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方案_第1页
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方案_第2页
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方案_第3页
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方案_第4页
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1 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实验目的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实验内容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一阶系统阶跃响应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电容值4.4uF,阶跃响应波形: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电容值(uF)稳态终值Uc()(V)时间常数T(s)理论值实际值理论值实际值1.02.872.900.510.502.22.872.901.021.074.42.872.902.242.06元器件实测参数Ur= -2.

2、87VRo=505kR1=500kR2=496k其中误差原因分析:1 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2 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3 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4 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5 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6 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二阶系统阶跃响应a. 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阻尼比为0.7,阶跃响应波形:阻尼比为1.0,阶跃响应波形: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Rw()峰值时间tp(s)Uo(tp)(V)调整时间ts(s)稳态终值Us(V)超调(%)Mp震荡次数N0.1454k0.34.82.82.9562.7

3、60.552.9k0.43.30.52.9511.910.724.6k0.43.00.32.922.711.02.97k1.02.981.02.9800回答问题1. 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设置开关K1和K2,而且必须同时动作?答:K1的作用是用来产生阶跃信号,撤除输入信后,K2则是构成了C2的放电回路。当K1一旦闭合(有阶跃信号输入),为使C2不被短路所以K2必须断开,否则系统传递函数不是理论计算的二阶系统。而K1断开后,此时要让C2尽快放电防止烧坏电路,所以K2要立即闭合。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设置F3运算放大器?答:反相电压跟随器。保证在不影响输入和输出阻抗的情况下将输出电压传递到输入

4、端,作为负反馈。实验2 模拟控制系统的校正实验1、 实验目的了解校正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实验内容设计一个串联校正装置来改善系统性能,使其满足指定的指标要求。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1. 系统校正前输出波形:校正前二阶系统数据表峰值时间tp(s)Uo(tp)(V)调整时间ts(s)稳态终值Us(V)超调(%)Mp震荡次数N测量数值0.64.43.62.950.74元器件参数 R1=98.2k, R2=98.7k, R3=98.5k, R4=97.8k, R5=98.8k R6=506k, R7=100k, R8=234k, R9=98.8k理论数值0.54.63.52.9604系统校正后输出波形:校正

5、后二阶系统数据表峰值时间tp(s)Uo(tp)(V)调整时间ts(s)稳态终值Us(V)超调(%)Mp震荡次数N测量数值0.23.10.32.926.21系统校正后,达到稳态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振荡过程中超调量也变得很小,总之,系统校正后稳定性大大提高。回答问题1. 校正前系统的输出为何与输入反相?答:因为校正前输入信号经过了三个放大器,而且每次都是从放大器负引脚输入,所以每经过一次信号反相一次,三次之后输出信号正好与输入信号反相。或者说,系统的传递函数中还有一个“”。校正后的系统电模拟线路原理图中F5的作用是什么?答:反相电压跟随器。保证在不影响输入和输出阻抗的情况下将输出电压传递到输入端,

6、作为负反馈。实验3 模拟一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实验1、 实验目的学习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根据所测量的数据,绘制一阶惯性环节的开环Bode图,并求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实验内容利用频域法的理论,有一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分析其闭环系统的特性。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1. 频率特性数据记录表设计频率值(Hz)20405060708090100110120150实测频率值(Hz)20.2840.8849.9559.8170.9279.6290.09100.2110.6120.2150.4输入峰-峰值(V)1.881.961.962.002.002.002.002.002.002.002.00周期T49.3624

7、.5020.1016.7614.1212.5611.0810.029.608.306.65输出峰-峰值(V)6.163.643.002.602.202.001.761.601.481.321.08相移7.20 4.80 4.00 3.50 3.00 2.70 2.40 2.20 2.10 1.90 1.50 频率特性幅频3.28 1.86 1.53 1.30 1.10 1.00 0.88 0.80 0.74 0.66 0.54 相频-52.5 -70.5-71.6-75.1-76.4-77.3 -77.9-79.0-78.7 -82.4-81.2元件实测参数R1=9.91(KW) R2=9.9

8、1(KW) R3=9.91(KW) R4=10.16(KW) R6=10.12(KW)R7=9.86(KW) R8=51.8(KW) C1=1.04(mF)理论计算幅频3.15 1.85 1.55 1.31 1.12 1.00 0.89 0.80 0.73 0.67 0.54 相频-51.8-68.7-72.3-75.0-77.3-78.6-79.9-80.9-81.8-82.4-83.9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与理论曲线对比可以发现:幅频特性曲线与理论曲线比较接近,相频特性曲线与理论曲线有一定偏差。分析误差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1 在示波器屏幕上的读数精度低,读数的误差较大;2 阻容元件不是完全的理想模型,真实相频曲线和理论相频曲线有偏差。3 电路中有噪声干扰。实验4 数字伺服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演示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的电液伺服系统、数字伺服系统(小功率电机控制系统)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控制理论的工程实际应用。实验内容通过两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