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的水利与社会经济_第1页
金朝的水利与社会经济_第2页
金朝的水利与社会经济_第3页
金朝的水利与社会经济_第4页
金朝的水利与社会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朝的水利与社会经济                     关树东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金朝统治区旱涝灾害频发。尤其是黄河下游河水决溢泛滥,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1 关于金代水旱灾害和河流决溢的概况,参见金史卷23五行志,卷27河渠志,中华书局校勘本。1兴修水利,以防治水旱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金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域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2、。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传统农业区。中都、河北、山东、山西诸路是经济重心区(包括中都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西京路南部),农业、手工业、商业恢复、发展得比较好;河南、陕西地区(包括南京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临洮路)是金宋军事缓冲区,属于经济衰退区。东北地区(包括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属于新的农业经济开发区。北方草原地区(包括北京路,西京路北部,以及部族、群牧地)是牧业经济区,发展相对滞后。金朝的经济重心区也是水利建设的重点区域,而河南陕西地区原本比较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疏于修治。限于史料记载的不足,我们对

3、东北经济开发区和草原牧区的水利建设情况难知其详。本文主要考察金朝黄河中下游传统农业区的水利与国计民生的关系。2 本文吸收了武玉环金代的水利建设(北方文物1989年第3期)一文的研究成果。武文论述了金代漕运、农田水利、治理黄河的基本情况。本文侧重于论述金代水利与经济及国计民生的关系,同时也提供了若干新的史料,如金代的河防令。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也涉及金代的农田水利。2一金代水利工程之巨以治河居首。金太宗天会六年(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挑决河口,从此黄河进入南流夺淮时期。金初“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世宗大定八年(1168),河决滑州李

4、固渡,分成南北两支,金朝没有闭塞决口,仅沿流筑堤而已。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及延津埽,弥漫至归德府,“遂失故道,势益南行。”金朝及时在卫州至归德府间两岸筑堤。章宗明昌五年(1194),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河势又向南偏。这个时期黄河决溢主要集中于卫州、开封府的延津、原武县。3 以上见金史卷27河渠志。3据史书的不完全记载,金代统治中原的百余年间,黄河有21年决溢。有的年份还多处决溢。4参见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高文学主编,地震出版社1997年)、中国水利史纲要(姚汉源著,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黄河水利史述要(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 4黄河频繁泛滥、决口,吞没农田和城镇,撩下

5、大片沙荒碱地,淤淀河湖,阻涩交通,给国家财政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如受河患破坏或威胁,多座城邑被迫迁址或废置(见下表)。迁移城址,不仅财政支出大,百姓的财产损失也是巨大的。金大定年间,卫州城被洪水冲坏,诏令迁移州治,但两年后居民还是重返故治,“皆不乐迁。”奉命前往视察的官员回奏:“若但修其堤之薄缺者,可以无虞,比之迁治,所省数倍。不若从其民情,修治旧城为便。”朝廷从其请。5 金史卷27河渠志。5金人视河防为“国家之重事”,认为“水事最急,功不可缓”。沿河设置25座埽岸,每埽设散巡河官,分属四个都巡河官。工部、都水监、巡河官负责河防。因为沿河京府州县官坐视管内河防缺损而

6、不介意,大定二十七年下令沿河4府、16州长官提举河防事,44县长官管勾河防事。在大型治河工程中,曾特别设置行省、行户工部总领其事。6 金史卷27河渠志。6金代城邑因河患迁移废置表州县镇迁移废置原因时间史料来源济州徙治河水坏城1150年元史·地理志济州钜野县废置河水坏城1150年元史·地理志济州郓城县徙治避河患1166年金史·地理志东平府寿张县徙治河水坏城1167年金史·地理志曹州徙治河决城没1168年金史·地理志曹州东明县徙治避河患1168年?金史·地理志卫州徙治河决坏城1186年金史·地理志。据河渠志,新治已建好,二年后,

7、居民仍归旧治,得不迁。孟州徙治河水坏城大定中元史·地理志开封府封丘县徙治河水坏城大定中元史·地理志归德府虞城县废置河水坏城金元史·地理志单州阳山县废置河水坏城金元史·地理志元人赡思在其编著的河防通议序言中说:“逮宋金而河徙加数,为害尤剧,故设备益盛,而立法愈密。其疏导则践禹迹而未臻,其壅塞则拟宣房而过之矣。金时都水监有书详载其事,目曰河防通议。凡十五门,其体制类今簿领之书。不著作者名氏,殆胥吏之纪录也。今都水监亦存而用之。” 可见元代是全面地吸收了金代河防的法令、规章制度和河工技术。赡思的书就是综合编篡金代的河防通议和北宋沈立的同类著作而成的。金代的河防

