐步增高。总的来看是挑战大于机遇,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都显得高度不适应,尤其是以县乡村投入和运行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对乡村而言都显得太过沉重,亟待改进和创新。 一、乡村不能承受之重由一次不成功的农业技术推广谈起 2000年春,在全国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

3、民收入的形势下,笔者所在的乡也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主要领导亲自南下北上考察,广泛搜集适合本乡引进的农业技术,最后多次召开班子会研究决定从河南省泌阳引进花菇种植技术。当时乡政府与占地近百亩、已经拥有十几个新品种的木村乡科技示范基地经理多次协商并订立协议,乡政府负责发动和组织群众,协调技术推广中的有关事宜,示范基地负责引种、制种及相应的器材集中购置,向群众优惠供应(乡村从中给予补贴),并且承包技术指导和推广中的培训,最终的销售由示范基地按其与村民订立的合同价格统一收购。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从2000年6月起,全乡共发动村民98户,种植香菇20万袋。资金投入情况是:示范基地投入60

4、万元,乡政府补贴近20万元,其中包括乡干部集资帮助8万元,村级投入补贴80万元(主要以免费提供有关设备、减免占地承包费为主)。技术投入情况:示范基地以每月2500元的条件从河南当地请来4位技术人员,基本上平均每村一名,乡政府共组织相关培训4次,所有的种植户全部培训1-3次,并印发相应的操作规程,技术资料,刻录光盘,技术员统一住在示范基地,每天坚持进村入户巡回指导。 依据大家的判断,有了资金、技术、再有一定的市场,加上村民的辛勤劳动,这项技术的推广应当是不成太大问题的,可是结果却非常不尽如人意,香菇能够开花(菌盖开裂)成为花菇的主要条件是对一定的温差和干湿度控制,到了秋季,香菇开始长出

5、来时,部分农户认为长出来的香菇就这样疏掉太可惜,就将一些应当早疏掉的香菇推迟几天,稍大时卖给了附近的饭店,由于比较新鲜,价格倒不错,从而引发了全乡一轮卖鲜香菇热,根本不顾卖了鲜菇将来花菇的品质会下降的后果。而到了鲜菇大量收获上市的季节,全市的香菇同时上市,价格由开始的5元每市斤狂跌到0.6元每市斤,接着就是当年的冬天,一连十几天持续的低温(历年少见的零下二十度),让全乡没有卖鲜菇的种植户受到了损失。由于大部分人包括技术员在内无法及时找到有效的升温措施,导致香菇不能正常开花,生产不出高品质的花菇,卖不出好的价钱。最后全乡有80%的香菇种植户赔了钱,20%的户不赔不挣可是贴了功夫。示范基地也由于无

6、法收到合适的花菇,不仅先赊给村民的菌种和原材料钱无法收回,而且投入巨资购置的设备由于村民无人再种成为了废品,兴建的基础设施也占用了本来就紧张的流动资金,最终由于资不抵债,只好将土地和房产全部出让,示范基地人去楼空,厂房农转非,成了些企业的库房,示范田成了村民的承包地,同时示范先前引进的十几个品种也因无力再推广成了昙花一现乡村两级因为投入的巨额补贴,也日趋艰难,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到2002年乡干部连1997年标准的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村干部连续三年领不到误工补贴),而且因为花菇占地问题引起了群众上访,引发了干群矛盾,(种植户赔了钱就再也不肯交承包费,并在承包地上盖起了住宅),这个矛盾一直到2

7、003年才基本解决!就这样,这次农业技术推广以乡政府、企业(示范基地)、村委会、村民四方赔钱、四方都有怨言的“四输结局”而告终! 痛定思痛,作为主管者和参与者之一,在这几年经过了无数次的反思。我想失败的原因有多种,但技术仍然是最根本的原因。为啥这样讲,因为有一个很好的反证。在当年全乡大部分人赔钱的形势下,却有一户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卖了好价钱,挣了近2万元,而且一直到现在还年年在种,或卖鲜菇,或卖花菇,效益甚至超过了河南当地的一些人。全乡只有这户效益最好,原因就是种植者原来就是搞其他食用菌种植的,掌握有一手很好的种植技术。所以说我们失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技术推广的欠缺上。一是在引进技术

