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第四版卷一知识题目解析第4章_第1页
量子力学第四版卷一知识题目解析第4章_第2页
量子力学第四版卷一知识题目解析第4章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4.29 6.1?的本征态下,L x L y 0 。(提示:利用 L y LzL zL yi L x ,求平均。)4.29 证明在 Lz证:设是 L z 的本征态,本征值为m ,即 L zmL y , L z L y L zL z L yi L x ,L z , L xL z L xL x L z i L y ,L x1L zLz L y1L zL yLyL y L zii1L ymL y0mi同理有: L y0 。附 带 指 出 , 虽 然 l?x , l?y 在 l?x 本 征 态 中 平 均 值 是 零 , 但 乘 积 l?x l?y 的 平 均 值 不 为 零 , 能 够 证 明

2、 :l x l y1m2 il x l y , 说明 l?xl?y 不是厄密的。l?x2 , l?y2 的平均值见下题。24.30设粒子处于 Ylm,状态下,求Lx 2 和L y 2解:记本征态Ylm 为 lm ,满足本征方程L2 lm l l 1 2 lm , Lz lmm lm , lm L zm lm,利用基本对易式LLi L ,可得算符关系i L x2iLx L xL y LzLz L y L xL y Lz LxL z L y LxL y L x L zi L yLz L y Lxi L y 2L y L x L zLz L y L x将上式在 lm态下求平均, 因 Lz 作用于 l

3、m 或 lm 后均变成本征值 m,使得后两项对平均值的贡献互相抵消,因此L x2Ly2L x 2L y 22L z 2l l 1 m2 2又LLxLy21l l 1 m2 222上题已证LxLy0 。* *L x2Lx2L x2Lx221 l l 1 m2 2L xLx1 l l 1 m22同理Ly22 。2(补白)若需要严格论证l x2 与 l y2的相等关系,可设l?l?xi l?yl?l?xi l?y?1?)?i ?)于是有 l x(lll y(ll22求其符 l?x2 的平方,用 l? l? 来表示:l?x21 (l? l?l? l?l? l?l? l? )4?21? ? ? ? ?l

4、 y( lll lllll )4再求它们在态Yim 中的平均值,在表示式中用标乘积符号时是21l?x(Yim ,4(l? l?l? l?l? l?l? l? )Yim )( 1 )21l?y(Yim ,4(l? l?l? l?l? l?l? l? )Yim )( 2)或都改写成积分形式如下,积分是对空间立体角取范围的:l x21(Yim (l? l?l? l?l?l?l? l? )Yim d( 3)4l y21(Yim (l? l?l? l?l?l?l? l? )Yim d(4 )4按角动量理论: l?Yim(lm)(lm1)Yi, m 1l?Yim(lm)(lm1)Yi, m 1( 5)和正

5、交归一化条件:Y i m Yim di ,i ,m ,m( 6 )将运算公式(5 )使用于( 3 )式的各项,得结果如下:Y im l? l? Yim d常数Y im Yi ,m 2d0Y im l? l? Yim d常数Y im Yi, m 2 d0Y im l? l? Yim d(l m)(l m 1) 2* *Y im l?l? Yim d(lm)(lm1) 2注意上述每一个积分的被积函数都要使用(5 )的两个式子作重复运算,再代进积分式中,如:l? l?Yiml?(lm)(lm1)Yl ,m 1(lm)(lm1)l? Yl, m 1(lm)(lm1) l ( m1)( l(m 1) 1

6、 Yl , m将它们代入(3 )就得到前一法(考虑l x , l y 对称)得到相同的结果。l21l m l m1)2(l m l m1)2x()()(41 l (l1)m2 22又从( 4 )式看出,由于l? l? , l? l? 没有贡献,(3 )( 4 )应有相同的结果。第二种方法运用角动量一般理论,这在第四章中并没有准备知识,所以用本法解题不符合要求,只作为一种参考材料。4.30 6.24.31 6.5 , 6.9 , 6.14224.31 设体系处于C1Y11 C 2Y20 状态(已归一化,即 C1C21),求( a ) L z 的可能测值及平均值 ;( b ) L2 的可能测值及相

