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_第1页
(李卫东)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_第2页
(李卫东)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_第3页
(李卫东)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_第4页
(李卫东)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李卫东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许根本就不能说孰优孰劣。关键是教教材的什么,用教材又教什么?首先从价值观的角度厘清“教材”与“人”(教者和学者)的关系。课程内容教材化课程内容教材化 课程内容是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而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要依凭教材,要通过教材呈现的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化教材内容教学化 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朱绍禹) 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

2、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曾天山) 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王荣生)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倾听”什么? 倾听文本的“强弱音”u木兰诗 倾听文本的“主和弦”u荷塘月色(带夫人,搞活)u包身工包身工.doc 倾听文本的“变奏”u纪念刘和珍君著名学者钱理群说.doc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我有一个梦想 倾听文本的“休止”u雷雨如何“倾听”?l别听走了神适宜拓展u林黛玉进贾府l别听走了调把控体式u咬文嚼字1.doc 教者如何

3、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于学情,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选。几份学情调查几份学情调查1.孔乙己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 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什么呢? 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2.新闻新闻 学生获取新闻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而非报纸 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都是社会新闻。其次是文化、时政、体育 像写日记,和日记没啥区别,都是记录身边的新事情 与作文不同,不使用修辞方法 新闻的内容没有感情或看法,只是对一件事情的介绍和叙述。3.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4、?本文是什么文?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抒情的结尾?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本文是一片写景散文吗?文章为什么不以总结性的话语结尾?这样的话是不是会给人以没说完之感?苏州园林虽为写景散文,但文章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游记还是说明文?这篇文章是情景交融吗?叶圣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作者为什么边描写苏州园林的景象,边从游客的角度品味景点? 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界、文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围绕祝福的“专业阅读”一、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钱理群)1、“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2、故乡中的“我”的故

5、事与祝福中“我”的故事。离去归来再离去。“游子”“过客”。3、结尾“反讽的距离”。二、祝福解读(高远东)1、如果说狂人日记对传统文化“吃人”的指控还只限于儒家(礼教)而稍显单薄、直露的话,祝福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批判则扩展到儒道释三家,其表现风格也由激情的呐喊变得更为深沉和富于理性色彩。2、祥林嫂之死是一个文化的悲剧。这一谋杀案没有真正的被告和凶手,因而全部是被告和凶手。三、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穷困吗?(孙绍振) 情节的理性因果与情感因果。四、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 申丹教授独创性地提出了一个“视角越界”的概念,她认为全知叙述者一般无权采用或转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而第一人称一般也无权采用或专用

6、全知全能的零视角,如违规侵入对方边界,即构成视角越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视角越界对叙述技巧的挑战比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会摆脱一种叙述视角所带来的局限,兼容两种视角之长。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 可以判定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即采用了“视角越界”的叙述方式。祝福的故事框架按钱理群先生所说,是由另个故事构成,一个是“我”的故事,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其中祥林嫂故事的主体采用的是全知全觉的叙述视角,按应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本篇小说从整体上看采用了第一人称内视角,是无权采用全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的。作者为使“我”能越界使用全知视角做了些巧妙的铺垫和事后的消解,“铺垫”就是全知叙述开始之前那句话:“然而

7、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消解”就是全知叙述结束后的一句“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你看,“我”终于又有不知道的事情了,下面就又自然地回到了第一人称“我”的限知讲述,在浸含“反讽”口吻的讲述中结束了整个故事。 那为什么要费此苦心采取“视角越界”的手段呢?其好处还是在于能兼得两种叙述视角的长处。试想,如果是叙述者“我”转述祥林嫂故事的主体,只能是一般性的概述,不能如现在这般采用“场景描述”的形式全面、形象地展现祥林嫂和鲁镇人的言行、心理,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和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削弱;如果“我”的故事删去

8、,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只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呢?实际上,我们有些语文课上就是这样干的,弃“我”而不顾,只孤立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这样显然也不妥。在现有叙述框架下,“我”的故事是与祥林嫂的故事巧妙联结在一起的,“我”的“离去归来离去”,“我”的两难境地,“我”的心灵拷问,“我”的逃避和绝望,都与祥林嫂的故事紧紧纠葛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 “我”的心灵拷问,是否也是给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拷问呢?舍去“我”的故事,“祥林嫂”也就离我们读者远离一步,甚至我们也会不期然间混入“鲁镇”,成为那众多耽于“赏鉴”别人痛苦的看客中的某一个。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叙述策略的高明,其实不止这一片祝福,其它选入中学语