8、通议今已不传,赡思的书保存了其主要内容。金代在北宋有关治河法令的基础上,在律令体系中首次增加了河防令。赡思的河防通议收录此令十一条,包括:每年选派一名工部官员巡河,“兼行户工部事,督令分治都水监及京府州县守涨部夫官,从实规措,修固堤岸”,每月就河埽安危上报工部,工部呈送尚书省。州县提举管勾河防官每年雨季“各轮一员守涨”;沿河兼带河防的县官,则须全年轮流提控。河埽堤岸涨水,都水监与都巡河官统领官兵加固;河防危急时刻,埽兵兵力不足,须要暂差夫役的话,“州府提控官与都水监及巡河官同为计度,移下司县,以近远量数差遣。”还规定了有关奖惩及埽兵的休假与公费医疗制度。7 赡思编著河防通议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9、。7治河劳役繁重。金朝有专门用于治河护河的埽兵。大定二十六年增加编制后埽兵共置12000人,8 金史卷27河渠志。8其中黄河埽兵每年的津贴是钱三十贯、绢五匹,高于沟渠埽兵的钱二十贯、绢二匹。9上中等军匠钱五十贯、绢五匹,下等军匠钱四十贯、绢四匹,见金史卷44兵志。9埽兵的河防任务是不轻的,章宗明昌元年春营筑河堤,预算用工六百八万余,埽兵、军夫承担了178万工。10 金史卷27河渠志。10 此外“量州县远近以调丁夫”,而“沿河居民多困乏逃移,盖以河防差役繁重故也”。11 金史卷27河渠志。11从章宗初年起,科差河夫实行差雇,并征收免夫钱。大定二十九年十二月,工部陈请:“营筑河堤,用工六百八万余,

10、就用埽兵、军夫外,有四百三十余万工当用民夫。”由于工役浩大,调发夫役不易,于是诏令“去役所五百里州、府差雇,于不差夫之地均征雇钱,验物力科之。每工钱百五十文外,日支官钱五十文,米升半。”12金史卷27河渠志。12治河的支出成为财政和百姓不可承受之重。金史卷27河渠志载金岁用薪1113000余束,草1830700余束,这还不包括桩木在内。元本河防通议详细记载了各项河防工程所需物料的名目、规格、数量,费用浩瀚。金代的河工物料,章宗以前实行科配,后兼行和买、折纳法。仍由都水监预算,转运司筹办。大定末年,河南路提刑司奏称:“许州初科薪藁十八万余束,既而又配四万四千,是皆常岁必用之物,农隙均科则易输纳。

11、自今堤埽兴工,乞令本监以实计度,量一岁所用物料,验数折税,或令和买,于冬月分为三限输纳为便。” 朝廷部分采纳了他的建议,章宗明昌元年(1190)颁令“河防所用物色,委都水监每岁于八月以前,先拘籍旧贮物外实阙之数,及次年春工多寡,移报转运司计置,于冬三月分限输纳。如水势不常,夏秋暴涨危急,则用相邻埽分防备之物,不足,则复于所近州县和买。然复虑人户道途泥淖,艰于运纳,止依税内科折他物,更为增价,当官支付”。然而,“黄河危急,刍藁物料虽云折税,每年不下五六次,或名为和雇,而未尝还其直”,自承安二年(1197)至泰和五年(1205),仅大名府、郑州等处“所科刍藁未给价者,计钱二十一万九千余贯”。13

12、以上金史卷27河渠志。13役兵、丁夫的口粮、特支钱,官吏的请给,支出数额也是可观的。金朝百姓负担河防物料,“科征薪刍,不问有无,督输迫切则破产业以易之。”但水官或弃之如粪土。金世宗与辅臣论及河防物料,曾说:“朕每念百姓凡有差调,吏互为奸,若不早计而迫期征敛,则民增十倍之费。然其所征之物,或委积经年,至腐朽不可复用,使吾民数十万之财,皆为弃物,此害非细。”14 金史卷27河渠志。14有关官员视河防为儿戏,恪尽职守者少,化公为私者多。大定末年,世宗乘有司奏请重修上京御容殿的机会,发表一番意见:“今土木之工,灭裂尤甚,下则吏与工匠相结为奸,侵克工物,上则户工部官支钱度财,惟务苟办,至有工役才毕,随即

