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_第1页
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_第2页
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_第3页
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_第4页
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广东省珠海市第五中学 林遂弟内容提要:本文运用中学数学的极坐标知识及中学物理光的反射定律,研究得出任意位置的物体通过互成任意角度的两个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及个数的规律,并介绍此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两个平面镜成像规律一、 从教学中引出的问题及思考 高二课外培优小组的学生在学习了第七章光的反射和折射后,就两道两平面镜组合成像的问题请教老师。 题1:如图1,两平面镜M、M平行且两镜 面相对,两镜间一物点S到M距离3cm,到M距离7cm,求离S点最近的5个像的位置。 题2:如图2,两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此60°, 两镜面间有一物点S,S一共可成几个像?

2、上述两题,均可以通过作图法分析得出答案。 图1但是,作图难免有误差,因此,作出像点的位置就不很准确,甚至会使作图得到的成像个数与实 际不符,其次,两镜面所成夹角的大小有无数种 图情况,不可能对每一角度都作图分析,特别是当两镜面夹角很小时,所成像的个数很多,若采用作图法更加困难,且不准确。 图2 如何通过计算式确定每一像点的位置,每一像点的位置及成像的个数与镜面夹角有何关系呢?对此问题,我查阅课本、教参书及其他有关资料,都找不到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因此,我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和研究。二、对两平面镜组合成像规律的研究 通过实验发现,当两镜面夹角在0°到180°间变化时,越大,

3、像的个数越少。对此,我曾试图应用平面几何有关边角关系、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知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两直线垂直关系求垂足坐标等方法来研究本问题,结 果都因为计算太繁杂,无法找出其规律,于是我改用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极坐标知识来讨论,比较简便地得出其规律,下面介绍其推导过程。 设两平面镜M、M镜面夹角为(单位为度,本文所述角度均以度为单位,0°180°),两镜面间有一物点S,分别通过两镜面的直线相交于0点,且使这两直线及物点S也处于同一平面上,令OSR,OS与M的镜面夹角为,建立如下极坐标系:以O点为极点,以通过M的射线OM为极轴(如图3),根据平

4、面镜成像的特点,则物点S及各像点S1、S2、S3、S4、.的极坐标标示如图(图中用奇数下标表示的像点S1、S3、S5、S7、为通过平面镜M所成的像点,用偶数下标表示的像点2、4、6、8、为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点)。、 各像点的位置由图可以看到,物点和各像点1、2、3、4、都在以为圆心,半径为的圆周上,各像点的位置可以用极坐标的极径和极角确定,各像点的极角如下表(表中3,7,11,15,等奇数)。 且像点n与n-1的极角互为相反数。像点极角像点极角123()45()67()89()10n-1n n+1n+2 、成像的个数 由图可以看到,12,3OS4,56,78,91010,其余类推。因此可以得出

5、:当两平面镜镜面夹角为°(0°180°)时,物点经两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个数为 2×360°÷2 即360÷对上式,有几点必须说明:(1).当m为偶数时,成像个数为m,但最后两个像重合于同一点,且在SO直线上,该点与O点距离等于OS,所以实际看到的像是(m)个。例如,当60°时,成个像,而实际看到的像是个(如图)。 图4 图5()当为奇数时,成像个数与实际看到的像的个数都为。例如当°时,所成的像和实际看到的像都是个(如图)。()当为非整数时,成像个数与看到的像的个数一致,但可能是小于的最大整数,也可能是大于的

6、最小整数(不能采用四舍五入的规则),这要根据物点的位置而定。例如,当50°时,7.2,即成像可能是个也可能是个,当25°时,成个像(如图),当10°时,成个像(如图)。()当°时,成像为无限多个。()当180°时,即成像为个,实际看到的像是个,相当于单块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当两镜面的夹角大于180°时, 当物点在两镜背面的夹角的对角范围内时则成两个像(否则只是单个平面镜成像),因为此时从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其中一平面镜反射后不能再射到另一平面镜上(如图8)。 图三、两平面镜组合成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出上述规律之后,我为培优小组的学生讲解这个规律及推导过程,他们对这个规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课外练习上的同类问题。例如,学生在末掌握两平面镜组合成像的规律之前采用作图法讨论两镜面成30°角时的成像个数,有的成10个像,有的成11个像,有的成12个像(最后两个像不重合),到底应成多少个像呢?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当学生掌握这一成像规律后,就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此,学生的体会是:把作图法和计算法结合起来,解答这类问题便更加简单、准确。由此,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已经得出的规律,而且要善于归纳和推导教材中没有给出的规律,以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