9、文课本中的鲁迅小说,其叙述手段的娴熟运用都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祝福教学中也完全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变换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大家讲一讲,辨一辨,再辅之于教师对“叙述视角”知识的精要讲解,恐怕学生不止是记住了几个叙述视角的名称,而且是切实掌握了一种阅读小说的本领。推荐几本书 名作细读 名作重读 名作导读 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 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 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教材编者的尊重;对教材的再度加工。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 单元导语 课文导语 课文注释 研讨练习 有关资料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教学资源包的开发学案的编制(问题、情境与知识方法背景资料的结合) 教学

10、内容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学情是预估的,更是流动的。课堂上的学情在千变万化,教学内容也就在变化、流动的学情中随时调整。一份听课笔记 在一个阴雾绸缪的南国的秋日,我听了一节故都的秋。执教教师是一位典型的北国男士,长相敦厚朴实,年轻而稳重。 简洁的课堂导入后,几个学生“接龙”似的朗读全文,接下来,舒缓的音乐声起,是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我暗自一惊:音乐声起,不是惯常预料的精英学生的“美读”,也不是教师本人提气带劲的“范读”,而是直接扑入了人声鼎沸的杂读,而且是反复读,此举竟和执教者的长相一般朴直。此时,教师打出一张幻灯片:赏析一幅画面。1、结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谈谈你感受到的意境。2、

11、这儿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哦,先前让学生撒开欢的读,尽情的读,看似粗糙简单,实际是在让学生先自行扑入文字的怀抱,浸入体验和感觉,为进一步的玩味赏析做准备呀。于是,学生默读,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对话的话题当然是“你喜欢哪幅画面,有何特点,感受到怎样的意境、情感?”,老师很从容,也很善于等待,在倾听、等待中不断追问,一问一答显得有板有眼。 约莫有两三轮“问答”后,课堂讨论的内容基本停留在第一幅画面,幻灯片上展现出这段文字:看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漏下的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破屋、破壁腰 又经过教师轮番和五六个学生捉对厮杀,我看了看手表,时间在问答的“对搏”

12、中过去了28分钟,课堂依然停留在“细数”“静对”上,停留在“闲适”“淡泊”上。再刻意观察一下学生,除了正在与老师“对搏”的一位之外,有的在做“倾听状”,有的在直直地盯着课本,有的把头俯在课桌上,有的在摆弄着手中的文具听课的我焦躁不安起来蓦地,幻灯片终于换了,接着是教师浑厚的男中音响起:“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 在小院破壁腰上的蓝朵里,在秋槐树下层层的落蕊中,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里,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都市闲人悠长的互答中。像一枚凄美的黄叶,从你我的心头飘过 我心头一震,浑身的毛孔顿时张开,可惜,我心头一震,浑身的毛孔顿时张开,可惜,下课了。下课了。课间休息,我走到走廊

13、,手往口袋摸,想抽烟,糟糕!香烟落在房间了。旁边一位老师刚点着一支烟,看到我一幅模样,急忙递给我一根,我们俩便边抽烟边闲聊起来。他来自重庆的郊区县,他说起这节课给他的启发很大,特别是老师的“追问”,启发学生不停地说,师生互动得好。“不过”,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我在想,更多的学生是在听,不停地听他人讲,会不会疲惫?要是控制不住自己,听走了神怎么办?”说完,他盯着我看,我说我赞同他的意见,要是多一点手段和方式又该多好啊。一袋烟甫毕,会议又开始了,我重新坐到位子上,拿起听课本,在上面写下四个字: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多的提及。所谓变式训练,就是指将原命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形式,内容

14、,图形等)作适当变换,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变式,探知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进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能力。不妨举个数学的例子,有一份小学数学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其中第三、四部分的内容是:三、变式训练,深化新知1、位置变换,突破思维定势:指出下列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并作高。2、图形转换,沟通知识联系:操作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操作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操作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两种变式训练,引导主体参与,启迪学生思维,强化发现能力。教学中,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本质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充分体现由共性到个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的渐进性原则。】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1、找梯形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数学问题:从梯子上你能找出几个梯形?怎样才能知道这架梯子最高能达到的高度?2、拼图形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最熟悉的图形。3、摆图案利用多种平面图形,摆出一副你最喜欢的图案。【设计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沟通数形联系,深化思维层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