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设计新_第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设计新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燃烧和灭火一、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 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 习了氧气、 碳及碳的氧化物等相关知识后, 学习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为学习燃料的充 分燃烧做好了铺垫,为生产和生活中更好的利用燃烧,更有效的灭火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学情分析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生活现象, 学生在小学科学、 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也有所 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早已体验了灭火的方法, 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了感性认识。 在前面学 习氧气的性质时, 学生也了解了很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同时学生也具备

2、了一定的实 验操作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但学生对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可 以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体会不深,实验探究方面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三、教学目标综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归纳燃烧的条件, 初步养成耐心细致观察的实验习惯和依靠事实说话、 重视逻辑 推理的科学品质。2.通过宏观与微观双层面认识燃烧和控制燃烧的活动,知道控制燃烧剧烈程度的方法, 体会化学变化的控制之本。3.通过探究归纳灭火原理并在实例分析中了解消防常识,增强安全意识, 体会化学科学既可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甚至灾难。4.通过促进燃烧方法的应用, 体会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

3、燃烧的目的, 从而减少环 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使化学反应发挥最大的化学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根据教材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 问题启发, 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提供丰富的资料,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五、教学程序(一)简单流程图创端境I自主合作分析牖

4、 实验归纳 徽矽析 综合应用引入軀 认识燃烧r燃翳件j测源理促線 L 定向生活(二)具体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一组人类利用火的图片,及火灾图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燃烧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使其意识到应该掌握燃烧的原理,通过控制燃烧这一化学变化就能掌控“火”,让燃烧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习的兴趣从物质变化的表面现象,转移到深入揭示物质变化 的内在化学原理上来,逐步养成崇尚科学、运用科学原理来做事的求真意识和科学品质。环节二:自主合作,认识燃烧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C S、Fe等物质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并试着总结,小组内交流。师生共同归纳:物质跟氧气发

5、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从而概括得出燃烧的概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验自己构建知识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环节三:分析总结,燃烧条件联系日常生活,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用灯帽能盖灭酒精灯?(2)魔棒为什么可以点燃酒精灯?播放普通气球在酒精灯上烘烤会炸裂,而装有水的气球则不易炸裂。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并说出自己的依据。教师追问,三个条件是什么关系?总结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即“火三角”。【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 概括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 个

6、条件,进一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通过对已有化学现象 的分析,透过表象深入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的化学原理,使学生养成注重实证和严密逻辑推理的科学品质。环节四:实验归纳,灭火原理燃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控制不当也会带来灾难, 引导学生认识燃 烧的两面性,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启发学生思考: 如何根据燃烧的条件 来控制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我设计了 “小小消防员” 的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 给实验用品,进行灭火实验的设计、探究,并将所用方法分类,归纳出其中的灭火原理。灭 火其实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其不能同时满足。【设计

7、意图】 :通过在小组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和对实验观察结果的分享交流, 认识到科 学研究既需要独立思考又离不开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正确看待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 养成 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科学研究习惯。通过分类灭火方法,归纳灭火原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收集、加工、处理能力,认 识到事实和证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耐心细致、严谨务实的行为习惯。至此, 学生已经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所欠 缺。我创设了以下几个生活小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交流。1.油锅着火如何扑灭?学生能够答出用锅盖盖灭, 并分析其灭火原理。 教师追问, 为什 么不能用水浇灭?

8、引发学生思考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 水并不能扑灭所有火灾, 要根据不同 的火源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以及在处理与化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时能做出理智、科学的思考和判断。环节五:微观分析,促进燃烧1.教师展示木炭燃烧的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 假如你就像一个原子那么大, 在下列情景 中,你们会看到什么,将会怎么做?(1)教师布置任务 模拟情境:常温下的木炭与氧气;点燃时的木炭与氧气;点燃木炭与加大浓度的氧气。角色扮演: 各小组自主围绕三种情景进行表演, 组内成员分别扮演上述情景中的碳原子、 氧分子等角色。(2)教师宣布活动规则和流程,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小组推荐进行表演

9、并解说。(3)教师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其科学世界观发展水平的依据。(4)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严谨的态度、合理的分工保证表演的成功。通过体验,燃烧 的发生、停止、剧烈程度都在同学们的掌控之下了。最后,教师提供增加氧气浓度的动画演 示,帮助学生理解微观原理。【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具备了十分丰富的宏观层面的生活经验, 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转换了看问题思维方式, 从微观层面思考促燃的原理, 学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认识物质世 界。2.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人们经常利用燃烧, 而且常常需要促进燃烧, 引导学生联系 生活想一下怎么可以让火烧得更旺呢?举例如下:(1)家庭用的煤为什么要加工成蜂窝

10、煤?(2)家用燃气灶出现火焰呈黄色或橙色, 锅底出现黑色时,需要调节灶具进风口, 为什 么?从燃烧反应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 氧气的接触面积。【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物质变化发展的规律, 准确地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件, 控制变化的进程,把握变化的规律与结果,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科学世界观。环节六:实例分析,学以致用展示一组消防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 生活中应以防火为重, 如果不慎发生火灾应如何自 救,火势较大就应该及时逃生和报警等消防常识。【设计意图】:应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真实情境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 养学生树立 “控制条件

11、就能控制化学变化使之服务于生活” 的观念。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科学 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实现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 我布置了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根 据自己房间的特点, 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 (包括万一发生火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提 高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科学发展服务。六、教学评价(一)评价目标1.通过学生对 “燃烧的条件” 的理解与感悟, 了解其科学世界观、 科学精神的发展状况。2.通过学生对 “灭火原理” 的归纳与应用, 了解其科学方法、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3.通过学生是否认同“控制燃烧条件能达到控制燃烧的目的”、学生对“促进燃烧”的 微观分析与展示,了解其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的发展状况。4.通过学生对“促进燃烧”的分析与应用,了解其科学伦理观发展状况。(二)评价方法1.问卷调查法。2.观察、倾听、 记录学生在讨论、回答有关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观点, 对典型观点进行分析。3.成长档案记录。(三)观测点1.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 “燃烧的条件” ,能否认识到化学科学十分注重实证和理性思 维。是否具有尊重事实的求是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2.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在“灭火原理”的归纳与应用中,养成竞争与合作、团结协作、互 助共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