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比较_第1页
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比较_第2页
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比较_第3页
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比较_第4页
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比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比较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张学政,蒋柳明 摘 要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14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40mgl、D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6mg,对照组C组注射生理盐水5ml,每组35例。所有患者不使用术前药,开放手背静脉并置入20G套管针,以20ml/min输入乳酸林格液。5min后停止输液,抬高输液侧手臂至垂直于水平面15s并于上臂距离肘关节5 cm 处手工扎橡皮止血带。10s钟内于套管针尾端三通推注5ml试验药物或生理盐

2、水,注试验药完毕立即询问患者注射点疼痛程度。2min后解除止血带,以0.5ml/S速度输注常温丙泊酚达0.5mg/kg。 于输注丙泊酚完毕即刻再次询问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均采用VRS(verbal rating scale)评分。术后24小时内观察患者注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注射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时患者疼痛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射异丙酚时三组患者注射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地塞米松三组间注射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仅利多卡因组1例出现注射部位皮肤发红,自行好转

3、。 关键词 丙泊酚 注射痛 氟比洛芬酯 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丙泊酚是临床常用静脉全麻药,患者注射部位疼痛是其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可高达8090%1。 临床报道有多种方法可减轻丙泊酚所致注射痛。本试验就三种不同药物对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140例ASA择期全麻下手术患者,年龄1965岁,体重4674Kg, 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 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40mg、D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6mg,如所注药物容积小于5ml,则补充注射生理盐水至5ml ,C组注射生理盐水5ml,每组35例,所有患者无术前用药。排除标准:消化道溃疡病史,精神病史,语言交流困

4、难,相关药物过敏史,近期使用镇静、镇痛药者,哺乳或妊娠期妇女,静脉炎。所有患者不使用术前药,患者入室后平卧,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脉氧饱和度,面罩吸氧5L/min,开放手背静脉并置入20G套管针,以20ml/min输入乳酸林格液。5min后停止输液,抬高输液侧手臂至垂直于水平面15s并于上臂距离肘关节5 cm 处手工扎橡皮止血带。10s钟内于套管针尾端三通推注5ml试验药物或生理盐水,注试验药完毕立即询问患者注射点疼痛程度。注试验药水后2min解除止血带,以0.5ml/S速度输注常温丙泊酚达0.5mg/kg(1%得普利麻,阿斯利康公司)。 于输注丙泊酚完毕即刻再次询问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疼痛

5、程度均采用VRS(verbal rating scale)评分,0 级为完全无痛,1级为出现热感或轻微疼痛,2级为中度疼痛但可以忍受,3级为疼痛剧烈伴面部痛苦表情及(或)手臂逃避动作。此后注射舒芬太尼0.4mg/kg,爱可松0.8mg/kg,丙泊酚2mg/kg完成气管插管。 术后24小时内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四组患者间疼痛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两比较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组患者之间年龄、体重、男女性别比、ASA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射试验用药时患者

6、不同疼痛程度发生率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注射丙泊酚时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地塞米松三组患者注射痛显著减少(P<0.05)。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地塞米松三组患者注射痛发生率分别为14.3%、17.1%、22.9%,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见表2。所有患者中,仅利多卡因组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肤发红,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好转。表1. 预注试验用药时疼痛发生率评分组别(n)F(n=35)L(n=35)D(n=35)C(n=35)0292930321563321010300101+2+36*6*5*3*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2.注射丙泊酚时疼痛发生率评分组别(n)F(n

7、=35)L(n=35)D(n=35)C(n=35)0302927415461620229300061+2+35*6*8*31与对照组相比,*P<0.05讨论: 丙泊酚是临床最常用静脉全麻药,具有诱导迅速、苏醒快及苏醒质量高等优点。但是, 丙泊酚在静脉注射时往往在局部产生一种烧灼样的疼痛,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紧张情绪,可导致患者术后长期的不良记忆。丙泊酚致注射痛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其主要由即发痛和延迟痛两个成分组成,即发痛源于丙泊酚对静脉内膜的直接刺激,而延迟痛则是由于丙泊酚溶剂接触血管内皮时激活血浆激肽原-缓激系统促进缓激肽释放,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使丙泊酚与血管壁游离感觉

