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执教人:章晔婷 倪啦巧解应用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弄清题目含意,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寻找解答方法。2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得到简单、巧妙的解法。教学过程:一、教学新知:出示例1:甲、乙两班共89人,乙、丙两班共81人,丙、丁两班共83人,问甲、乙两班共有多少人?解析:题目问的是甲、乙两班共有的人数。若能求出甲、乙两班各自的人数,再求出它们的和就行了。但是题目中的条件不能求出甲、丁各自的人数。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甲、乙两班共89人,丙、丁两班共83人,所以甲、乙、丙、丁四个班共有89+83=172人,又知道乙、丙两班共81人,从甲、乙、丙、丁四班人数中去掉乙、丙两班人数就得到甲、乙两
2、班的人数。请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解:89+8381=91答:甲、乙两班共有91人。出示例2:一杯水中落入了一滴油,逐渐扩散,覆盖水面面积每分钟扩大一倍,4分钟恰好遮满整杯水面,问多少分钟后油滴恰好盖住水面的四分之一(即一半的一半)?解析:由于油滴及杯子的面积没有告诉我们,因此从油滴落入水面的时间算起,显然解不出来。可以采取逆向思维,从4分钟时往回递推,即3分钟时油盖住水面的一半,2分钟时油盖住水面的四分之一。解:411=2答:2分钟时恰好盖住水面的四分之一。出示例3:有一桶水,一只小鸭可饮用25天,如果和一只小鸡同饮,那么可以饮用20天。一只小鸡单独饮用,可以饮用多少天?解析:题目中并没有告诉这
3、桶水有多少,所以不能直接求解。本题需要考虑更长远些,看看100天情况如何,因为一只小鸭25天可饮用一桶水,所以它100天饮完100÷25=4(桶水);同样地,如果小鸭和小鸡同饮,100天饮完100÷20=5(桶水)。所以,单独一只小鸡饮用一桶水要100天。注意:100是20的5倍,又是25的4倍,所以它是20、25天的最小的公共倍数。二、独立练习:练习题A组、B组测试题在变化中找规律教学目标:1 在数与图形中,找到计算排列有一定的规律。2 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这些规律,也就是发现和总结数与数、图形与图形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然后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 教学新知:1.
4、出示例1:根据下面的四个算式,能否发现其中规律,然后在中,填入适当的数。1×5+4=9=3×3;2×6+4=16=4×4;3×7+4=25=5×5;4×8+4=36=6×6;问:10×+4=×; ×+4=×102.解析:四个算式中最重要的规律是被乘数与乘数相差4.10+4=14,就有10×14+4=144=12×12;又102×102=10404,10404-4=10400=100×104,于是得100×104+4=10404
5、=102×102.2. 出示例2:先计算下面一组算式的前三题,然后找出其中规律,并算出后六题。1×8+1=12×8+2=123×8+3=1234×8+4=12345×8+5=123456×8+6=1234567×8+7=12345678×8+8=123456789×8+9=分析:这组中的九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的积加上一个数,数字的排列很有规律.通过计算,我们得出前三题的结果:1×8+1=9; 12×8+2=98; 123×8+3=987;不难看出得数的变化规律:得数的位
6、数与被乘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是9,其余数位上的数依次是8,7,6,5,4,解:后六题的得数是:1234×8+4=987612345×8+5=98765123456×8+6=9876541234567×8+7=987654312345678×8+8=98765432123456789×8+9=987654321.二、 独立练习:随堂练习;练习题1、2、3、4、5、7-14.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通过假设,再依照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比较,作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的方法。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
7、教学过程:一、 教学新知:1. 师:有些应用题我们无论是从条件出发用综合法去解决,还是从问题出发用分析法去解决,都很难求出答案。但是如果我们合理地进行“假设”,往往能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今天我们就学习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2. 出示例1: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0只,总共有70条腿,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分析:如果假设全是鸡,则30只鸡的腿数应为2×30=60条,比题目中的条件少了70-60=10条,因为每只鸡比兔少2条腿,所以,少了10条腿就说明有10÷2=5只兔,也可以假设全是兔,首先可推算出鸡的只数.解法一:假设笼中全是鸡,则兔的只数为(70-2×30)÷