8、时,全乡甚至全市没有一个真正会搞食用菌的专业人员,更不要说专家了,所有考查引进的过程,总是一群本地的外行在听外地的内行在介绍。市里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市技术中心只有十几位技术人员,天天住在几个专业村中根本顾不上)。事实证明,花菇在本地并不是太适应,从菇棚到加温设备等方面都需要提前进行改进!二是在种植过程中,参与指导的除了请来的四个技术员,其他人都没有经验。作为主管副乡长的笔者大学学的不是相关专业,参加工作后没接受类似培训,比村民多知道不了多少;乡政府的农技员、农机员、农业公司经理是由一位高中毕业的招聘干部一人兼任,也没什么经验;村级就更不用说了,如此大面积的种植只有4个技术员,每天加班加

9、点也无法及时指导到位。三是信息手段落后。制种时为了寻找相应的原材料,全乡动员了几十人专门到处找人、打电话,最后还是笔者在市政府的微机室上网查到了有关信息才买到,但是比要求的时间迟了十几天,销售期也由于信息不畅才造成大面积的损失。销售期过后我们才知道,在河南需要花菇时,承德需要鲜菇,而我们的鲜菇却在本地积压卖不出,农民们或降价贱卖、或将鲜菇烘干了一句话,我们有技术(请来的技术员在当地小有名气)有生产者(种植户),但却在二者中间传接中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就在于没有把技术真正送到农民手中!作为一个教训,只是一个个案,但纵观全市、全省、全国,虽然只见许多的正面报道,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全国各地都会有失败

10、的教训。至于原因,据笔者考察所在的市和附近的几县市一些不太成功的项目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农村外有的是技术,农村内多的是农民,只是在走到乡村时就成了断路,才形成了一些学者所说的“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现象,主要原因是就将农业技术推广任务主要压在县乡,尤其是乡村,乡村根本无力承受的,那么,乡村承受的任务到底有多重呢? 二、无税时代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底有多重?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农业技术推广到底需要多少人? 据有关资料,我国农村目前每一万农村人口有科技人员15人,而日本有100人,荷兰则有200人,如果以日本的水平来测算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至少要900

11、万人!我们的缺口在660多万人,这是我们与外国的差距!请注意,这只是统计口径,我国共有38000多个乡镇,70多万个村,平均每个乡镇人口少则1万、多则4、5万,事实上每个乡镇的农业技术员多则2-3人,少则1人,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也就是每个农业技术人员至少要面对上万个村民去推广一项新技术!此外在县乡两级,尤其是乡镇中人才紧缺和闲置、浪费同时存在,一方面县乡两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普遍满编甚至超编,机构臃肿,非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占用专业技术岗位,另一方面,而一些有水平、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合理使用,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致使许多应该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的工作无人去做。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

12、织中,一般除了隶属于农业局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几名或十几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少数几个村蹲点搞示范外,其他的农业局、科技局、科协、林业局、畜牧局等涉农部门就没有多少技术人员了,有的有几个也多是在从事行政工作,加之科技推广也不是什么硬指标、硬任务,任务来了给乡镇一点优惠政策(很少一点补贴或一些资料),然后就是让填几张报表、写几篇汇报基本上就可以算完成任务了。乡镇中原有的技术人员或者已经退休、或者转岗、在岗者也是有名无实,一年中除了领几次通知,填几张报表外,都是在忙乡镇的中心工作,基本上没有技术可推广。村级好多年前就没有了专职或兼职技术员(当然报表上还是会有的),所以说乡镇中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的

13、比例比上面所列还要少得多,全国120多万吃财政饭的乡镇干部中有多少是专业技术人员呢?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中又有多少能幸运吃上财政饭呢?而且这些人多是待遇低(有许多是招聘人员)、知识陈旧(有些连计算机都没摸过)、没有与农业技术推广相配套的工具和设备,除了一张嘴就是两条腿,让这样的农业技术员面对上万的村民,不要多说,每年就是一项新技术推广也显得力不从心!乡镇中的科普协会、农村中的各类专业协会等推广组织也多是成立在汇报中、工作开展在报表中,农村中这些推广组织和人员是处在一种上面看得见、农民摸不着的状态!更大问题是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机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大批的人员精简,作为乡

