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形成与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首先,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气论 ”)作为主导性自然观,对世界“本体”问题作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阐述,并决定着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式及其特质,也是整个中医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其次是阴阳和五行学说,它们具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最深刻的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五行学说所要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并试图具体地刻画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

2、制。中医学家正是借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认识生命及相关问题,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和信息,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另外,与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相伴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认识的理论,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血津液三大学说。    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的关系,它与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精气血津液理论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述其生成、运行输布、功能、代谢、相互

3、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经络学说主要阐释机体联络通道的构成、分布、功能及病理变化等。这三种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独特而精辟的认识。另外,体质与人格,是不同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性的反映,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理论,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病因学说探讨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及其性质和致病特点、规律等。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理及影响或诱发疾病的常见因素、发病途径和类型、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的

4、基本机理和一些共性规律。    中医养生与治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养生学说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原则和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主要介绍养生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中医治则理论根据其研究对象的抽象程度高低及在治疗行为中主导作用的差异,可分为治疗观和基本治则两部分。治疗观部分重在研究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最高层次的原则,是临床治疗时所需贯彻的基本思想;基本治则部分主要研究指导具体病证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治疗观的具体贯彻,又对具体治疗方案、方法的选择与确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于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则属于中药学、方剂学

5、及临床各学科的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可区分为中医学科群的理论体系与中医基础理论专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前者是指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学科构成的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后者指以元气说为基石,阴阳五行学说为研究方法,藏象经络理论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要介绍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专指后一种情况而言。先秦、秦汉时期孕育、奠基阶段    创作于战国、秦、汉之际,大约汇编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总结了西汉及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并吸收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历算学、物候学、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系统地阐述了人的

6、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防治等问题,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除系统阐述医学问题外,还涉及哲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就医学内容而言,包括人体解剖、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治则、运气、医学心理、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针灸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部分内容,因此,成为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直至现代,黄帝内经的许多理论知识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一直被奉为中医学之圭臬。    东汉时期托名为秦越人所撰的难经,是一部以问难方式探讨医学理论的专著,许多问题或答案源自内经,可视为内经之

7、辅翼。难经的内容也较丰富,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著作。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着重探讨外感疾病的诊治问题,它归纳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大致规律,分析了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及诊疗要点,提出了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纲领,并载方 113首。金匮要略着重探讨内伤杂病的诊治问题,书中以病分篇,论述了40多种疾病的因、机、证、治,贯

8、穿着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方法,并收载方剂 262首。所以说,张仲景确立了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从而使中医理论与临床融贯成一体,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是指相对于四诊、辨证、治法、针法、灸法等特殊科学方法而言的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中医理论建构的哲学方法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的认知方法,也称为以表知里。早在灵枢·外揣中就指出:“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

9、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中医的元气论自然观和气化论生命观内在地规定了中医认识和研究人体在“象”的层次上,因而也决定了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为司外揣内。    孟子·告子下说:“有诸内必形诸外。 ”已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事物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故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内在的变化机理。“司外揣内”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一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 &#

10、160;  司外揣内的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相似。对于内部有着复杂联系而又不便打开逐项分析,或打开后可能干扰破坏原有状态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生命体的活动过程和变化,借助黑箱方法,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常可测知该对象内部的大致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由于此法没有肢解对象和干扰破坏对象固有的各种联系,因此“失真”较少,可获得许多用白箱(还原分析)方法所无法获悉的信息。中医藏象学说之所以有许多超结构的联系,如“肾开窍于耳”、“肺主皮毛”等,究其原因即在于此。    由于司外揣内的方法是在没有打开黑箱,不太了解内在结构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

11、,故它在保持人体整体性、运动性的前提下,虽然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变化,但对许多细节的了解则不太清晰,因而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总体认识的深入,此是其局限性所在。 2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是古人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系、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导源于易经,是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之一。    首先,取象比类在于“观物取象”。所谓“象 ”,不仅指直观可察的感性形象,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指事

12、物的功能动态之象。中医学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把一切事物几乎都归结为与阴阳或五行相应合的“象”。事实上只有“象”才可划分为阴阳或五行,而纯粹的形质,即脱离一定行为、功能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形质,则无所谓阴阳或五行。第二,据象归类,整体划分世界。中医学认为寻找机体内部及机体与生活环境横向动态联系的重要方法,是依据“同气相求”即不同事物在感性特征上或功能、行为方式上相似和一致,或从时空角度而言,能够相感、相从、相召、相动、聚集在一起,则可归为一类的原则,对人体藏象、经络、药物及与人体有关的自然事物进行整体划分。第三,比类尚有模拟后进行类比之意,故取象比类又要求在动态之象的领域内选取和制作模型,