8、;(4-2)=5只, 鸡的只数为30-5=25只解法二:假设笼中全是兔,则鸡的只数为(4×30-70)÷(4-2)=25只, 兔的只数为30-25=5只. 出示例2:四(2)班学生共52人,到公园去划船共租用11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刚好坐满.求租用的大船、小船各多少只?分析:假设租用的全部是大船,因为每条大船坐6人,那么11条船共坐66人,与班级原有人数进行比较,多出14人,变化的原因是原来每条小船只坐4人,现在假设坐了6人,每条小船多坐了2人,很显然,小船数就是14÷2=7人,最后再求出大船数。解:小船数为(6×11-52)÷
9、;(6-4)=14÷2=7条,大船数为11-7=4条。 出示例3:一辆卡车运矿石,晴天每天可运20次,雨天每天只能运12次,它一连运了112次,平均每天运14次。问:这几天当中有几个晴天?分析:由已知可得,这辆卡车一共运了112÷14=8天矿石。假设这8天都是晴天,一共应运矿石20×8=160次,比实际多160-112=48次,原因是晴天比雨天每天多运20-12=8次,因此雨天的天数应为48÷8=6天,晴天的天数为2天。解:卡车运矿石的总天数为112÷14=8天,雨天的天数为(20×8-112)÷(20-12)=48
10、7;8=6天,晴天的天数为8-6=2天二、 独立练习:练习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11、14题。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学会根据问题要求,一一列举问题的解答的方法。2. 使学生能够养成无重复、有规律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学过程:一、 教学新知:1. 出示例1:用数字1,2,3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是哪几个数?分析与解:根据百位上数字的不同,我们可将它们分成三类:第1类:百位上的数字为1,有123,132;第2类:百位上的数字为2,有213,231;第3类:百位上的数字为3,有312,321.所以可以组成123,132,231,213,312,321,共6个三位
11、数。2. 出示例2:小明有面值为5角、8角的邮票各两枚,他用这些邮票能付多少种不同的邮资(寄信时,所需邮票的钱数)?分析:我们可根据小明寄信时所用邮票枚数的多少,把它们分成四类。解:第1类:用1枚邮票时有5角、8角2种;第2类:用2枚邮票时有1元、1元3角、1元6角3种;第3类:用3枚邮票时有1元8角、2元1角2种;第4类:用4枚邮票时只有2元6角1种。共有 2+3+2+1=8(种)3. 出示例3:用一台天平和重1克、3克、9克的砝码各一个(不再用其他物体当砝码),当砝码只能放在同一盘内时,可称出不同的重量有多少种?分析:共有三个重量各不相同的砝码,可以取出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来称不同的重量
12、,一一列举这三种情况。解:取一个砝码可称1克、3克、9克的重量,有3种;取两个砝码可称:1+3=4克,1+9=10克,3+9=12克的重量,有3种;取全部三个砝码可称:1+3+9=13克的重量,有1种。注意到1,3,9,4,10,12,13各不相同,故可称出不同的重量有3+3+1=7种。说明:用树形图可以把解题过程显示出来。二、 独立练习:随堂练习13;练习题1、3、5、6、8、10、11、13、14.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用字母简明、准确地表示运算规律、运算性质、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常用的数量关系式。2. 培养学生能够用一种特定的方式表示数学的方式。教学过程:一、 教学新知:
13、1. 出示例1:(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a千米,8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 根据这个式子,当a等于70的时候,共行驶多少千米?解:(1)8小时行驶8a千米;(2) a=70时,8a=8×70=560.2. 出示例2: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是a+1,那么较大的一个数是( ),较小的一个数是( )。分析:连续自然数中,每相邻的两个数的差是1,中间的一个数是a+1,那么较小的数比a+1少1,即是a;较大的数比a+1多1,即是a+2.解:较大的一个数是a+2,较小的一个数是a。3. 出示例3: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5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L是多少?当a=12厘
14、米时,求L。解:L=2×(a+1.5a)=2×2.5a=5a。 当a=12厘米时,L=5×12=60厘米。4. 出示例4:卡车每小时耗油约10升,开始行驶时油箱中有油50升。(1) 用代数式表示行驶x小时后,油箱中的余油量;(2) 分别计算2小时、5小时后油箱中的余油量。解:(1)行驶x小时后,应耗去油10x升,这时油箱中的余油量是50-10x升; (2)当x=2时,50-10x=50-10×2=30升; 当x=5时,50-10x=50-10×5=0升。说明:当x=5时,50-10x=0升,表明卡车最多能行驶5小时的路程。二、 独立练习:1.