7、应的几率;( c) L x 的可能测值及相应的几率。解:L2Y112 2 Y11 , L2Y206 2Y20 ;LzY11Y11 , LzY200 Y20。已归一化,故 L z的可能测值为222( a )由于, 0 ,相应的几率为C1 ,C2。平均值 LzC1 。* *( b ) L2 的可能测值为2 22, C22, 6 2 ,相应的几率为 C1。( c)若 C1 , C 2 不为 0 ,则 Lx (及 L y )的可能测值为:2,0 , 2 。0101 ) Lx 在 l 1的空间,L2, L z 对角化的表象中的矩阵是21010101,则 1010aa求本征矢并令101bb ,2010cc

8、得, b2a , ac2 b , b2 c 。0, 1。a1)取0,得 b0,ca ,本征矢为0,归一化后可得本征矢为1。0a21a1)取1,得 b2a2c,本征矢为2a,归一化后可得本征矢为1。2a2111)取,得b2a2c,归一化后可得本征矢为2。1211在 C1Y11 C1 0态下 :011C1C12Lx 取 0的振幅为101C1 0, Lx 取 0 的几率为2;22011C12Lx 取的振幅为121 C10,相应的几率为C1;224011C1C12Lx 取12 1C10的振幅为22,相应的几率为4。02总几率为 C1* *2 ) Lx 在 l2 的空间,L2 , Lz 对角化表象中的矩

9、阵利用j m 1 j xj m1j m j m12j m 1 j xj m1j m j m 122 2 j x 2 1 1 , 2 1 j x 2 033, 2 0 j x 2 1, 2 1 j x 2 2 1。220100001000aa1030010300bb323323Lx000,本征方程000cc2222dd003010030122ee0001000010ba , a3 cb ,3 bdc ,3c ed , de ,0, 1, 2。222103 c ,d3 c 本征矢为00)0,0,a0 ,e32。在CYC21态下,测得 Lx0b22832 2000102的振幅为。几率为C2;411)

10、1, ba , c0 , db , de ,本征矢为1 0。在 C 2Y20 态下,测得Lx的振幅为21111C2 001 010,几率为 0 。00211* *1d ,本征矢为 11)1, ba , c0 , db , e0,在 C2Y20 态下,测得 Lx几率为 0。2111c2)2 , b2a , c6a , da ,本征矢为122e 2a , e6 ,在 C 2Y20 态下,测得 Lx64211263的振幅为 C212001006C2 。几率为C2;4482112)2, b2a , c6a , d2a , ea ,本征矢为16,在 C 2Y20 态下,测得Lx2的421几率为 3 C2

11、 2。8331C 2C 2。22884在C1Y11C 2Y20 态中,测Lx (和 Ly )的可能值及几率分别为:21C11C101 C 21 C123 C 22223 C 22228424484.32 求证在 l?z 的本征态下,角动量沿着与z 轴成的角度的方向上的分量的平均值是:m cos 。* *(解)角动量l? 沿着与 z 成解的方向(此方向用单位矢S 表示,它不是唯一的,因由方位角给定),有一投影 l?' ,它的解析式是:si sincosj sinsink cosl?' ls(i l?xj l?ykl?z ) (i sin cosj sinsink cos)( 1)

12、sincos l?xsinsin l?ycos l?z计算在 l?z 的本征态 Yim 中角动量投影 l?' 的平均值:l 'Yim (sincos l?x )Yim dYim(sin sinl?y )Yim dYim (sinl?z)Yim d( 2 )式中 dsin dd根据( 29 )题的结论, l?z 本征态下 lx0 , l y0 故前一式第一,二两个积分无贡献,由于:l?zYimm Yim ,因而 l ' mcos( 3)4.33设属于能级 E 有三个简并态1 ,2 和3,彼此线形独立,但不正交,试利用它们构成一组彼此正交归一的波函数。解:1a1111 ,1

13、'1 ,1'2221 ,22 ' ,2 '2 ,'1 ,2 , 32 , 31'3331''3 。3 ,31 ,2 ,3 是归一化的。* *1,11,1, 21 , 10 ,222 ' ,2'11 ,1, 31 , 12 , 31 , 20 ,1, 333' ,3'2 ,12 ,1 , 32 , 12 , 32 , 20 。333' ,3'它们是正交归一的,但仍然是简并的(可验证:它们仍对应于同一能级)。4.33 设属于某能级的三个简并态( 123 ) 彼此线性无关但不正交,试找出三