13、欹漏者,奸弊苟且,劳民费财,莫甚于此。”15 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大定二十八年十一月。15这里当然包括河防工程在内。二漕运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河北、山东是金朝国家利源所在,定都中都后,修治以中都为中心、沟通河北、山东的漕渠系统是当务之急。黄河、御河、漳河、滹沱河、北清河是金代漕运的主要航线,由中都向河北、山东延伸,“其通漕之水,旧黄河行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沧州、会川之境,漳水东北为御河,则通苏门、获嘉、新乡、卫州、浚州、黎阳、卫县、彰德、磁州、洺州之馈;衡水则经深州会于滹沱,以来献州、清州之饷。皆合于信安海壖,泝流而至通州,由通州入闸,十余日而后至于京师。其他若霸州之巨马河,雄州之沙河,

14、山东之北清河,皆其灌输之路也。”金中都“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通州至京城这一段路,地峻水浅,水运竟行十多天,以至后来“以闸河或通或塞,而但以车挽矣”。16 以上金史卷27河渠志“漕渠”。16世宗大定十年至十二年,开凿卢沟河通漕,“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壕,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使漕船直达京城,但是河渠建成后终因“地势高峻,水性混浊”而无法运行。17 金史卷27河渠志“卢沟河”。17章宗泰和年间(1201-08),翰林应奉韩玉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取得一些实效。18 金史卷110韩玉传,参见卷101乌古论庆寿传。18但在元世祖至元三十

15、年(1293年)修成通惠河以前,通州至京城间主要靠陆运。19 元史卷64河渠志一“通惠河”,中华书局校勘本。19与陆运相比,水运省工省时省费,效益更高。中都路大兴府香河县(建置于辽代)、宝坻县(金大定十一年自香河县析出创建)的繁荣得益于盐的产销。五代后唐时,置榷盐院于此,开渠漕运食盐,辽代继之,至金代漕运益广,“河渠运漕通于海峤,蒿师舟子鼓楫扬帆,懋迁有无,泛历海、岱、青、兖之间,虽数百千里之远,徼之便风,亦不浃旬日而可至而有河渠左界滦水,右缠潞曲,蓟北名山,无不委曲而贯通之。”20 刘晞颜创建宝坻县碑,金文最卷69,中华书局1990年。20安州,“舟车交辏,水行陆走,无往不通。贸迁有无,可殖

16、厥货。”21王汲云锦亭记,金文最卷25。21河北东路深州武强县、清州会川县、沧州清池县、南皮县、景州东光县、将陵县、恩州历亭县、临清县置有河仓,黄河水运是便利的。22 金史卷25地理志。22金宣宗贞祐年间,中都义兵首领李霆“遣军分护清、沧河路,召募贾船通饷道”,后又配合河北路宣抚使完颜仲元力保清、沧二州,充分说明漕河沿岸城市重要的战略和经济价值。23 金史卷103完颜霆传。23金世宗大定年间开卢沟金口通漕运,以弥补漕船不能直达京城的遗憾,结果以失败告终。规划之初,世宗欣然说道:“如此,则诸路之物可径达京师,利孰大焉。”航运失败,世宗惋惜地说:“分卢沟为漕渠,竟未见功,若果能行,南路诸货皆至京师

17、,而价贱矣。” 24 金史卷27河渠志“卢沟河”。24这很好地说明了漕运对国计民生的重要影响,也就不难理解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通惠河的重要意义了。河南作为军事缓冲区,经济地位下降,北宋时以开封为枢纽的诸条漕渠,由于河水的冲灌及战乱的破坏已经堙塞,金朝是无力也无意疏浚通航了。宋孝宗乾道五年(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楼钥出使金朝,自泗州循汴河北行,过宿州灵壁县数里便见“汴水断流”,到宿州“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临近开封的拱州(金改睢州),“入城旧有桥,河流既断,筑堤以行。”可见汴河自宿州灵壁县至开封都已堙塞。25 北行日录。宋孝宗淳熙三年(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