13、通过“象 ”的模型来认识人体和世界之“象”。中医学即以五行结构为模型建立了藏象体系,以自然界六种气候为模型建立了六种病因理论。从科学逻辑的角度看,取象比类大致包含了科学的分类、演绎、归纳、联想和类比等诸多内容。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也称为类比方法,是指对于两类不同的事物,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到、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以此为根据,将关于一类事物的知识,迁移、推广到另一类事物上的思维方法。类比推理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似性。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共同性,而且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突出特点是可靠性小、创造性大,能够充分发挥思

14、维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导人们发现新的知识,有助于探索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做探索工作而理论知识和经验材料又不足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引导我们前进”。    中医理论的建构广泛地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中医学从天人合一的前提出发,大量地根据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现象来推论人体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治。如内经经常讨论日月、寒温、昼夜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涩)而卫气沉。”对于人的生理功能在不同

15、外界条件下发生的细微变化的这些认识,已得到现代时间生物学研究结果的认可。而中医学家之所以能获得这些认识,除依据长期细心的观察外,还得益于类比方法。水的流动性状明显地受到寒温的影响;人体主要成分也是水,血液则是液态物质,它在脉管中循行,就像水在河道中流动一样。依据一定的观察资料,再借助于类比推理,即可推导出上述见解。又如刀斧砍削树木,其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树木本身质地各异,据此可推论出外来病因相同,而发病情况不同的原因,在于机体内部的差异等。只不过中医学运用类比推理多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往往对类比对象的本质认识不足,常依据感知事物的形象,借助大脑中储存的与被认识事物形象的相似性,寻找事物的某些相似联

16、系,以其他事物的某种属性,来体会被认识事物的某些相关的属性。 4内景返观    内景返观,又叫内视、内照,是指在人体处于某种特殊状态(通常是气功激发态)下,人的感知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内向地体察自身机体的内在景观,甚至作出适度调控的方法。晋·葛洪抱朴子 ·内篇曾说:“反(返)听而后有所闻彻,内视而后无见朕。”明·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更明确地指出:“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明察之。 ”意即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一些通过特殊锻炼和修养的人,可通过内视反观体察感知。它如命门说、纳气归肾说等,都可以借这一方法获得某些现象学的依据。 

17、0;  内景返观虽然不是耳目所闻见,但仍是感觉器官的感知,尽管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进行的,但又具有实验的某些特征,是一种独特的“心身实验观察方法 ”。它借助导引、吐纳等心身修炼方法,促使形神机能高度协调和谐的同时,常诱使机体进入易出现“内景返观 ”体验的气功激发状态。此时,人体既是被认识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及形体同精神相结合,产生了“内景返观”的实验观察。这是一个闭环的信息反馈过程,又是感性认识通过思维运动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较长时间地处于被动入静状态(阻断外界各种信息刺激)的实验者,可逐渐听到由自身机能活动所产生的身体多处发出的声响,感

18、受到一些平时根本无法体察的生命信息。中医学对内景返观方法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这是藏象经络学说以及养生理论形成的方法之一。5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按思维的要素划分,也可称为意象思维,是指把各种感官所获得并储存于大脑中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加工成为反映事物的共性或本质的一系列意象,以这些意象为基本单元,通过联想、类比、想象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的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对形象信息初步加工,使之从表象上升到意象,再运用意象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识别和联想,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

19、过程;高级阶段是对意象进一步加工,通过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并运用新的形象,通过想象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它包括了从物象到表象(由外在的物象转变成内化观念形象)和从意象到外化意象(由内在观念形象又转变成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意象)的两次飞跃。意象可以凭借语言、文字、图式和各种艺术手段外化出来,即为外化意象。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不外比喻、象征、联想、想象。    汉字创造中的取“象 ”思维运动和周易所强调的形象思维,一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方式。中医学家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在宏观层次把握了自然、人体和疾病的本质、规律及联系,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如运用五行学

20、说建立藏象理论的框架,用如雾、如沤、如渎分别表征上、中、下焦的功能特点,均体现了形象思维的特征。饮食物的转输过程、气与血的生成及运行等也经过了以想象为表现形式的形象思维的道路。辨证论治的过程亦常借助于形象思维。辨证的过程就是寻求整体病机形象的构思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动态图像的识别过程;治法的构思也离不开想象,如中医想象到火性炎上的形象,并用相火上升的机理把握肝阳上亢的病理实质,再联想到自然界中的釜底抽薪,构思出扭转相火上升的病机所需要的治法等。中医学较多地应用形象思维,因此,其理论多表现出直观可感性、整体性及模糊性的特点。6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中医

21、学中亦称为“心法”、“顿悟”,是指不遵循严格逻辑规则的一类思维方法,是人在思维过程中,基于有限的数据资料、知识信息和经验事实,调动一切已知的思维材料和思维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领悟和具体的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方法的对称,其区别在于思维步骤、进程的程式化程度有所不同。它常以“悟”作为认知事物的基本形式,即通过主观的内省体验,使主体与客体直接冥合,心与理合一,实现认识的突变和飞跃。故直觉思维具有突发性、简约性及模糊性等特征。     直觉思维方法的展开形式是直觉判断、想象。所谓直觉判断,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