14、个正交归一化的波函数,它们是否仍为简并?(解)用Schmidt法选11 /1 *1d()则1 被归一化了。选2'2(21 *d )1()则2 '1 *d1 *2 d(21 * d)(1 * 1d)0故3', 1正交。''*'2 ,1 为正交归一组。使2232d则设'(1 * d)(3 2 * d)()则33312'* d3 1 * d(3 1 * d )(1 * 1d )(3 2 * d )(2 1 *d ) 03 1'* d3 2 * d(3 1 * d )(1 2 * d )(3 2 * d )(2 2 *d ) 03

15、 2故3' 与1, 2 都能正交。选''*'3333d这样选的 ( 12 3 ) 是正交归一化组。将?算符作用于()式:H?/1 *1 dE 1H 1H 1?同理 H 作用于()式:?'?2(?E 2 ( 2 1 *d ) 1 E',H2H2 1 *d ) H 12?2E2H?E 3,因而( 123 ) 仍有共同的能量本征值,简并不消失。同理有H34.34设任何一个厄密矩阵能被一个么正矩阵对角化,由此证明两个矩阵被同一个么正矩阵对角化的条件是它们彼此对易。? ? ?证明:0 ,又设 S 是一个足以使对角化的么正算符,则充分性:设 A, BABBA

16、A? 1)A(SAS? ?1)? ?1)?1)再求 A,B 的变换矩阵元( S A, BS(SABS( SBAS? ?0此式左方不论, 为何值都为零,右方可利用矩阵积的元素的展开法则:由于 A,B?(F )(G)( FG )? ?1 ?1)? 1 ? 1)? 1)? 1)? 1)? 1)0 (SASSBS(SBSSAS(SAS(SBS(SBS(SAS利用式于,则可以写成? 1)? 1)A 0 Aaa ( SBS(SBS不为零的项是: (因为矩阵元是数,可以对易)? ?1)? 1) A0Aaa (SBS(SBS即:( Aaa? 1)0A )( SBS此式成立的条件是:? ?1)0时, (SBS?

17、 ?1)0时, (SBS?1?1? ?是对角矩阵的元素,( SBS) 是对角矩阵,而S 是能同时将 A, B 对角化的么正变换算符。故 (SBS )对易关系 A, B 0必要性的证明:? ?设 S 能同时将A, B 对角化,则有:* * *?1)Aaa(SAS?1)Baa(SBS? ?试对 A, B 进行变换,有:? ? 1? 1? ? 1(S( A, B)S )(SABS )(SBAS )? 1? 1)? 1? 1)(SASSBS(SBSSAS写成展开式,再将代入:? ? 1? 1? 1? 1? 1(SAS )(SAS )(S(A,B)S )(SBS )(SBS )(ABBA ) 0后面不论

18、取?1, 或其它值,这个矩阵元永远是零,这说明矩阵S A, BS?的一切元素是零,这必需是?0 。A,B4.35 证明( 1 )若一个 N ( 2)若它与所有阶矩阵与所有N 级对角矩阵对易,则必为对角矩阵。N 阶矩阵对易则必为常数矩阵。(证明)若矩阵A?与一切具有相同阶的对角矩阵B? 对易,则有:( 1 )( AB ) mn( B A) mn ,因B 是对角矩阵,所以它的不为0 的元是Bmn 或Bnn 形式,前一式为Amn BnnBmm Amn移项Amn ( BmmBnn )0但 mn,而 BmmBnn , 得 Amn0, 即( A )的非对角矩阵元为0,其对角矩阵可以不是零,因而(A )也是

19、对角矩阵。?与一切同阶矩阵?对易,则?也应与一切对角矩阵?对易,按前一小题,?必然是对角矩阵,(2)设ABABA其对角元素是Amm 形式。?0 ,我们又有 :又另一方面 A 又与一切非对角矩阵C 对易而 Cmn* *? ?( AC )mn(CA) mn即AmmC mnCmn Ann移项得( AmmAnn )C mn 0但 C mn0,而AmmAnn, 即A 的各个对角矩阵元彼此相等,所以?A 又是常数矩阵(对角位置元素相等的特殊对角矩阵)。4.36 3.14?2?2?4.36 厄密算符 AA0, 求与B,满足B1和ABBA( 1 )?表象中,?在 AA与 B 的矩阵形式,并求B 的本征函数表示