14、镇中无足轻重的农业技术员,肯定要首当其冲了,将来的农业科技推广我们去依靠谁? 2农业技术推广到底需要多少钱? 2004年我国国家财政是按农业总产值0.1拿出的农业研发资金,而发达国家的比例则在34之间,我们的科技贡献率为45,而发达国家的则达到70,这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国2002-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475.4亿元,其中中央162.9亿元,地方配套124.1亿元,银行45.94亿元,乡村集体、农民以及扶持企业自筹142.46亿元。空洞的数字没有意义,县级具体投入笔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30%的县市科技经费很少或没有科

15、技经费,这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这个宏伟目标在县乡两级基本上要让乡村一级来承受了!可目前乡村是什么状况呢?全国大部分的乡镇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除了人员的工资基本上就再没有什么富裕资金,那来资金搞农业技术推广了,更不用说在推广中给予什么资金支持了。村级的状况比乡级更差,如果说乡镇政府是有钱养兵却无钱给农民办事,那么村级组织就是既无钱养兵又没钱给农民群众办事。 另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就是乡村的巨额债务,据国家财政部认定的统计数据,全国县乡镇政府显性债务达4000多亿元。个别乡镇债务高达亿元。全国乡镇平均债务在400万元左右,这还不含村级债务。但事实上,我国的乡村债务总量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16、,只知道规模巨大,而且局部风险已经出现。据有的专家估计,全国的乡村债务总额估计不会低于6000亿元,很可能已经突破了上万亿元,占中国GDP的比重为10%左右,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在30% 50%之间,大大超过了长期建设国债的总负担。而分析乡村债务构成,其中就因基础设施投入如通乡镇油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和办福利事业,如“普九”、乡镇医院和村办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而且随着农业税逐步取消,乡村债务问题会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凸现,解决乡村债务问题,其难度将远超过取消农业税的改革。在负债已经严重影响了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其存在的合法性已经开始受到的置疑的形势下,让这样的负债累累的乡

17、镇和村去再次投入依靠自身的力量大量资金搞农业技术推广,确实沉重得有点像天方夜谭! 3、农业技术推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网络? 农民需要的是一个农民可以接收到政策、信息、技术的资源平台,而科研单位需要一个可以迅速接受到技术推广过程各种信息和反馈的网络,当前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是一种什么现状呢?旧的网络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而新的网络又尚未建立,缺乏科技直接进村的有效机制,农民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的信息和技术,技术部门也无法及时等到反馈,这个网络的建立除了人才本身之外,更需要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电脑、宽带、电信、电话、电视、广播等等,这一切由乡村来完成也显得太沉重了,也基本没有什么可能

18、,各地虽然在纷纷出台各类经验、做法,比如“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形式,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特派员制度是集中一部分专家或技术人员,直接进村入户,固然可以起到将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的作用,但带来的问题是专家的长期性,到底能待多长时间?还有不太合理的地方就是作为一个搞研究的专家,(尤其是科研院所、学校的专家)放开相应的研究而专事推广,是否有点大材小用,是不是一种浪费,因为本身农业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是农业发展中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的基础,都去搞推广了,谁去搞研究?再说专家大院制度,一是要有相应的条件,(宝鸡毗邻杨凌高科技示范区)。二是这些专家多为技术型的人才,在技术上绝对是一流的,但在管理

19、上是否也是一流的呢,这就未必。由他们领办、创办大院是否也是一种错位?再者由此带来的高风险(大院投资相对较大)由谁来承担?大面积推广时将来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全国70多万个村,需要多少个科技特派员、多少个科技大院呢?再者是出现的一些专业协会和中间组织,这些协会和组织多为民办、私营性质,其存在也是当地的产业息息相关的,一旦这些产业出现波动,那么这些协会的前途就堪忧,因此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是一种先天的必然。  总之无论从那一方面讲,将农业技术推广这个任务在这样的体制和形势下交给基层,尤其是乡村,是显得太沉重了,是乡村根本无力承担的。 三、如何让沉重不再采取短、中、长期三种