15、随堂练习1-3;2. 练习题一、二、三。分析: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 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也可以记作“·”,但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2. 数字与数字间的乘号不能省略。3. 如果知道一个式子中各字母所表示的数值,把它们代入式子中,就可求出式子的值。代入时要把原来省略的运算符号重新补上去。行程问题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主要原理;2、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公式: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3、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教学过程:一、基本行程问题基本行程问题的特点是:同一人(或物体)在去时与回时的运动过程中,改变了路程、速度
16、或时间;也可以是两人(或两物体)在同一路程行进中,由于速度不同而导致到达的时间不同解这类问题时,要抓住总路程或总时间不变,直接运用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例1 某人从甲村去乙村,在乙村停留1小时后又绕道去丙村,再停留半小时返回甲村,速度是5千米/时,来回包括停留时间共用去6小时30分钟,回来因绕道多走了2千米,求去时所走的路程总时间=6小时30分钟-1小时-30分钟=5小时路程=速度×时间=5×5=25千米因为多走了2千米,所以路程应为25-2=23千米二、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着的人(或物体)从两地沿同一路线相向而行,最终相遇解这类问题时,要抓住甲、乙
17、同时出发至相遇时的基本等量关系:(1)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地间的路程,即:甲与乙的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间的路程;(2)同时出发到相遇甲与乙所用的时间相等例2 甲乙两城相距120千米,摩托车和自行车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向而行,2个小时后两车相遇,摩托车是自行车的3倍,求摩托车和自行车的速度 解: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120÷2=60千米/小时 根据和倍问题:摩托车的速度:60÷(1+3)×3=45千米/小时 自行车的速度:60÷(1+3)×1=15千米/小时三、环行问题环行问题即封闭路线上的行程问题如果同时从同一地
18、点出发,到第一次相遇,有两种情况:同向环行类似追及问题,其基本等量关系是:快者走的路程-慢者走的路程=环形周长;反向环行类似相遇问题,其基本等量关系是:快者走的路程+慢者走的路程=环形周长例3 一条环行跑道长400米,甲每分钟行550米,乙每分钟行250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多少分钟后他们再相遇?解:设x分钟后两人再相遇依题意可得方程550x-250x400答:1分20秒后,他们再相遇追及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追及问题是两物体速度不同向同一方向运动,前后相隔的路程若把它叫做“追及的路程”,那么,在后的追上前一个的时间叫“追及时间”。 2、知道追及问题的关系式是:
19、 追及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教学过程:1、A、B两地相距28千米,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同一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车在前,甲车在后,几小时后甲车能追上乙车?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要追及的路程是28千米,每行1小时,甲车可追上 32257 千米 即速度差。看28千里面有几个7千米,就要几小时追上。 也就是 : 追及的路程÷速度差追
20、及时间 解: 28÷( 3225 )4 ( 小时) 2、两辆汽车都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出,第二辆车晚开12分钟,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出,结果两车同时到达乙地。求甲乙两地的 路程?分析: 从题意可知两车从同一地出发,第二辆车晚开12分钟,也就是第一辆车出
21、发12分钟后,第二辆车才出发,那么,追及的路程是第一辆12分钟所行的路程,即 30× 6 (千米)。两车同时到达乙地,也就是第二辆车刚好追上第一辆车,追及的时间就是第二辆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时间。即6÷(4030)0.6(小时),已知速度和时间,甲乙两地的距离可求。 解:30× 6 (千米 ) 6 ÷( 40 30 )0.6 (小时) &
22、#160; 40×0.624 ( 千米) 答:甲乙两地的路程是24千米。3、甲乙二人在周长600米的水池边上玩,两人从一点出发,同向而行30分钟后又走到一起,背向而行4分钟相遇。求两人每分钟各行多少米?分析:
23、 两人从一点出发同向而行,速度有快、有慢,形成前后,从出发到再次走到一起,看作追及问题,追及的路程是600米,追及的时间30分钟,根据“追及的路程÷追及的时间速度差 ”,可求出速度差是 600÷3020 (米)。又背向而行4分钟相遇,属相遇问题,相遇的路程是600米,相遇时间是4分分钟,根据“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可求出速度和是 600÷4150 (米)。然后根据“和差问题”(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可求出两人的速度。