20、式。( 2 )?表象中,?的矩阵形式,并求?在 BA与 BA 的本征函数表示式。( 3 )?表象的么正变换矩阵?。从 A表象到 BS(证明)( 1)按题给的三个条件,设算符A的本征矢量是本征值是,则有:?A重复运算得:?22A?2的本征值是2?2I?21。此外,又因为可见算符 A,并与 A 有共同本征矢。按题意 A, 而?3? ?4?2?1,1。AA, AA,所以 A 的本征值只会有两个,即?的本征矢作基矢,而?的矩阵为对角的,对角矩阵元是本征值,因而:在 A 表象中,用AAA=1 0(1)01?在 A 表象中 B 的矩阵不能直接设定,可假设它是:b1b3B=( 2)b2b4* *? ?)(2

21、)得到:利用ABBA 0 ,代入( 11 0 b1b3b1b31 02b100 1 b2b4b2b40 1002b4由此得到 b10,b40,而( 2 )式得到简化:B=0b2( 3 )b30?2?再利用条件 BI ,有:0 b20 b2b2 b301 0b30 b30=0 b2b3,0 10b2得b2 b31B=10( 4 )b2此外因为B 是厄密算符,它还需满足条件:0b201/ b2B=B即10得到 b21( 5 )=0b2b2所以满足(4 )( 5 )的最后的解是:B=0ei(6 )e i0这里的是任何实数,代表一个不确定的相位因子。?c1最后求:写下本征方程式(矩阵形式)有:B 在A

22、 表象中的本征矢和本征值,本征矢单列矩阵c20eic1=c1e i0c2c2即c2 eic1( 7 )c1e ic2将( 7 )的两式等号左右方相乘,立刻得到本征值:21,1,1* *将本征值代入(7 )式,得c2 eic1c1e ic20,而 c1c2 ,加归一化条件221这两式不独立,因而取最简单的解,即取c1c21,得 c1 c22对于另一本征值1,代入( 7 )得到:c2eic1c1e ic20, 得 c1c2 ,与前一情形相同, 加归一化条件221, 得 c1c21也取c1c2所求的两个 B 的本2征矢是:1111和;21210 ?与相应的 B 矩阵是:?01( 8 ) B10相位因

23、子可取 0 以外的的值,但这时,B 以及相应的本征矢随着更改,例如取?0i Bi0本征矢11112i,i2?是对角矩阵,而A 则是反对角矩阵,( 2)在 B 表象中, BB, A 的本征值也是? ?只是 A, B 互换角色而已。?( 3 )表象变换:寻求一个从A 表达到 B 表象的变换s1 s2?1 0s=来说,在自身表象中矩阵是.对算符 A时,21, 本征矢和前一情形一样,s3s401* *?表象中成为0ei,按照表象变换理论假设算符?在 A 表象中表示为?,而在 Be i0LL,在 B表象中为 L变换算符为? ? ? ? 1? ?。因此对算符?来说有:S,则 L= SL S,或L=SL S

24、A? ?( 9)AS AB因为 S 是么正算符,它的矩阵之间要受到限制:SSI,即? ?Sij Sjkik即:S1*S3*S1S2S2*S4*S3S42S22S2* S410S1S1* S2=S4*S32201S2* S1S2S4任何二阶的么正矩阵的元素之间要有这种限制,它等效于三个独立方程式:221(10)S1S3221(11)S2S4S1* S3S3* S40(12)式( 10 )的通解是 S1eicos, S2 eisin式( 11 )的通解是: S1 eicos, S2ei sin将以上的解代入(12 )又发现 cos() 0,即2因此得到二阶么正矩阵元素的通解:eicoseisin

25、Ssinei(11 )eicos将( 11 )式用于( 9 )式,得:eeiicose isin10eicoseisin0eisine icos01eisineicos=0e i将等号左方简化,并与右方对比各矩阵元:* *cos2ei () sin 20ei(12 )ei ( ) sin 2cos2e i0它的合乎要求的普遍解答是,(13 )4第二个解仅仅是将未定的相位因子, ,之间定下一个关系,将(14 )代入( 11 )到下述的变换矩阵,保留两个未定相因子:ei1eiS1ei2式中的值仍可以取任意值,要验证这矩阵是否符合变换的要求,可将它代入(9 )式等号右方。? ? ? ?1,?4.37 设 KLM, L MM L为 K的本征矢, 即 KK 的本征矢,相应的本征值分别为1,1.(证明)? ?KLM左乘 M ,利用对易式:?MKMLM(LM1)M将前式作用于:? ? ? ?M KL MMM即? ?MKMM? ?)(1)?( 2 )K ( MM?将( 1 )左乘 L ,利用对易式? ? ?LK LLML(ML1)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