20、策略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难题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举解决,但一个迫切的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解决这个影响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拦路虎,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难易与缓急,可以采取短期、中期、长期策略来逐步解决。 1、短期对策:尽快建立和完善起一支适应新形势、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针对目前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少,经费缺、工作难的状况,应本着急事易事先办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依托旧有体制全方位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旧有体制虽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农业农村形势,但因为其有一定的人员和历史基础,并

21、且仍在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当前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尤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乡村经费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具有节约行政成本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采取抽、转、选、养等方法来快速配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抽”即抽调,扩大农业技术中心的编制,将在其他部门的具有专业技术专长的人员通过给予晋级、调资等 优惠政策,抽调到技术中心。“转”即转岗,将在县乡和农业部门但并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或研究的干部职工转换其工作岗位,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选”即选拔,对乡村中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等通过公开选拔给予一定待遇,或一定的补贴,选拔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养”即培养,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形成了一定

22、的经营规模、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扶持补贴和规范化的培训,让科技示范户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运用科技的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周围农户,使之成为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新形势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载体。四项措施并举,迅速提高科技人员在农村中的比例,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覆盖面与农民的结合程度。 二是建立科技推广队伍的自我更新机制,旧有的科技推广体制之所以网破人散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自我更新机制,技术人员进口小、出口大,老的退了,年轻一点的跳槽转行了,新的没人来,留下的多是40多岁以上的老科技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

23、不合理,对新技术掌握较少的不足。几年甚至十几年是旧面孔、旧知识,人员知识更新慢,导致队伍越来越萎缩,工作越来越难开展,因此新建立的农技推广队伍必须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内部改革,要有进有出,要做到进者众、出者用、留者精。“进者众”即每年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和涉农部门工作,补充新鲜的人才。“出者用”即对离退休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补贴或以科普志愿者的形式,以居住地或原籍为依托,建立科技推广联系点或村级推广站,让其仍发挥作用。“留者精”即搞好对科技推广队伍自身的知识更新培训,在搞好个人自己学习的同时,要做到每人每年都能够以自己相关专业为基础到有关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

24、进修或培训,确保科技推广队伍人员自身的素质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是加大投入,让技术推广队伍的工作适应当前新形势,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基层尤其是乡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要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体系的经费支持,从经费总量上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从经费结构上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再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以充分调动农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年初将科技经费列入预算,并制定出相应的检查使用方法,对重大的项目可以单独列出专项资金,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让技术推广工作有的作、能够作、作得好。“有的作”即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和信息设备,能够及时收集到来自技术部门和

25、农民反馈的信息,例如一些地方开展的科技服务110、建立的专家咨询系统、网上查询服务等方式就是很好的探索。“能够作”就是配备必要的化验、检测设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技术人员武装起来,更好地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作得好”即是由政府牵头打破乡镇推广机构按区划设置的传统模式,县级成立综合性的农技推广中心,各乡镇根据区域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布局,设立若干跨区域的专业性农技推广站,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将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和各种奖励与推广业绩联系起来;要逐步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在县级财政中设立工资专户统筹解决,并实行上浮一级工资制,切实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

26、顾之忧;通过对接农业资源和农业技术推广资源,集中优势,实现科技推广的先进、高效。 2、中期对策:建立政府公益性投入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农业推广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作为政府应当坚持其公益性投入不动摇。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作法,公益性的服务应当而且必须由政府来投入,例如畜禽一类传染病的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控制等;农业推广系统的人员培训,基层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电视、广播)等。在现行条件下将农业技术推广推给基层政府是一种鸵鸟策略;推给市场,主要由市场来配置,不仅会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让农业技术推广走上弯路,也是政府对三农问题不负责任的表现

27、!但限于我国发展中国家财力的限制,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一些经营性服务可以逐步交由市场来配置,这也符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工作方式和治理模式从自上而下、行政命令转向群众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中期策略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府产生和推广技术,市场选择和淘汰技术,具体地实施中,中期策略应当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完善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机制。 夯实农业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基础。 各级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研发费用的投入,保证农业技术储备的日趋丰富;其次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基础工作的资金投入,例如推广网络基础设施、科技网站、电教