18、)使金的周辉在北辕录中也说汴河自灵壁县断流。俱见长白丛书五集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25贞祐南渡后,户部侍郎张翰上书请“按察蔡、汴旧渠以通漕运”,26 金史卷105张翰传。26遂恢复蔡河漕运,置蔡、颍(州)漕运提举官。27 金史卷14宣宗本纪上贞祐三年七月,参见金史卷27河渠志“漕渠”。27但黄河仍有漕运功能。如南京路单州派发漕运船五百多只、挽夫千余人,适值冬季大河浅涩,朝廷准许俟春正起运。28 单州乌延太守去思碑,金文最卷80。28金朝的漕渠也常常面临淤浅或决涨之患。世宗曾批评有关官员“有河不加浚,使百姓陆运劳甚”。章宗泰和五年,曾调发数路军夫六千“改凿”霸州段“浅涩”的漕

19、河;次年,尚书省“以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县官以为无与于己,多致浅滞,使纲户以盘浅剥载为名,奸弊百出”,于是规定漕河流经州县的官员衔内带“提控漕河事”或“管勾漕河事”。 29 以上皆金史卷27河渠志“漕河”。29河防令规定了黄河以外诸河的防洪措施:“除滹沱、漳、沁等河(原注:以其各有埽兵守护),其余为害诸河,如有卧著冲刷危急等事,并仰所管官司约量差夫,作急救护。其卢沟河行流去处,每遇泛涨,当该县官与崇福埽官司一同协济固护,差官一员系监勾之职,或提控巡检,每岁守涨。”30 赡思编著河防通议卷上。30三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命脉。元代农学家王祯论农田灌溉之利说:“夫海内江、淮、河、汉之外,复有名水万数,

20、枝分派别,大难悉数,内而京师,外而列郡,至于边境,脉络贯通,俱可利泽通沟渎,蓄陂泽,以备水旱,使斥卤化而为膏腴,污薮变而为沃壤,国有余粮,民有余利。”31 农书农桑通诀集之三灌溉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东鲁王氏农书译注本。31金朝中期与南宋息兵讲和后,开始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从官府到民间始重视兴修农田水利。辽金时期今京津冀地区有水稻种植,32 参见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第五、十一章。32自然离不了兴建中小型的排灌渠。金初,宋使说幽燕之地是“蔬瓜、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33 宣和已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

21、证稿·许亢宗行程录,中华书局2004年。33看来农业是相当兴旺的,没有相应的农田水利事业是不可想象的。金朝迁都中都,河北成为京畿所在,经济发展处于优先地位,农田水利在恢复中还有发展。元史卷164郭守敬传载:“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起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这项灌溉工程穿山引渠,效益是可观的。河北塘泊区在北宋末已经“淤淀干涸,不复开浚,官司利于稻田”,但土地利用是有限的。金中后期,塘泊区逐渐开发成农业区。章宗明昌中,中都路奉命于原塘泊区的安肃(属安肃州)、定兴(属涿州)二县引河溉田。34 金史卷50食货志五“水田”。

22、34安州(今河北高阳县)原本是北宋“筑堤濬塘,以为边备”之处,入金后“九水合流,南灌而东驰,陂池薮泽,映带左右。夏潦暴集,塘水盈溢,则有菰蒲、菱芡、莲藕、鱼虾之饶;秋水引退,土壤衍沃,则得河麻麰麦、亩收数钟之利”。35 王汲云锦亭记,金文最卷25。此文为金人所作,但具体时间不详。35运河水也可用于灌溉。章宗承安二年(1197),“敕放白莲潭东闸水与百姓溉田”,次年,“又命勿毁高粱河闸,从民灌溉。”36 金史卷50食货志五“水田”。36 金代河东汾河谷地是重要的农业区,前代有比较好的灌渠设施。如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境内有南霍渠、北霍渠,浇灌赵城、洪洞两县近千顷水田。金初两县人户争水,多年诉讼不绝

