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名二子说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课题名二子说课型文言文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 学目 标知识点1.1. 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词句。2.2.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能力点1 1 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2 2 背诵全文。教育点1 1性格决定命运2.2.体会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挚爱之情。重难点1 1.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语句。2 2 背诵全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PPT“一门词客三父子,千古文章四大家。”师:知道这句话中“词客三父子”指的是谁吗?生(齐):老苏一一苏洵,大苏一一苏轼,小苏一一苏辙。师:文章八大家中占三家,璀璨词坛上三领风
2、骚,这既是苏家的殊荣,也是文坛的佳话和丰碑。(PPTPPT)苏洵: _散文家。字 _,号_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轻时应试不举,嘉祐初年携二子入京,其文受到欧阳修称赏,经韩琦 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家典籍编撰官员)、文安县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员)与 人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从六品)。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 _ ,代表作 _。苏洵子女 6 6 人,长子和三个女儿均早卒,只剩下 _、_ 二子。(一女苏小妹后经考证,实为讹传)。师: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对于苏洵的文章有过全面的评论。他说苏洵之文,“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
3、,远 能使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板书)。简介时代背景:庆历六年(10461046 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才学可以“帝 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 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 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一岁,苏辙八岁。苏洵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 道路充满忧虑。这篇文章即是这2种心曲的真实表露。师:解析题目。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 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给
4、人启示或给自己明志。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以 小见大,有时托物寓意, 后来统称论说文,如爱莲说、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本文的题目可以理解为论说二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PP 碾示学习目标)一、初读一一正其音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 字词。生交流纠错。(齐读)正音:轸()轼( ) 惧()辙( )与会()参与()与时俱进() 时不我与()二、再读一一懂其文(PPTPPT 展示原文)借助注释,理解全文的内容。提示自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有触动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并将 自己的感悟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三、研读一一明其意。1 1、找学生翻译
5、这篇文章。(PPTPPT 展示古代车的构造) 要求:翻译准重点实虚词及各种特殊的文言现象。明确: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它们)在车上都有用途,可是这轼,惟独好象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 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在表面进行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的,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 参与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啊,正好处 在灾祸和幸福之间。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祸了!2 2、苏洵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什么?取这两个名字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苏轼苏辙。苏轼起名原因:苏轼从小性格豪放, 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
6、点; 苏洵希望苏轼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位,放低身段,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 饰以免遭祸。苏辙起名原因: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苏洵希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重。3 3、苏轼和苏辙两人的名字有什么共同之处,其寓意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都带车子旁,和车有关;通过说明其构造在车上的功用来体现的;托 物寓意。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1 1、苏洵这篇用心良苦的名二子说,不仅表现出他对两个儿子的深切了解, 也对两个儿子进行人生为人处事的深刻教诲,表达了一位高深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重望和深深劝勉。所谓知子莫若父,名如其人,那么我们
7、在了解了苏 轼苏辙的名字的缘由之后,老师想到孔子,想到李白,想到了祖荻,想到了 刘邦、项羽,想到了无数名人和凡人的名字,想到他们名字一定都有特殊的 含义。你能不能对自己的名字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期待进行一番独到的解 读?明确:学生对自己的名字或自己感兴趣的人的名字进行交流解读。2.2. 教师与学生对话:其实无论文中的苏轼苏辙,还是同学们的名字,都不能称之为名字。名 字名字有名还得有字。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 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
8、你能根据自己的特点,给自己的名取个 恰当的字吗?明确:师补充有关古人名字的常识。3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 的性能和作用。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 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 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 王羲之、僧佑;唐宋时,道僧红极一时, 以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
9、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 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 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 ji簪)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 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师作诵读指导:第一段写轼取名的原因及对轼的担心,朗读时介绍轼的功能特点时应声音洪亮,清晰、沉稳,对轼的担心应读的语重心长,低缓沉重 些。第二段整体应读得轻松、豁达些,以表现放心、愉悦之情。(生反复诵读并试背这几段文字。)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问题探究:1 1、“性格决定命运。”“知子莫若父”苏洵在两个孩子年幼时对他们的担 忧和期待,竟真的成了两个孩子今后的宿命。我们来
10、看一下苏轼和苏辙今后 的人生轨迹。明确:苏轼(10371037 11011101),宋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祐二年(2222 岁)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3232 岁),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 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4242 岁),罹“乌台诗案”,责 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祐八年(5656 岁)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 元年(11011101)卒于常州(
