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数学说课稿3篇_第1页
【精华】数学说课稿3篇_第2页
【精华】数学说课稿3篇_第3页
【精华】数学说课稿3篇_第4页
【精华】数学说课稿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华】数学说课稿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数学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销售中的盈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探究一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部分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一、教材分析前面已经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涉及的

2、知识较多,所以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熟练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以及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本节课的重要性,结合初中数学现行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商品销售中的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的含义以及这些基本量之间关系。2、能根据商品销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3、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化归能力,培

3、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重点、难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阅读理解能力和有关商品销售知识有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不够,而盈亏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解决销售问题列方程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重点: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难点:弄清商品销售中的“进价”、 “售价”、“利润” 、“利润率”的含义以及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方法 :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相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二、

4、教学策略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策略上分为两步:(一)问题在生活中产生根据初一学生活泼、好奇的性格特点,课程一开始就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一节课我提前给学生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他们作一个市场调查,了解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在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先认真分析各自的调查情况,再结合多媒体图片和老师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

5、探究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归纳、总结出“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关系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三、学情分析1、学生社会知识有限,往往弄不清销售问题中的有关概念,理解不清概念之间的关系。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不适应用方程解决应用题。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

6、完全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四、教学过程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分为七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多媒体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二)提出问题,归纳公式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下面概念的含义。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有时也叫成本价)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价格(有时叫卖出价)打折:卖货时,按照标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利润:在销售过程中的纯收入。即:利润 = 售价 - 进价利润率:在销售过程中,利润占进价的百分比 。即:利润率 = 利润÷进价×100%(设计意图:为了解同学们的调查情况,设置几个概念性的小问题,由学生思考回

7、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既可以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一些日常用语,增长知识,又可以为新课的展开作好理论上的准备。)请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一双双星运动鞋打八折后是100元,则原价是多少元?进价为80元的一件上衣卖了120元,这件上衣的利润是多少?利润率是多少?(设计意图:在已有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交流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会有获得新知的喜悦感。问题讨论原价、售价、打折之间的关系;问题探求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进一步突出、强化本节的重点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它的变形公式。)总结出公式:利润率= ×100% = ×100%

8、 售价=进价×(1+利润率)(三)探究新知(学习新课)例: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内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在学习这道例题时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一(1)你能从大体上估算卖这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吗?(2)如何说明你的估算是正确的呢?(3)如何判断盈亏?(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先估算,后准确计算可减少判断错误,同时引出要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问题。)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二(1)这一问题情境中哪些是已知量?(2)哪些是未知量?(3)如何设未知数?(4)相等关系是什么?(5)如何列方程?(设计意

9、图: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逐步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提出问题三盈利25%、亏损25%的意义?(设计意图:更进一步让学生准确理解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第四个环节:展示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步骤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根据售价=进价×(1+利润率)这一相等关系列出方程x(1 + 0.25) = 60,解得x=48 。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它的商品利润是 - 0.25y元,列出方程 y (1- 0.25) = 60 ,解得 y =80 。(亏损就是负盈利,即利润为-0.25y元)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 + y = 48

10、 + 80 = 128 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是60 + 60 = 120元,进价 大 于售价,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8元。(将结论与先前的估算进行比较)(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前面三个问题,学生掌握了一些销售知识,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例题又设计了这道填空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建模”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突破本节课重点。)(四)新知应用1、巩固练习新华书店出售A、B两种不同型号的学习机,每台售价为960元。A型一台盈利20%,B型一台亏损20%。该书店出售A、B型学习机各一台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2、拓展延伸商场将某款服装按标价打9折出售,仍可盈利10

11、%,已知该款服装的标价是330元,那么该款服装的进价是多少元?(设计意图: 为了及时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培养学生类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方法,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设计了两道练习题。)(五)总结升华让学生谈谈收获:1、本节学了哪些知识?2、商品销售中的盈亏是如何计算的?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式交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努力学好数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六)布置作业作业:课本习题3.4第3题、第4题(七)板书设计销售中的盈亏1、基本概念: 2、公式进价: 利润率= ×100% = ×100%售价

12、: 售价=进价×(1+利润率)利润:利润率:(设计意图: 简洁美观的板书设计给学生以美感,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到脉络清晰,对本节的重点有个整体认识。)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鲁教版)六年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

13、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4、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5、教、学具准备: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二、说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14、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5、,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三、说学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

16、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1、实验转化法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2、尝试练习法苏霍姆林斯基

17、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学习例五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1、谈话导入出示圆柱: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出示圆锥: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2、教学例五引导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估计?分组验证;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交流: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

18、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讨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那怎么算出这个圆锥的容积呢?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师板书)。如果已知r和h圆锥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已知d和h圆锥体积公式怎样计算?完成“试一试”。3、巩固练习做“练一练”。4、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注意?数学说课稿 篇3【课前设想】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材例题提

19、供了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数,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多次的教学实践表明:仅按教材例题的设计,力图一步到位地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不同,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是不合理的,要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比较”是非常困难的。学生往往在否定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的方法后,想到的是诸如去掉一名女生或增加一名男生后再比较,或者是将套中个数最多的学生进行比较等等。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想到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我们设想在例题前加一个情境:男女生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完

20、全相同,这时要比较哪个队套得准一些,可以直接比较每队套中的总数,当然也可比较他们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当出现人数不同时又该如何来比,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出必须要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然后再来比较,这样更公平合理。在解决例题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脑思考先比出结果,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运用平均数,再通过师生对话逐步揭示、理解平均数。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揭示求平均数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某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堂课的设计以“平均数”的概念引入、理解,求平均数方法的探索及应用为主线,练习也一改过去单纯运用公式求平均数的做法,着力让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平均数

21、的理解,并对书中原有的练习进行深度挖掘,赋予了习题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含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课后反思】1.合理运用数学教学情境。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了套圈游戏,学生情绪激动、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导入做好了铺垫,同时引出辅助题和例题教学,由于学生有了刚才的亲身体验,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然后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解决好人数相同时的比较方法后,我设计了“增加一位女生”这一新的情境,这时候鼓励他们

22、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2. 概念认知的有效建构。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层次为: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通过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合后分”。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我还特意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渗透了“多于平均数的数值之和与少于平均数的数值之和相等”这一规律,为后面知识的解决打好了基础。3.数学教学与生活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