23、。熙宗天眷二年,新上任的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完颜谋离也奉元帅府、行台尚书省之命,会同两县官员及争水人户,实地勘验、测定,分定两县使水比例,于分水处设置劈水石,诉讼遂绝。37 都总管镇国定两县水碑,左慧元编黄河金石录第22页,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37直至明隆庆二年(1568),两县争水仍以天眷二年的分水碑作为处理纠纷的依据。38 察院定北霍渠水利碑,左慧元编黄河金石录第95页。38在和平的环境下,民间自发地修复旧渠、兴建新渠,恢复农业生产。汾州孝义县有孝子河,发源于县境西山,东流注入汾河,县东地势低下之处得其灌溉之利,县西地势较高的地方难以利用河水灌溉,旱年易灾。金海陵王正隆二年,正值天旱,

24、乡绅苏仲礼、宋淇倡率开渠,用私钱购买渠地十余里,自药家里至司马里上下二十里间削峰填谷,穿山凿洞,自二年七月兴工至次年四月竣工,取名广济渠。同时在孝子河开渠的有五处,建成的只有广济渠一处。苏、宋二公被公推为都、副水头,“率众渠长监部人役。”39 开广济民渠记,金文最卷22。韩茂莉指出,金代逐步建立、完善基层水利组织,为后来北方各地渠灌农业地区出现的水利社会,奠定了基础。见辽金农业地理第282页。基层水利组织当即指水头、渠长之设。39河东南路怀州(北宋属河北西路)河内县西北大雄山有水泉数眼,“南底于沁(河),上下数十里,灌溉田园,植竹种稻,获利益多。”由于保护不力,年久堙塞,世宗大定五年,村民合力

25、清淤疏导,修建泉池,沿池砌石、植树,恢复了水利灌溉。40 创修泉池碑,金文最卷68。参见全辽金文中册1576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0濒临汾河的平阳,不仅有灌渠,而且“掘井种田俱可灌溉”,41 金史卷50食货志五“水田”。41渠灌、井灌综合利用,提高了水利效益。山东地区是“人稠地窄,寸土悉垦”(引见下文)的发达地区,与河南形成强烈的对比。章宗时期连邳、沂州这样较偏僻的地方,“近河布种豆麦,无水则凿井灌之,计六百余顷,比之陆田,所收数倍。” 42 金史卷50食货志五“水田”。42 朝廷要求在全国推广两地的井灌技术。河南地区实际成为金宋对峙的前沿地区,前期受战乱及黄河南泛的影响,经济一片萧

26、条。世宗大定九年,宋臣出使金国,所见“河南之地极目荒芜”,与“市井繁盛,大胜河南” 的河北地区反差甚大。43 楼钥北行日录,长白丛书奉使辽金行程录。43大定年间,有人指出:“河南、陕西、徐海以南,屡经兵革,人稀地广,蒿菜满野,则物力少,税赋轻,此古所谓宽乡也。中都、河北、河东、山东,久被抚宁,人稠地窄,寸土悉垦,则物力多,税赋重,此古所谓狭乡也。”44 赵秉文保大军节度使梁公墓铭,全辽金文中册2234页。但对金代山东恢复农田水利的成就不可估计过高。元代山东人于钦说:“齐地众水可引溉者极多,古人陂渠遗迹犹有存者。自金人入中原,民俗偷惰,为政者何虑及此?”见氏著方志齐乘卷2山川·丹水之注

27、文,宋元方志丛刊第1辑第534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90。44所以有人提出移民开荒的计划,“山东、河北猛安谋克与百姓杂处,民多失业,陈、蔡、汝、颍之间土广人稀,宜徙百姓以实其处,复数年之赋以安辑之。”45 金史卷92曹望之传。45章宗明昌五年,河决开封阳武,朝廷只派一般官员前往督治,有人对此提出非议,认为应遣大臣,章宗表示同意,说:“向虑河北决,措画堤防,犹尝置行省,况今方横溃为害,而止差小官,恐失众望。自国家观之,虽山东之地重于河南,然民皆赤子,何彼此之间。”46 金史卷27河渠志。46此事虽讲的是治河,官府在农田水利方面重山东轻河南也是必然的。河北、山东的黄河退滩地被广泛利用。“河徙之后