11、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jijia)城县(今 河南郏县)。苏辙(10391039 年11121112 年),字子由,眉山人,晚年自号颍( y yIngng)滨遗 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仁宗嘉佑二年(1818 岁)与苏轼一起中进士。熙宁五年(3131 岁),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4040 岁),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 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 ,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4646 岁)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 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5050 岁)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
12、5252 岁)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崇宁三年(6565岁),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2 2、历尽仕途坎坷、人世浮沉的苏轼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写过一首洗 儿诗来表达他对后世儿孙的期待:“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同学们能想到他把一生的经验教训结集成知,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什么名字吗?明确:苏迈 苏迨 苏过五、课堂小结(PPTPPT 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凡夫俗子,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期待和心愿, 惟愿儿孙幸福安泰,为人子女的4我们既要学习苏辙的深沉稳重、冲和淡泊的 性格,也要克服苏轼一生未克服的旷达不羁、锋芒毕露的弱点,韬光养晦, 进德修业,
13、从而回报父母的拳拳挚爱之心!现在让我们怀着对苏洵的赞佩, 对三苏的崇敬,带着对父母的感恩,再一次背诵全文!六、当堂达标 拓展提高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着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文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 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 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 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
14、欤?周公作诗不讳,孔 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 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 ”彻 为”通 ,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 治天下 之 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 ”浒”、”势 、”秉”、”机”也。惟宦 官宫妾,乃不敢言”谕 及 机 ,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支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
15、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 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 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释】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5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 在”的时候不说”征:。 不讳嫌名:写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 ”浒”、”势 、”秉机”、”谕 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1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A. 贺不举进士为是B.B. 稽之以国家之典C.C.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D.D. 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2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
16、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为宫室之美妻妻妾之奉B.B.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C.C. 与贺争名者毁之曰D.D. 乃比于宦官宫妾3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律曰: 二名不偏讳”。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康王刽之孙,实为昭王。5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6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渝”及”机”。A.A.B.B.C.C.D.D.4.4.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A. 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B.B. 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
17、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 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C.C. 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 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 ,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D.D. 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 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5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听者不蔡也,和而倡之。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不务行曾参、周公、亦见其惑也。 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参考答案:1.1. A A(举: :应考。)2.2. C C (介词,和、跟。A.A.动词,是;/;/介词,为了 ;B.B.
18、连词,表假设,知果/ /动词, 好像。D.D.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反而” 等;/ /代词,你的。)3.3. C C (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宦官宫要为避代宗李豫、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敢说 谕机”,与举: :推荐稽渣核止: :到达顶点胜: :超过A.A.为犯二名律乎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微斯人,吾谁与归 家祭无忘告乃翁6作者的观点相反,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4.4.D D(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予是 二名不偏讳”。) 附:板书设计教后记:苏洵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古文家。二十七岁始志于学,潜心研究孟子、国策、韩
19、愈散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恣肆奔放的独特风格。其 散文以史论、政论成就最高,其他文体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说”这种文学体裁虽也属议论性文章 ,但偏重于说明性,解释性,行文自由随便,手法 灵活多样。名二子说,这篇清新隽永的短文内涵极其丰富,在苏洵文中可谓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名二子说写于一 0 0 四七年时,苏洵三十八岁,苏轼 十一岁,苏辙八岁,因为是写给年幼的儿子看的,所以不必劈头就声色俱厉来 一段“如何做人”的训斥或引经据典说一通高深莫测的道理。那么作者是怎 样落笔呢?苏洵最常用,也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之一是善于比喻,故作者带着慈父的深情,优游不迫、别开生面,从比喻入手。先写给苏轼命名 ,开头全 为喻体,本体只有“轼乎,吾惧汝不外饰也”一句,干净利落,收束此节,悠悠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既交代了名轼的的原因,更写出了父亲的忡忡忧心。 名轼 者何?释名。释车云:“轼,式也,所伏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