22、相互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直感的断定。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各种观念和思维元素进行加工、改造、组合,从而创造出新观念的一种直觉推理。这里的“观念”,既包括意象、图式等具象的观念,也包括概念、词语、符号等抽象的观念。    直觉思维也是中医学常用思维方法之一,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许多医家将自己所撰医著冠以心法、心悟等名,如丹溪心法、外科心法、医学心悟、疡科心得集、伤寒心要、扁鹊心书等等,以示其法。历代医家借助此法一方面用以研究和琢磨前贤珍贵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则完善或阐明自己的新见解、新体会和新发现等,以此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如张元素在医学启源&#

23、183;序中说:“二十余年虽记诵广博书,然治人之术,不出人右,其夜梦人柯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见其题曰内经主治备要,骇然惊悟自是心目洞彻,便为传道轩岐,指挥秦越也。 ”这一惊悟,贯通了二十年之说,使脏腑病机系统化有了质的飞跃,开创了中医学术史上的易水学派。又如清代医家程国彭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悉心领悟,精心总结,概括出治疗疾病的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并认为“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此予数十年来,心领神会,历试而不谬者,尽见于八篇中矣。” 7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即由思维抽象上

24、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是具有具体同一性、辩证矛盾性和联系发展性的抽象思维。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统一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系统完整地认识对象。其基本形式为辩证概念、辩证判断、辩证推理及辩证理论体系。    (1)整体思维:也可以称为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整体思维从事物整体出发,着眼于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认识事物。它把对象世界理解与规定为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但部分作为整体的构成

25、要素,其本身也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与部分并不是完全间隔的两个世界。由于它们或者受着某一共同规律(道或理)的支配,或者有着同构(如阴阳、五行结构)关系,或者由共同的基质(如气)构成,因此,部分就必然蕴涵着整体的功能与信息,即整体与部分之间有着相类、相似、相通的特征。在此思维框架中,道、气、太极、理是代表整体或全体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八卦等则是这一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天人合一”是这一整体思维的根本特点。     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的建构中,广泛地运用了整体思维的方法。首先,古代医家将自然、社会与人视为一个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的观

26、点,由此创立了“援物比类”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相类比,把通过观察自然所得出的规律推广到人体,从而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其次,整体思维把研究对象的内外表里视为一个整体,外在表征是以内在变化为依据,由此又产生了“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以此建立了中医的藏象理论等,并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    (2)变易思维:变易思维是以变化的观点考察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变易思维具有生化日新、循环反复、阴阳调节的显著特点。生化日新是把宇宙看作连续性的、整体性的变易过程,是一个大流行,并且视宇宙整体有如生命机体那样的生化功能,表现为一个新陈代谢、日日生新的过程。循环反复是

27、把对象世界理解与规定为一个由始而终、由终而始、循环往复的无限过程,而且这种反复一般所强调的,不是像西方人那样的物质质点在虚空中的机械性位移与变化,而是整体在形态、属性或功能方面的反复转换。无论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事物,还是由个体事物作为部分联结而成的整体,在特定阶段上都表现为日新向上的演进过程,当发展到极盛或极限,则向对立面或反面转化,如是反复,循环不已。阴阳调节则将阴阳看作整体内部的对立双方,它们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着整体的运动变化,即生化日新与循环往复,本质上是宇宙万物一种自发性的自我调节过程。变易思维也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就人的整个一生来说,有一

28、个生、长、壮、老、已的演变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人体功能活动及病理变化又受年、时、月、日等时间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节律性变化。疾病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受病邪性质与强弱、人体的体质差异以及治疗、护理等条件的影响,辨证论治即是以疾病的运动变化为其基础。    (3)相成思维: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济互补的观点看待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对立的两种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对象客体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关系,着眼于普利高津所说的“协调与协和 ”,追求整体的有机和谐。这种相成思维的起源甚早,孔子提出“叩其两端”,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者,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

29、而竭焉 ”(论语·子罕)。叩其两端即考察问题的两个方面。老子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老子 ·2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58章)。易传 ·系辞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精湛论断,认为对立双方的相配相济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法则,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繁衍发展的原由,并强调对立双方除具有相依互补关系外,尚表现为和顺、交感、适中等状态,即对立双方相互承顺、相互统一,并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由此使整体系统趋于和谐与有序。相成思维充分体现在中医阴阳学说之中。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帮助古代医家开拓出中医生理、病理、发病、诊法、辨证和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起到了构筑中医理论基本框架的作用。8试探与反证    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措施作用于对象呈现的结果,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的一类方法,可称之为逐步逼近法。人类在认识自然、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总是由失误较多、较粗糙,逐渐发展到较精确、较细致的,是逐步向真理逼近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试探性地提出一个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