28、,淤为沃壤,正宜耕种,收倍于常。”47 金史卷27河渠志。47政府鼓励民户请射退滩地,次年起征租。世宗大定中,“诸路不附籍官田及河滩地,皆为豪强所占。”二十一年,世宗对辅臣说:“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广,已尝遣使安置屯田。民昔尝恣意种之,今官已籍其地。” 48 以上见金史卷47食货志二“田制”。48对豪强冒占退滩地有所限制。金宣宗贞祐南渡后,数百万人口移居河南,改变了昔日地广人稀的面貌。河南成为金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农田水利的修复得到重视。贞祐四年(1216),有人奏请:“砀山诸县陂湖,水至则畦为稻田,水退种麦,所收倍于陆地。宜募人佃之,官取三之一,岁可得十万石。”49 金史卷50食货

29、志五“水田”。49诏从其请。兴定间(12171222),沿河大水,人民流离,传言归德府砀山、下邑“二县无主稻田且万顷”。50 金史卷104温迪罕达传。据金史卷25地理志中,砀山旧属单州,兴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隶归德府(治今河南商丘)。50兴定五年,“南阳令李国瑞创开水田四百余顷。”51 金史卷50食货志五“水田”。51元好问“正大(1224-1231)中为南阳令”,后来他说“余官西南邓之属邑,多水田,业户余三万家,长沟大堰,率因故迹而增筑之,而其用力有不可胜言者”。52 金史卷126元好问传;创开滹水渠堰记,元好问全集卷33,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2据元代官修农桑辑要(丛书集成本),苎麻

30、本南方之物,喜润湿,元初移植于河南,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陈、蔡间每斤价钞三百文,已过常麻数倍”,元政府拟在北方推广。元初河南良好的水土条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代农田水利的成效。陕西的农田水利本来有良好的基础。关中的引泾灌区,有著名的秦汉郑国渠、六辅渠、白公渠(亦称三白渠)等。唐代整修白公渠,作“洪堰”;宋熙宁、大观间两次开山凿渠,建成长42丈的石渠,溉田35000余顷,灌区面积超过前代,敕赐丰利渠。但金与南宋长期在此争战,经济凋敝。金代百余年间在灌区没有新的建设,只稍事疏浚。如金熙宗初年,“陕西大旱,饥死者十七八”,同知京兆尹、权陕西诸路转运使傅慎微以工代赈,“修三白、龙首等渠以溉田,募民

31、屯种,贷牛及种子以济之,民赖其利”。53 金史卷128傅慎微传。53 到元代,关中引泾灌区终至河愈低渠愈高,灌区面积严重萎缩。至大元年(1308)修建新的石渠,连接泾水与旧渠,灌渠始通。元代在引泾灌区设置了水利机构,订立用水则例,每年调夫浚治水渠,但到元末,仍然“渠湮岸崩,民渐失利”。54 (元)长安志图卷下,宋元方志丛刊第1辑(宋)长安志附文,第232页。本段所述秦汉迄宋的引泾渠工程,见长安志图卷下引(宋)丰利渠开渠记、开修洪口石渠题名记;长安志图卷下详述元代引泾渠建设、管理与利弊。见宋元方志丛刊第1辑第224235页。54金代关中战乱频仍,河渠废弛是可想而知的。如凤翔府郿县,“旧引斜谷水通

32、流县城,历(熙宗)皇统饥馑,人烟凋敝,村落丘墟”,“六十余年,源流堙塞。”历任官员“例于为政,贵于因循,故此水之利,不惟不知,虽知之,亦不为虑”。直至章宗明昌七年孔县令上任后,方委任杨道士“剜苔剔藓,披寻故道,计度赀力,大具工役”。修复水利官民两利,却影响了少数地主的利益,工程“为奸人所阻,几败乃事”,在按察司官员的督查下才竣工。55 强造孔公渠水利记,金文最卷25。55邠州永寿县,有宋仁宗时吕大防主持开凿的惠民渠,入金以后,“岁月寖久,兵革之余,泉渠坏,无复存者”,到章宗泰和元年,主簿邢珣上任后,主持修濬,“不旬日间,厥工告成。”56 郭邦基重修惠民泉记,金文最卷27。56看来工程并不算大,数十年间竟废弃不用。可见陕西地区长期疏于农田水利。朝廷不重视恢复陕西经济,各级地方政府也就视水利为不急之务,得过且过了。金代迁都中都后,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经济逐步得以恢复,世宗以后有了较大发展,朝廷、地方官府、民间都注意修复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北宋时期的水平,土地开垦面积甚至还有所扩大。世宗以后,陕西、河南的经济也缓慢复苏。特别是宣宗南渡后,金的疆域局促于陕西、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