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点难点归纳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 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 要求考生答出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 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 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 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 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进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 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
2、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在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三项要求, 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 特别是后两项要点,有时很难截然区分开来。 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金题透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年高考全国卷)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 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 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
3、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 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 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 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 无复今日。 ”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 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
4、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 “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节选自宋书 ?王昙首传)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5、一项是()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 自幼就很优秀, 兄弟间分财产, 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 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 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 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 太祖打算重用昙首, 未答应他的请求。 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 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解析】
6、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 “太祖也赏识昙首, 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项是介绍王昙首的基本情况, 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答案】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年高考全国卷)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 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 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 是为
7、防备不测增强主威。 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 兵不可一日无食, 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
8、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项和项分别概括了廖刚军事思想和重视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答案】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年高考江苏卷)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
9、为胜。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 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 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答案】难点攻略一、归纳概括的步骤
10、及方法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
11、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回文查对,将选项中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二、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 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 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