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上)_第1页
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上)_第2页
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上)【作 者】夏甄陶 【作者简介】夏甄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再过几年,我们就将跨入一个新的世纪21世纪。为了迎接新的世纪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为了在新的世纪开拓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的新的局面,特别是为了在新的世纪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宏伟蓝图,迫切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和强化我们的人民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尤其需要从提高和强化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角度培养跨世纪人才。为此就必须从一般理论上弄清楚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涵义及其基础。 一、本体论、认识论、活动论意义上的主体与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有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两

2、种涵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往往是同本体、实体具有同一性的概念,是指属性、状态、关系、运动变化等等的基质、载体、承担者;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结构中同作为被认识者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的作为认识者的主体。 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有时就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比如亚里西多德在他的范畴篇中将本体同性质、状态、关系等等加以区分,认为本体是作为“这个”的存在,也就是“实体”,它是性质、状态、关系等等的基质、主体,而性质、状态、关系等等是从属于本体的。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本体才是主体,而主体也就是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本体就是个别的具体事物,他称为“第一本体”。很显然,在这里本体作为主体,并不

3、是认识论意义上同客体相对应、相关联的主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评述霍布斯的哲学观点时指出,在霍布斯那里,“物体、存在、实体是同一种实在的观念。决不可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在这里,物质作为“一切变化的主体”,乃指它是“一切变化”的基础、载体、承担者。所以这里的主体还是在本体论意义上同本体、实体具有同一性的概念,而不是在认识论意义上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所谓“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不可分,说的是思维这种机能、属性同它的物质承担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说认识论意义上作为思维对象的客体同作为思维认识活动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费尔巴哈也曾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

4、概念。比如他说:“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这是从何者是本质的、何者是派生的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谓“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说的是存在是本质的,是产生思维的,而思维是由存在所派生的,是从属于存在的。因此,这里所谓主体和宾词,并不等同于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 马克思有时也在作为某种属性、某种关系的承担者这个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比如他说:“一种特殊的产品(商品)(物质)必须成为当作每一种交换价值的属性而存在的货币的主体”。贵金属“作为货币关系的主体,即货币关系的化身”,也就是“作为货币关系的承担者”

5、。 至于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则是指认识的主体,而认识的主体总是相对于认识的客体而言的,是与认识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正如认识的客体是相对于认识的主体而言,是与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一样。正是互相对应、互相关联的主体和客体,构成了认识活动结构的两极。 把主体和客体明确地当作一对认识论范畴加以使用,一般都认为是比较晚近的事,实际上古代的哲学家已经提出了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相对应的关系。因为一个哲学家只要对认识进行反思,就必然涉及到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中国古代的管子心术上就曾指出:“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这里所谓“所以知”之“此”和“所知”

6、之“彼”的对应关系,就是关于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对应关系。该篇还提出“不修之此,焉能知彼”,实际上是强调认识主体加强自身主体性修养的必要性。荀子在其认识论著作解蔽中也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所谓“以知”也就是能知。很显然,有能知之性的人是认识的主体,有可以知之理的物是认识的客体。荀子肯定人有能知之性,可以说是触及到了人在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南宋的朱熹更明确地指出:“知者吾心之知,理者事物之理,以此知彼,自有主宾之分。”在认识论上肯定“主宾之分”,也就是肯定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区分。 在古希腊哲学中,没有明确提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客体概念。但当哲学家谈到人对物的感知

7、关系的时候,实际上就涉及到认识论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了。例如,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据柏拉图在泰阿泰德智术之师中记载,苏格拉底认为普罗泰戈拉学说的归宿和结论是:“物与我,施者与受者,无论存在或变为,必是彼此相对相关,因此,物与我惟有即时即境彼此相束相羁。”毫无疑问,普罗泰戈拉把人的感知看作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尺度,是一种唯心主义本体论观点,但按照苏格拉底的解释,其中也隐含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对相关的意义。 在近代,认识论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特别突出了,关于作为认识者(感

8、觉者、思维者)的主体和作为被认识者(感觉对象、思维对象)的客体的规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了哲学家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英国唯物主义者霍布斯区分了作为感觉者的主体和作用于感觉者产生感觉的感觉对象。他指出:“知觉所附存着的主体也不是对象,而是感觉者”。“一个事物的作用产生了感觉,这个事物就叫做感觉对象”。“知觉所附存着的主体”,有作为属性承担者的主体的本体论意义。但它接受感觉对象(客体)的作用产生感觉而成为感觉者的时候,就具有作为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意义了。因此,感觉者和感觉对象的区分,实际上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之分。但感觉对象只有作用于感觉者才能使感觉者产生感觉,因此,主体和客体又是相关联的。

9、后来费尔巴哈在谈到感觉的发生的时候,也强调主体和客体是“有区别的,但仍然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被叔本华称作“断然”把主体和客体相关联的“真理”“说出来的第一人”;俄国马赫主义者瓦连廷诺夫也称“贝克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关连理论的创始人”。贝克莱认为,主体是感知认识对象,具有意志、想象、记忆等能力的实体。他说:“这个能知觉的自动的主体,我们把它叫作心、精神或灵魂,或自我。”在他看来,作为知识对象的客体是观念,而观念就已经暗含着对主体即“对心灵的一种必然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被主体即心灵所知觉;“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知觉”(11)。观念若不为心灵主体所知觉,便不能存在

10、,也就不能成为客体。贝克莱的上述论断,已经超出了认识论范围,充分反映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观点。他的逻辑是首先把认识论范围内主体和客体相关联的意义唯心主义地本体论化,然后又把这种唯心主义本体论作为规定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关联的前提。后来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关于主体和客体的规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生成观点,也都是从唯心主义本体论前提出发,并且总是同这种本体论混在一起。 严格地说,在本体论意义上,无所谓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也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不可分割的关联。否则,就会引出各种形式的创世说。当然,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的规定,同一定的本体论前提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因为前者的规定总是取决

11、于一定的本体论前提,首先取决于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这个哲学最高问题的一定回答。哲学家们关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规定,正是从这一定回答的本体论前提出发的。因此,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的规定,必然有其本体论前提,而一定的本体论前提也必然贯穿于关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规定之中。另外,本体论意义上作为属性的基质、载体、承担者的主体也同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有联系。比如,在本体论意义上所肯定的(知觉所附存着的或思维着的)物质是知觉、思维的主体,就有认识论意义。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必然是具有知觉能力和思维这种机能、属性并作为认识活动承担者的物质实体。但是,同样明显的是,并不是本体论意义一切作为属

12、性、状态、关系、运动变化的承担者的主体,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实际上,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也可以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客体,而认识论意义上的客体,也都是作为属性、状态、关系、运动变化的承担者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 总之,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等的基质、载体、承担者,与本体、实体概念具有同一性。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结构中同作为被认识者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的认识者即认识主体。前者可以是一般实体或任何具体实体,后者则只能是从事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当人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的时候,总是相对于认识的客体而言的,具有同客体相对应、相关联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正是由于(通过中介)发生相互对应、相互关联的关系,才构成了具体的认识活动结构。 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同时也根据人类活动的实际情况,不只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存在着主体和客体相互对应,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