8、神经末稍接触增加引起疼痛加剧 2,3。本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氟比洛芬酯、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都有抑制注射痛作用。其中氟比洛酚组患者注射痛发生率最低,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抑制丙泊酚注射痛作用。氟比洛芬酯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的镇痛机理是抑制中枢和外周环氧合酶,可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且没有阿片类药物的皮肤瘙痒、嗜睡、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氟比洛芬酯经0.2m脂微球包裹可靶向聚集于手术切口、损伤血管和炎症部位,被血中羧基酯酶迅速水解成活性代谢物氟比洛芬,再被前列腺素合成细胞摄取,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升高痛阈,降低神经末梢痛觉传导,减轻中枢敏感化,显示出强力且有效的镇痛作用而常用于

9、临床手术镇痛。氟比洛芬酯对于异丙酚注射痛的镇痛机制可能是其进入静脉血管后,与血管内皮接触,缓解异丙酚注射液导致的炎症介质释放,并通过减弱有害刺激引起的外周和中枢的敏感化,从而防止疼痛的发生并减轻有害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另外,氟比洛芬酯脂微球制剂具有靶向、控释作用。氟比洛芬酯注射后其靶向、控释作用可减轻静脉穿刺点局部组织损伤周围的疼痛。由于氟比洛芬酯解离为活性成分氟比洛芬才具有镇痛作用,因此需暂时阻断局部血流,使氟比洛芬酯在局部静脉内表现出抑制注射痛作用4。利多卡因是临床常用的抑制丙泊酚注射痛药物,但它可引起心率减慢,有一定的中枢抑制作用,也可与丙泊酚全麻产生协同作用而延长苏醒时间5。且患者个体

10、对利多卡因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 有患者注射极低剂量利多卡因即可出现毒性反应6。而预注射氟比洛芬酯除可抑制注射痛外,其对患者全麻术中、术后有超前镇痛作用,且不影响患者神志及全麻苏醒过程。丙泊酚的另一缺点是不具备镇痛作用,而氟比洛芬酯的超前镇痛作用又是丙泊酚全麻的必要补充。因此,氟比洛芬酯兼具全麻所需的抑制注射痛、超前镇痛及不延迟苏醒的特性,可使全身麻醉过程更加完善,与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相比,其用于抑制丙泊酚注射痛更具有优越性。Karasawa F曾报道氟比洛芬酯不能有效预防丙泊酚注射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没有采取阻断静脉、异丙酚注射与氟比洛芬酯预注射间隔时间较长有关7。NSAIDS有一定的刺激胃肠

11、道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但本试验中氟比洛芬酯未显示出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术后异常出血。可能与以下有关: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经静脉用药而非口服用药, 避免了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作用;所使用氟比洛芬酯剂量较小及丙泊酚的镇吐作用;氟比洛芬酯使用脂微球载体减轻了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因此氟比洛芬酯在临床常用剂量下用于抑制注射痛是有效且安全的。至于其它剂量下其抑制丙泊酚注射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Canbay O, Celebi N, Arun O, et al.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acetaminophen and lidocaine on pro

12、pofol injection pain. BJA, 2008,100: 95-98.2. Bachmann-Mennenga B, Ohlmer A, Boedeker RH, et al. Preventing pain during injection of propofol: effects of a new emulsion with lidocaine addition. Eur J Anaesthesiol, 2007, 24:33-38.3. Lee P, Russell WJ. Preventing pain on injection of propofol: a compa

13、rison between lignocaine pre-treatment and lignocaine added to propofol.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4, 32:482-484. 4. Y Fujii , Y. Shiga. Flurbiprofen Axetil Preceded by Venous Occlus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Pain on Propofol Injection in the Hand: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Vehicle-Controlled,Dose-Finding Study in Japanese Adult Surgical Patients. Clin Thera, 2005,27:588-593.5. Tan LH, Hwang NC. The effect of mixing lidocaine with propofol on the dose of propofol required fo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Anesth Analg, 2003, 97:461-464. 6.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