28、设备、多媒体设备等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硬件建设;再次是可以减少和取消一些低效率的科技推广投入,节约有限的科技投入资金,比如当前流行的科技大集、散发科技资料、面向农民的一些招生等。这些形式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与其投入相比还是不太经济,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不让他们看到效果、不让他们感到有一个可靠的技术依靠,他们很难会有什么动作的。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政府要有多元化的投入来源和科学的监督机制,投入除了传统的增加财政预算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式外,还可以采取税收返还、提高国债中投入比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上级财政直接负责、规定各级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中必须有相应的比例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基础建设等方法,在

29、科技投入的使用和监督上要从政策和法规作出明确严格的规定,把资金投向效益好、回报率高的项目,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率,并由财政、审计、纪检、农业、科技等部门联合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要检查年初的预算(尤其要杜绝科技经费的零预算)、年中的使用情况、年末决算和使用效果,确保政府的投入能够做到“多方锻造好钢、好钢用在刀刃上”,从投入上、资金使用上保证将农业技术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推广到农村的物质基础。 二是建立合理的市场选择淘汰机制 一项新技术,能否对农业和农民起到应有的作用,不是让科技人员来检验、也不是让农民来检验,而是要让市场来检验。一项新技术能否成功推广除了取决于推广方式的选择外

30、,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市场的选择。这就要求基层尤其是乡村在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路和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要以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的高度整合通过市场的检验,达到预期的效果。人才上要实现三个配套:既具有技术型的人才推广技术,又具有管理型的人才推广管理技术还要有经营型的人才推广经营技术。资金上要实现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既有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又有金融机构的支撑性投入,更要有企业或农民的自发性投入,在市场方面要做的是:强化农民的风险承担意识,建立技术的替代和更新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上各要素的融合,信息是一条纽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和信息资源要靠国家的基础投入来保证,

31、其运行方式却可以带有经营性质,由市场来配置:通过开发职业培训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农民或有关部门有偿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资源。通过建设和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信息网站,及时沟通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农民、市场几方的联系,为各方有偿提供所需的信息。综合以上几个要素,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点扶持以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为主要特点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龙头企业、示范园区,通过在政策、金融、占地、交通、电力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相应的技术推广上可以由有关农业科技部门和企业联手合作,鼓励企业在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生产、营销、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及服务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科技水

32、平,增加农民和组织双方的经济收入,带动一方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2、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农业科技主管部门要依法指导和监督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鼓励他们采取协会、市场、合作社加农户等多种组织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流通、加工运输、质量标准与认证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及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成为农户、市场、龙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33、与纽带。 3、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选择淘汰机制的核心利益分配,就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或个人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的地区采取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有的是采取政府给予一定启动资金或创业资金的形式,还有的是政府采取推广补贴的形式,但以上各种形式存的一个通病就是对双方的利益缺乏保障机制。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方式应当首先是对科技部门或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取得的合法报酬予以承认并保护,对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作到市场承认,政府才承认。其次是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或个人与农民在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双方不发生纠纷,利

34、益不受到伤害,可以通过采取签订经济合同的形式,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或个人与农民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双方间的责权利,消除经济纠纷的隐患。再次是通过引进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即让社会或商业保险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降低双方的风险,有效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市场选择淘汰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长期对策:建立农村技术推广机制,培育新型农民 我们搞农业技术研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其实都是一种手段,根本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困扰政府的三农问题,因此我们的长期策略就在于跳出农业技术推广的圈子,建立一种农村技术推广的概念,培育一种未来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所谓的农业技术已经不再只是农业技术,而是包括了涉农产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研发、信息获取和加工,市场运作等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总成,这时的农业技术推广已经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来支撑和承担了,由政府以宏观调控者的角色作统筹安排,来调节和弥补市场配置中的不足和缺陷,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改善农业和农民的弱势地位。新型农民的概念则是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一定的农业或其他技能,并能实现知识自我更新、技能自我提高的农民,将现在的国家研究推广农业技术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素质,转变为农民素质主动更新,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