24、0; 解: 600÷3020 (米) 600÷4150 (米) (20150)÷285 (米) (15020)÷265 (米) 平均数问题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应用范围和功能;2、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
25、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3、能够灵活多变地,根据实际情况求平均数。教学过程:例1:六个评委打分,分别是:77分,82分,78分,95分,83分,75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是多少?分析: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剩下的分数是77,82,78,83 根据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所以平均分为 (77+82+78+83)÷4=80(分)例2:小宇4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9分,第5次测验得了94分,问他5次测验得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析:先求出前四次测验的总分,加上第5次测验的成绩,除以测验的次数(5次),就得到5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所以可以
26、89×4+94=450 这是总的分数 根据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所以平均分=450÷5=90此外,还要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第5次94分比前4次的均分89分多5分,这5分平均加给每次89分,就得到5次测验的平均成绩。 可以列式:89+(94-89)÷5=90(分)例3:四年级数学测验,每二小组同学的得分情况为:1人得98分,3人得92分,4人得86分,2人得到76分,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析:计算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按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求出总成绩与总人数即可: 所以总成绩:98+92×3+86×4+76×2=87
27、0 总人数:1+3+4+2=10 平均分=870÷10=87(分)例4:四(1)班18名男生的平均体重为36千克,12名学生的平均体重为38千克,那么这个班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千克分析:根据男女生的平均体重和人数,可先求出这个班全体学生的体重之和,然后再求全班学生的平均体重。(36×18+38×12)÷(18+12)=36.8(千克)平均数问题2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的平均数,如平均速度2、能够利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已知平均数,求总数量或总份数3、能够灵活多变地,根据实际情况求平均数。教学过程:例1:有甲、乙、丙三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丙两数
28、的和是82,乙、丙两数的和是86,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分析:90+82+86=258,是两个甲、两个乙、两个丙的和,也就是甲、乙、丙三个数的和的两倍。再除以2就得到甲、乙、丙三数的和,也就是258÷2=129129是总数量,总份数是3个,所以 129÷3=43例2:已知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分是10,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8,求丙、丁两数的平均数。分析:根据条件,可先求出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和,再由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8,求出甲、乙两数的和,于是可进一步求出丙、丁两数的平均数 根据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先求出丙、丁两数的总数量 丙丁两数的和等于四个数的和减去甲乙两数的和:10×4-8×2=24 所以丙、丁的平均数是:24÷2=12例3:王成期中考试语文、外语、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2分,数学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王成数学考了多少分?分析:用四科的总分减去语文、外语、自然三科的总分,就可以求出数学的分数: 总成绩:(82+2)×4 =336 另外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版回迁房购房合同
- 灰砂砖代理购销协议
- 别墅品质专业保证
- 瓷砖质量保证书承诺
- 房屋租赁合同补充协议纠纷处理
- 借款保证书的书写
- 工作失责反省书模板
- 经济印刷服务合同
- 电信服务合同仲裁程序说明
- 艺人签约经纪人合约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含答案)
- 2025蛇年元旦蛇年新年晚会模板
-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燃气经营安全重大隐患判定标准课件
- 伟大的《红楼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2024年中储粮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18年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企业组织架构、部门职能、商业模式、行业现状研究
- 失业保险金申领表_11979
- 浅谈信息技术和幼儿园教育的融合三篇
- 常用汉语语法分级表(修订版).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